|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武术谚语之眼法(下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1-30 18: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1-30 18:00:44 2262 0 看楼主
手到眼到,手眼相随

这是对武术眼神的基本要求。主要研发有“随眼”。和“定眼”。随眼是眼种要随招法的变化而变化,特别要随实招手法、脚法而变化。定眼是在静势亮相时,眼睛集中注视一点,并尽量注视远方。这里的“手”也不一单指手.而是指人体各个能进攻防身的部位。



拳论曰:“如欲杀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演练时必须头眼一致,头眼未对准目标,或头对眼不对.眼对头不对.都会影啊劲力的发放和拳路的色彩,劲是有目标的,眼不到,出拳则无目标,无目标则打空拳,不仅费力,还起不到拳的威力。眼神还是体察对方的关键。目测双方即离,判断对方所用拳术和战略战术。行拳走势时眼神运用得当,会使拳术、器械的演练增加气氛,显示出“神气贯往,气势饱满,内外合一”、使手眼身法步更加协调.融为一体,给人以美、准、威、灵、稳的艺术享受。如果不懂得运用眼神或运用的不妙、武术“形神兼备”的特点就表现不出来.所演练的套路也就毫无生气了。

因此,眼不可养成缥缈斜观,也不可上下左右乱视,或手不随眼.眼不注手的毛病。而必须要凝神于目,手到眼到,手眼相随。



眼随腰走,不离三条线

这是戏剧界的经验总结。意思是说做每个动作都是腰上使劲,全身的动作都是以腰为轴。转头的原动力是腰,眼须随头部的转动而转动、故谓“眼随腰走”。眼睛向左、向右、向前看时,都须按一定的规矩转动。即下巴不离左乳、右乳和胸口三条线,也就是说头部转动不能离开这三条线,否则就不会好看,自己也觉别扭。还须遵守“未曾动左先动右,是指不许指”,即不许直接用手指目标,要先看后指,有股含蓄劲,包含着美。比如,右手向外指,右肩应划一小圈,换出右肘,腰上用劲,右手随腰劲向左划一弧线,两眼注视将指目标,然后再以手指之。



这句戏谚反映的美感及动作的基本原理,值得武术表演中借鉴和运用。可使武术表演时的表情更加细腻、姿势更加优美、动作更富于节奏感,进一步提高武艺的美学价值,使观众赏心悦目。获得美的滋润。

眸子练得精,制敌占上风

眼睛是观察对方的关键,即“其机在目,敌情预晓”,这样可做到:“敌前我后,敌左我右,先缩身,后长身,击敌于丈外。”在交手中、利用知识和余光准确地目测双方距离,判断对方所用的拳法和战术;并通过眼睛得到的情报分析对手性格规律和情绪变化,从而有效地进攻和防御。在以单对众的搏斗中,眼法尤为重要。



威严锐利的目光,往往能给对方心理上造成紧张和恐俱,使其技术不能正常发挥。这就获得了心理上的主动权。同时用眼神有意识地晃动做假动作,也可造成对手的判断错误。

有些人平素练拳眼神挺亮,一旦实战,总觉眼神不够用,手忙脚乱,顾东丢西,丧失战机,这是眼功太差的缘故,应进行专门的眼功练习。有些武木家,一交手目即圆起,中透金光,炯炯有神,可长时间不眨;或不动声色,出招发劲之际,挑眉瞪眼,威肃杀,冷人胆寒,显示了功夫的精湛深厚。



进攻和防御过程中,必须以目先注,审视对方的动静、招术,最忌闭睛合目。眼睛只能利用战机间隙迅速进行生理保护性—“眨眼”的休息。在攻防关键时刻,有些人常因本能反应和恐惧心理,不自觉地扭头闭眼。虽只一瞬,不仅会贻误战机,还会搞不清对手的真实战术意图,在反应上相对产生迟滞和被动,必被高手所乘。因此,眼神必须练到迅疾明快,给敌一股寒意。

各家眼法有所不同,如:关中派眼注对方肩窝;洛派眼视敌之胸裆;北派视敌手尖或持器物之端;川、黔、湘、楚等境,眼光注射敌之眼光。其各有精妙自得之处。



传统眼功练法很多。有蹬月亮、盯清泉、数树叶、击眼功、流星球、悬棉球、吊古钱、夜视香火,左右、十字晃眼和旋眼,射箭,以及桩功眼法等。桩功眼法以平视为主,即“眼平则意正”。但在注视远处时,两眼要稍微下视,以免下颏上翘和喉头露出。还有影像法(即看清目标后,闭眼存想)、开合法(即吸气睁眼,呼气时闭眼.反之亦可)、养神法(二目微合,含光蓄神)等。少林武术以打梅花铜柱练习眼功。梅花铜柱是用六根捅粗,长三米多的铜筒,竖起围成直径五米的圆圈,在内练刀、枪、剑、棍、绳鞭、流星等器械,锻炼手、眼、身的协调性,特别是眼的敏锐准确性。练时器械不得触桩身,只许有器械挥舞之声和铜桩被吹得“轰轰”响。

这些方法可使眼球、眼睑、眼肌和视神经,得到全面锻炼。既能得到武术所需的神眼力,又有助于增强视力。对青少年近视、远视及老年人的视力衰退、风泪眼、近远视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26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