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故事:不苟言笑的人物头儿(作者 朱潭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2-3 15:55:12 3278 0 看楼主


在农村有这个现象:两个家庭因为些琐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加,在看热闹人的怂恿下眼看着矛盾不断升级,生产队长,村长都调解不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人,只见这老头倒背着手,走进人群,用手里的大烟袋杆子指着当事人一顿猛“凶”:“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嫌丢人!都给我回家,等酒醒了我再来找你们!”然后,转向人群:“你们都是吃饱了撑的?难道都不懂越是看热闹人多,架吵得越欢?散了,散了!都回家,都回家!”

没想到,这老头抠鼻子挖眼的一顿“发虚”竟使局面出现转机,大家竟然都买了他的“账”,纷纷散去了。

这老头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物头儿”。差不多每个村都有一个这样的人。不管谁家有红白事,夯地基,盖房子,化解个矛盾都能看见他的身影,而“人物头儿”能如此德高望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见识。二是有见解,三是自身正,任何事情都能拿捏得很准。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心悦诚服,有事都会主动找他商量。某些场合只要有了“人物头儿”的存在,人们就觉得很踏实。

俺村的“人物头儿”叫朱宝航,因为脸上有不少麻子,背地里人们都叫他“麻宝航”。我插队落户到这个村好几年就没有见他笑过。

麻宝航是个有见识的人,当时也就是七十岁左右,由于他有些私塾底子,孩子培养得不错,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大城市工作,据说儿子在部队是个副师级大官,麻宝航身上披着的军绿色呢子大衣就是儿子给的。由于麻宝航每年要在城里生活几个月,所以老乡们都觉得他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再加上“宝”字班在当地朱氏宗谱辈分很高,给他的说一不二增加了不少分量。

当然,麻宝航也有误判的时候,这事也不能怪他,因为知青上山下乡本来就是件史无前例的事情,他认为知青在农村再也不能回城里了,还不到一年,麻宝航就张罗着给我说媳妇,尽管我当时还不满二十岁。

那一天,麻宝航披着军大衣,白头发往后梳着,派头十足的来到知青点,开门见山的就给我说亲事。他说:有家人家看上你了,那家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大女儿十九岁了,细高个子,“高高大大门前站,不会干活也好看”,而且这女孩儿家里、地里、都是一吧好手。

他呱拉呱拉说了好些,可此时我只有害怕的份儿了。答应吧,从此我可就彻底的“扎根农村闹革命”了;不答应吧,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何况谁敢得罪麻宝航这样的“人物头儿”啊!这可如何是好呢?

幸亏一位年龄大一些的男知青给我解了围,他对麻宝航说:“这么大的事情让潭清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吧!”麻宝航对我说:“我等着你回话!”临走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不是碰巧你也姓朱,我才不给你多这事呢!”

我好长时间没有回麻宝航话,他也很识趣的不再提这件事了。我忐忑了好一阵子,总觉得辜负了“人物头儿”的美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27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