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槐树移民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上善若水8L8 发表于 2020-3-25 14: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上善若水8L8
2020-3-25 14:15:06 8991 0 看楼主
大槐树移民真相

文/解汝祥
摘要

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和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中部以及河北省南部,多年以来流传着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困扰着专家学者和广大寻根者。很多寻根爱好者多次到山西省洪洞县寻找自己的祖居地,却次次都是失望而归。研究移民历史的专家学者对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真实性持否定意见,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移民源头。笔者通过对邳州市岔河镇良璧解氏始祖碣文研究发现,良璧解氏家族历史脉络清晰,而大槐树移民故事也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真正的大槐树移民发源地就在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
关键词

大槐树、移民、真相
一、大槐树移民传说流传范围和内容

互联网时代以前,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流传范围在江苏省北部、山东省中南部、安徽省中北部、河南省中东部以及河北省南部等省市,如今流传范围遍及全国。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内容大致如下:明朝初年,由于元末农民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全国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唯独山西因崇山峻岭阻隔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山西人口众多,洪武皇帝决定迁徙山西百姓去往全国各地耕种农田。传说如有不愿意迁徙的百姓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去登记。结果这是一个骗局,凡是来登记的百姓被捆绑双手强行迁走,有人敲破锅碗,与家人各执碎片,以待相认。有些人在小脚趾甲上砍了一刀,以示都是大槐树走出来的人,传说所有洪洞县移民后裔小脚趾都是“瓣状甲”。这一移民过程持续了四十七年,从山西到北平、到东南,迁徙人口超过百万。还有其他过程和细节不多赘述。对于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仍然有不少拥趸。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少已经成为三百多年来汉民族集体的祖先记忆。“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还有版本是“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燕子窝。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鸪窝。”等等。而许多地方的文献资料里多写作老鹳窝。现代有人说“解手”一词也来源于明初洪洞县移民,其实,“解手”一词早在宋元时代通俗小说里就出现了,比如元代小说《错斩崔宁》中说:“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而所谓的洪洞县移民后裔小脚趾“瓣状甲”,不过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状,无性别差异,全国各地人群都会有。所以研究移民历史的专家学者否定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实性。

各省市有代表性的洪洞县移民记载简单列举如下:

山东菏泽粪堆王《王氏谱序》记载:“始祖原籍山西洪洞县老鹳窝木查村。”曹县大马王《王氏合谱》记载:“始祖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鹳窝之民。”河南民权县《段氏历代世系姓考》载:“洪武三年,奉命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河南内黄邢固村《王氏祖碑》称:“山西洪洞枣林村,乃余家祖居也”。署乾隆五十八年的河南太康县潭岗西村《赵氏墓碑》:“始祖讳太,始居山右,原籍洪洞县老鹳巷。”河南洛阳棘针庄有一顺治九年“明末进士”王氏墓碑的碑文记载:“洛东西凹王氏乃三槐之裔派也,本出自山西洪洞大王庄之支。”还有山东滕县的黄氏族谱称祖先来自洪洞县喜鹊村,江苏沛县孙氏家谱称祖先来自洪洞喜鹊窝,这应该是因“老鸹”即乌鸦通常被视为不祥之物,而故意改为表示吉利的“喜鹊”。

通过研究发现,流传在安徽南部的“山东枣林庄移民”传说和大槐树移民故事传说的“枣林村”相同,情节也类似,因此列举几例如下: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田姓支系现存咸丰七年(1857年)族谱记载“先祖原居山东枣林庄。……先祖怀、贵临别故乡时,叔伯兄弟约定,凡我同宗,皆以三官庙为记。……”太和龙口王氏有《王氏宗谱》一套六卷,记载王氏一族于明洪武初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徙至太和。阜阳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庠生谢上略偕侄谢魁顶自山东枣林庄迁居太邑西北之李兴集谢老家武庙。

笔者去年走访安徽某地解氏,他们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明朝洪武初年始祖奉旨到洪洞县大槐树领取移民路费,再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领移民路费的地方叫“燕屋”,燕子怎么可能有屋?所以是燕窝。离开几里路,回头看看来时的地方,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鸪窝。”此说法就是由“燕屋”到“燕子窝”和“老鹳窝(老鸹窝、老鸪窝)”的演变过程。

邳州市岔河镇良璧解氏,1994年以前也传说解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初年从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移民而来。1994年清明为了响应当时的岔河乡政府号召,解氏迁移祖坟用于扩建良南小学,在搬迁祖坟石碣过程中他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刻满文字,于是邀请专业人士拓出了碣文,从而揭开一段尘封近千年的家史。解氏祖坟石碣刻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碣文明确记载解氏始祖名讳、来自洪同古邑、来源路线、淮阳军、立碑人名讳、族人有百家、外迁三个将军名讳、良璧的地理位置以及刻碣人王群智等等重要信息。同时根据出土文物,确定解氏始祖生卒年代,推断出解氏始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从军而来。可见,良璧解氏虽然是洪洞县解氏后裔,但洪武移民之时已经在邳州定居三百五十余年,解氏是原住民,不属于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从以上移民传说中,可以找到如下关键记忆点:大槐树、燕屋、燕窝、老鸪、老鸹、老鹳、三槐、三官庙、枣林庄。区别是洪洞县枣林庄和山东枣林庄,下文有详细叙述。移民传说中记载的所有地点在洪洞县古代地名里都找不到,可见“大槐树移民”传说另有来源地。
二、洪洞县明朝初年移民可能性排除

1、山西省洪洞县属临汾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见附图1:洪洞县所处山西省位置图),属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崇山峻岭,交通艰难。太行山脉属断层山,势如刀削,猴子难于攀爬,移民是无法牵着耕牛、拉着牛车进出洪洞县的。洪洞县既不是府衙又不是州治,明朝廷的移民路费及物资不可能存放在交通闭塞的洪洞县。全山西的移民到洪洞县领取移民路费没有可操作性,不符合常理,且根本做不到。



附图1洪洞县所处山西省位置图

2、洪洞县志记载。万历版洪洞县志载:“相传旧无城,至明正统十有四年,始奉文创筑土城。”据说新修的这座城还非常简陋。我们很难想象洪武初年明朝廷如何在这里设立移民机构,如何在这里组织实施移民活动。“宋元以来,都图因时更易,国初洪洞都里旧四坊,统八图,遵教厢,四乡统十都,十都统九十八图。”然后具体记载了各都所统各图的名称。在所发现的墓志、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来自洪洞县某某具体地方的,都很难与记载的地名对上号。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成为“真正故事”开启于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县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直至现在洪洞县大槐树建成了4A级移民寻根景区。而大槐树移民第一次出现在民国六年的《洪洞县志》中。现代的洪洞县志更是大篇幅记载“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故事,“穿越”得很精彩。万历版《洪洞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洞有11900户,92872人;永乐十年(1412年),有11592户,87775人;成化八年(1472年),有11448户,98240人。三次户口统计显示户均8人-9人。传说的移民政策是“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假如明初洪洞县真有大规模对外移民,那么留守的洪洞人户均不会超过三人,事实是户均八人以上。

3、广济寺和大槐树的历史记载。按照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故事,广济寺在唐代大槐树附近。明万历版《洪洞县志》载:“广济寺,在城北永安里,唐贞观二年建,节年被汾水侵塌,今改徙贾村北,官路西,寺名仍旧。”只字未提大槐树。顺治《洪洞县续志》与康熙《洪洞县续志》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县移民的资料。而雍正《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条与万历志基本相同,唯后加一句小字:“即今北桥寺旧址。”说明广济寺最迟已在晚明以前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以前(明初)在广济寺曾经有过大槐树的话,该树是不会与寺一起迁到后来的这个地方的;如果大槐树是在后来这个地方的话,那么它必不会与明初的广济寺有任何关系,即洪洞县现有广济寺和大槐树只能有其一,同时存在就和移民传说不相关。何况广济寺大槐树只有四百年历史,与移民传说的洪武初年悬殊近两百五十年,而“唐槐二代”说法更是牵强附会。懂植物学常识的都知道槐树直径不会超过二米,邳州现有三棵千年以上古槐树,另两棵在戴庄镇山窝村,称“千年姊妹槐”(树龄约1020年),这三棵古槐树干直径都不足一米五。

4、洪洞县所属平阳府户籍资料记载分析。元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户籍统计资料:元代洪洞县属晋宁路录事司,《元史》卷五十八载:“晋宁路,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晋宁路。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录事司。县六:临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阳。……”明代洪洞县属于平阳府,《明史》卷四十一载:“平阳府(元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从以上正史记载可以看出,明代平阳府辖区比元代晋宁路范围缩小许多,元至元三年(1337年)晋宁路(平阳路)只有270121人,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平阳府人数不足三十万。洪洞县为平阳府辖县,洪武初年洪洞县人口约六万人,到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万余人。

5、明朝正史记载分析。通过查阅明代史籍,我们发现明朝移民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于1388年。洪武初年,朱元璋试图把京师迁到凤阳,开始建设凤阳,而凤阳只是县城,人口规模严重不足,因此四次迁徙人口充实凤阳。后来迁都计划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而没有实行,但是凤阳的都城建设没有停止,所以凤阳又被称为中都。这四次移民虽然不是当时的国家战略,但是根据历史事实,也列入移民范畴。徐达北伐取得胜利之后,迁徙燕山以北以及沙漠的牧民到北平,实质是军屯,目的是巩固明朝廷北方的防务,历代大型军事行动后经常会有此类行为。明初移民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于刘九皋提出移民建议之后。《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移民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亦。”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建议并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之后开始了山西大移民。而山西人口众多,却不是移民故事里传说的那么夸张,山西真实的人口少于山东,只是山西多山、少耕地,相对来说“民众”。《明太祖实录》一百四十卷有洪武十四年的全国各省人口资料,其中山西省人口是4030454人,而山东省有5196715人。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记载,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止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历时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移民十次,建文年间移民一次,永乐年间移民七次。洪武年间移民四次到凤阳、四次为军屯(一次在大同,三次在北平),剩余两次迁徙方向具体;建文年间和永乐年间的移民去向全部是北平及其附近地区。

(1)1370年。《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据《明史》记载分析,洪武二年九月开始在凤阳建中都,凤阳属于临濠府,本次移民的目的地只有洪武皇帝的老家——凤阳。

《明史》卷七十七载:“其移徙者,明初,当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

(2)1371年。《明史》卷七十七载:“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结合徐达北伐结束于洪武二年十二月,移民时间应该在洪武四年以后。移民来自燕山以北的边民,移民去向是北平附近的府卫,符合军屯特征。

(3)1372年。《明史》卷七十七载:“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两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时间大约在洪武五年左右,移民来自蒙古高原所在沙漠地区。

(4)1373年。《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县。

(5)1375年。《明史》卷七十七载:“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时间约是洪武八年。

(6)1376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一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7)1388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泽州即今晋城,在洪洞县东南。潞州即今长治市,在洪洞县正东。

(8)1392年。《明史·太祖本纪》卷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率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本次移民属于在本地军屯。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9)1392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10)1395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六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本次移民属于在塞北军屯。

(11)1402年。《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洪武皇帝驾崩于1398年,本次移民行动实际发生于建文四年,建文帝执政四年的历史被朱棣掩盖了。《明史》卷七十七载:“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州府县。”

(12)1403年。《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于北京为民种田者,其于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平、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3)1404年。《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1405年。 《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三年)九月,迁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5)1407年。《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1414年。《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载:“(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穑,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者实之。”隆庆州即北京延庆县。

(17)1416年。《明史》卷七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保安州即今河北省涿鹿县。《明太宗实录》卷一零三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1417年。《明太宗实录》卷一零六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上言:乞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地,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乃免田租一年。”

从以上移民记录分析:

(1)十八次移民记录没有提及山西洪洞县移民,也没有提及山西移民到洪洞县广济寺领取移民路费。传说的“大槐树百万移民”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2)被移民者是没有田地的农民或是丁多田少的农民、遭受外敌骚扰的边民以及部分罪犯,迁往洪武皇帝祖居地安徽凤阳、北平及附近地区和黄河南、北以及山东等地,被迁徙者都是幸运的,不存在民间传说的强制移民情行,还有主动要求移民的记载。

(3)十八次移民提及洪洞县所属平阳府五次:第一次(1389年)为在大同军屯;剩余四次移民的去向都是北平。

(4)平阳府在山西省西南,山西历次移民目的地都是去往东南和东北方向,山西其他各州府的移民不可能到洪洞县领取移民路费。

6、再从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分析。明朝初年为了加强户籍管理和恢复农业生产,同时方便赋税征收,朝廷禁止民间迁徙。《明史》载:“太祖藉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藉上户部,贴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藉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令在所著藉,授田输赋。正统时,造逃户周知册,核其丁粮。凡流民,英宗令勘藉,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设扶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又从河南、山西巡抚于谦言,免流民复业者税。”又载:“凡附藉者,正统时,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属,离本藉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泰中,令民藉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藉者发还。”可以看出,明朝景泰年间之前户籍管理相当严格,所有逃难户和流民即使在居住地有了户籍,原籍在千里之内的除限制条件以外的全部发还原籍,地方各省也不会擅自迁移人口。

从以上分析可知,流传各地的明朝初年“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不是事实,真正的大槐树移民必然另有其地。

“大槐树移民”传说真相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证。

第一,大槐树移民传说的流传中心探讨。“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在三百年前的家谱记载中几乎看不到踪影,清朝中后期以来的家谱中才有一些记载。互联网时代之前“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流传范围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中部、山东中部、南部及河北南部等地区,流传中心是徐州市。俗语“无风不起浪”,只能说明这一传说在该地区绝非空穴来风。

第二,必须有唐代大槐树,而且是树荫占地数亩的唐代大槐树(群)。历史上或者现实中应该有这样的地方符合这一传说。

第三,有古代寺庙,传说是修建在唐代的寺庙。

第四,移民迁出地附近有发音为“燕屋”、“燕窝”、“老鸪”、“老鸹”、“老鹳”、“三官庙”、“三槐”和“枣林庄”以及“大王庄”等地名信息。

第五,有百万以上人口来源,或地处交通要道,人员往来频繁。

第六,移民与山西洪洞县有关联。

结合以上六个特征,符合所有这些条件的只有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
三、良璧是大槐树移民发源地具备的必要条件

1、良璧及附近村庄的概况

良璧(通壁)古称羊(音:祥)陂,又称良陂,位于苏北鲁南两省交界处,地属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在邳州城区西北方向,良璧现有人口8000余人,63个姓氏,宋代以后属邳州偃武乡。良璧在唐代属兰陵县,《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十三陂遗址”指的就是良璧。今村周围仍有十三个土墩(陂),其下实为古墓群。而唐代良璧先民们利用十三陂实现自流灌溉。村内现有大量的历代遗址、遗物,如古唐槐、唐贞观年间兴建的兴化院遗址和汉代石羊等等,有6000年以上文明史。古代良璧有码头,是闻名百里的贸易中心。根据地方志记载,徐偃王在彭城东山(今戴庄镇徐山)建徐国(邳州博物馆有古徐国展厅),良璧是古徐国粮仓所在地,有驻军,是邳州西北重镇。传说良璧曾经有数十处庙宇道观,已经考证出来的有:兴化院、天齐庙、白衣庵、文昌阁、三官庙、三教堂、三圣堂、火神庙、关帝庙、观音庙、倒坐观音庙、东岳庙、贞姑奶奶庙、子孙堂、领官庙等十五处。一个村有如此众多的庙宇存在,充分说明古代良璧人口众多,非常繁华。据地方志记载: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在良璧东北隅始建兴化院,至元十五年(1278年)重修兴化院碑现存邳州博物馆。村北门客栈住监工官,客栈前有数棵大槐树。良璧村内现有唐代槐树,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树龄超过1400年,已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古树保护名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三棵唐槐枝繁叶茂,南北向一字分布,距离百余米,目前仅存最北一棵,该树围长3.85米、高17.5米、树冠直径24米。见附图2:良璧古槐。



附图2:良璧古唐槐

良璧原住民有“三槐堂”等为自己的家族堂号,也佐证曾经存在多棵古槐的事实。古代良璧四面环水,村西是西泇河,古称武原水,又称引河;《沂州府志》载:“西泇河出费县抱犊山下,东南流经兰山县界,由神峰山城阳桥作字里老鸪巷至朱家楼入邳境,下达泇口与东泇河水会”。西泇河在马店村转向东,在岔河东北与宋杨沟水交汇转弯再往南流往泇口。1958年邳县人民政府实施水利工程将西泇河改道东流汇入东泇河。西泇河在丰水期河面超百米,宋代西泇河成为直达东京汴梁的运盐之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避黄开泇,西泇河成为中运河的主要支流。良璧村北有古黄河,隋朝以来也称“运粮河”,运粮河南岸有码头,是商业码头。村东为宋杨沟(古称送粮沟),应是运送皇粮的河道。再东两公里是汶河,汶河古称小沂水,上有渡口,称枣林庄渡口,为良璧东南出村唯一渡口(见附图3:枣林庄渡口原址),汶河东三百米有古村枣林庄,村落已不复存在,现为岔河镇样墩(明代前村名杨二墩)村基本农田,其遗址约七十亩,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黄淮海平原开发”,曾经是邳州王氏居住地。戴庄镇黄石村王氏和铁富镇艾山后村王氏宗谱(修于清同治二年清和月)记载:“……始籍太原,原自前明中叶迁于下邳之枣林庄,有子八人……”。王姓族人明确指定枣林庄就在样墩村东北处。咸丰《邳州志》记载:“正德七年闰五月,刘六、刘七围邳州,都漕都御史张缙击败之。东海千户张瀛率锐卒杀其渠帅三人。六等遂从枣林渡邳奔河南”。该段记载证实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前在邳州北部存在枣林庄渡口。再向东约十公里为东泇河,古称武水,而良璧古黄河连接东、西泇河。良璧村南四公里为宋杨沟与西泇河交汇处,两河汇流之后向南流往泇口并入大运河。



附图3:古枣林庄渡口原址

《邳州志》记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元时兴化院在焉。碑所称栋宇膠葛,楼观栉比。殆明以前一巨镇。旧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岁人常巨万。”可见明代以前良璧人口众多、十分繁华。《邳州志》记载:“(偃武乡)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涛沟二河;石兰社(良璧)在城北少西。”石埠在良璧北偏东方向,距离约十六公里,其西北三公里处西泇河上有唐代老鸪巷桥,该处河段也被当地村民称为老鸪巷河。老鸪巷是南桥镇大桥村所在古街道,唐代有寺庙,每年正月十六为老鸪巷庙会日。老鸪巷桥又称老鹳巷桥(因方言亦称老鸹巷桥),原名中济桥,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明代大桥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战争期间,现老鸪巷桥位于原桥址北500米,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郯夏公路的重要桥梁之一。见附图4:老鸪巷大桥。



附图4:老鸪巷大桥

古邳州境内多水,桥梁和渡口在陆路交通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因此重要的桥梁和渡口容易被人们牢记。古代村与村官道多采用“两点一线”直线连接,由于良璧位于邳州城区的西北,因此古官道多是西北-东南走向,兰陵—老鸪巷桥—良璧大槐树—枣林庄渡口—艾山—洪福山—官湖一线就是如此走向道路,是古邳州西北通道。明嘉靖版《邳州志》记载:“官湖去州北五十里,其源出自沂州芦塘湖,中有莲藕、菱、芡之属,为本州八景之一也。”从此段记载可以看出:官湖是面积很大的湖泊,且连接沂州芦塘湖;官湖为邳州八景之一,为了方便城区文人雅士欣赏荷花,必有官道或水路连接东南方向的邳州古城。

2、良璧符合移民传说的必要条件。

一是良璧位于邳州市西北,现属邳州市岔河镇,符合大槐树移民传说的中心徐州市管辖范围。

二是良璧现有唐代大槐树,且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有三棵,树冠遮荫面积约2500平方米。多棵大槐树的存在印证了移民传说中的大槐树树荫数亩的传言,而不是一棵唐槐树荫占地数亩。

三是良璧有唐代寺庙。距离现存大槐树东北方向五百米的兴化院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本地人称“兴化寺”,又称大寺。大寺以北古黄河北岸有北宋时期建造的天齐庙,当地人皆说:“先有河南兴化寺,后有河北大天齐。”据村民传说兴化院栽植的也是槐树,因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重建庙宇被村民砍伐。而兴化院所处位置为全村最高,十数里外可见寺庙及槐树,正符合移民后裔传说的情景。

四是良璧在民国以前属邳州偃武乡,偃武乡范围大致是邳州市原250省道以西各镇,该地属山东南部方言,偃武乡发音为“燕屋乡”。移民后裔解读:燕子没有“屋”,只能是“燕窝”,于是就出现了“燕窝”说法。良璧村西的泇河在古代被称为老鸪巷河,又被移民后裔联想为“老鸪(老鸹、老鹳)窝”,再因“老鸹”是“喜鹊”的方言称谓,又有“喜鹊窝”传言。正符合传说中的移民来自偃武乡(燕屋乡)和老鸪巷(老鸪乡)以及“老鹳窝”等等说法,这些地名是存在的,只是移民后裔解读地名出现错误而已。

五是人口符合。至元十五年(1278年)良璧兴化院重修石碑记载人口巨万,而邳州在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之前人口约八十万。《寰宇记》载:北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邳州(北宋称淮阳军,含下邳、宿迁二县)有民76887户,154130口。《金史》卷八十一载:“皇统二年(1142年),时邳州土贼啸聚,几二十万,蒲里特军三千,分为数队急功之,贼溃去。”从1142年邳州农民起义军规模和被镇压分析,当年的起义军没有组织性,也缺乏战斗力,必然是邳州当地贫苦农民。起义军人数接近20万,加之没有参与起义的老、弱、病、残、妇、幼、兵、商、士和地主阶层,邳州(含下邳、兰陵、宿迁三县)在1142年人口约50万人,12万户。推测理由:一是金国统治时期的邳州的管辖范围增加了兰陵县。兰陵县在北宋崇宁年间是望县,约两万五千户,超过4万口。因此北宋崇宁年间邳州(包含兰陵县)的人口基数应该是约10万户,20万人。二是四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长,邳州人口超过50万。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邳州原住民保守估计约80万人,超13万户。加之良璧处在古沂州通往古邳州的交通咽喉要道上,人口流动频繁,大规模的人员迁徙经过良璧,为移民传说提供了人口支撑。这是山西洪洞县不具备的人口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

六是良璧现住民解姓始祖来自平阳郡洪洞县解家坡(即现在的山西省洪洞县山头乡安头村解家坡),良璧解氏一世祖因“募兵制”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与其他人一起自平阳郡洪洞古邑从军到淮阳军(邳州在公元982年改称淮阳军),至今约九百九十年。据碣文记载解氏后人自第二世就有外迁,九百多年来其后裔遍及全国各地,人口以百万计。古人记祖籍都是记始祖来源地,才有了“始祖来自洪洞县”的传言。同时不排除与解氏始祖一起从军而来的洪洞籍其他军人后裔以千万计,人口之众,影响范围之广可想而知。加之姻亲关系,后人以几何倍数增长,其后裔记祖籍自然会有人说山西洪洞县。这是大量移民后裔自称“始祖来自洪洞县”唯一合理解释。实质上多数人是原住民,说“始祖来自洪洞县”只是几百年来人们误传罢了。

3、在确定良璧为大槐树移民发生地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邳州市。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最北部,2019年邳州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7位,人口196万,为江苏省人口第二大县。邳州北部有三处国家级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别是四户镇的“大墩子文化遗址”以及戴庄镇的“刘林文化遗址”和“梁王城文化遗址”,邳州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区,是江苏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少昊文明典型代表区。邳州西北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接壤,北与临沂市兰陵县连接,东北与临沂市郯城县为邻。邳州古称下邳、邳国,等等。邳州是江苏的“北大门”,也是山东的“南大门”。“其地北控齐鲁,南蔽江淮,西走梁宋,东俯朐海。魏晋以来为重镇,盖水陆之要冲,南北之襟喉。”邳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邳州,邳州是三国时期主战场之一,唐代秦叔宝和罗士信也在邳州征战数年,宋金交兵时期在邳州持续了十几年战争,近代淮海战役主战场以及禹王山抗日狙击战发生地都在邳州。邳州有数十个村落名字里带“营”字,充分说明古邳州的军事地位。邳州西周至北宋期间历史变迁不多赘述。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邳州属山东西路,1221-1223年为山东行省所在地。元朝属山东西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为南京中书省邳州直隶州。邳州境内北部有东西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为平原,邳州各地海拔多数在21-25米,地势低洼平坦。境内河网密布,属于黄淮水系。沂水、泇水、汶水、武水、大运河、故黄河(泗水)、古黄河穿境而过,河湖纵横交错,水网密集。山东省西南有微山湖,南为中运河,向东流经台儿庄进入邳州境,东去汇入骆马湖。邳州古称“洪水走廊”,邳州地名多和水有关,充分说明邳州的地理状况。水塘边有高地才可以适合居住,因此邳州地名带“墩”字的很多,明嘉靖邳州志记载有七十二个带“墩”字的古地名,目前好多古村已经不存在了。

邳州境内北部有东西向分布的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为平原,土地肥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尤其在公元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时间里,黄河“夺淮入海”造成境内水灾严重,黄泛区陆路交通受阻。邳州是山东与南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也是运河水道的必经之地,交通战略地位尤其重要。良璧位于邳州西北,海拔29-31米,是邳州平原地区海拔最高村。邳州最北部的四户镇,古代称“四湖”,其东为沂河,每到汛期,沂河和西泇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仅有良璧是陆路通道,所以良璧处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上。
四、良璧是大槐树移民发源地论证

北宋至明初邳州经历了两次人口大迁徙,途经地点都是邳州偃武乡良璧,鉴于老鸪巷、大槐树和枣林庄都在偃武乡境内,因此为了方便叙述把这两次人口迁徙统称为“偃武大槐树移民”。

1、第一次大槐树移民,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难民北上。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的河道作为出海口。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后,淮河流域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黄泛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书经·禹贡》载:“九河既道。”说的是远古时候古黄河下游分九支入海。到齐桓公元年(前685年),“九河”已“塞其八流”。而曾经的黄河九河形成的水系仍然遍布下游地区,邳州就是典型的黄泛区。古邳州城南是泗水,1194年黄河改道之后,泗水又称为黄河。良璧村北的黄河也是古代黄河分支之一。黄河虽然“九河塞其八流”,但黄河不时的改道造成的灾害屡见于史籍中。

正因为黄河改道造成的灾害,才导致了深受河水之害的先民大量逃离家园。通过史籍资料分析,第一次移民时间段是公元1194年至1213年,人员来自于金国统治时期的黄河以北邳州及附近地区。具体分析如下。

(1)黄河决口史料记载。《宋史·高宗纪》载:“建炎二年(1128年)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军。”《五行志》载:“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注梁山泊,复分为二。一合北清河入海,一合南清河入淮。”“自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终金之世,率皆分支,南下徐、邳。迄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始改趋陈颖(古地名,在河南省),经徐、邳凡百六十一年。”结合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可以看出,1128年北宋名将杜冲决黄河水阻止金国军队造成的灾害只是暂时的,对下游造成的影响不是很大。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黄河水患开始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后。这是大槐树移民(实为难民,姑且称为移民)逃离邳州的起始时间点。

(2)人口减少史料记载。《金史》载:“贞祐初(1213年)邳州户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贞祐初年(1213)年的户籍统计资料显示只有27232户,户数比金明昌五年(1194年)减少约10万户,约60万人。据邳州志记载: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决战于邳州泇口镇之后,到贞祐初年(1213年)七十余年,邳州没有发生战争,除了黄河水灾,并没有发生其他大的自然灾害,可见邳州人口锐减原因只能是黄河水患。因此,黄河改道邳州造成的难民逃离时间段为1194年-1213年,第一次“偃武大槐树移民”最确切时间段应该是1194年至1200年。

《邳州志》记载,每次黄河决口后,邳州大部积水丈余,即平地积水三米多深。黄河之水由山东微山湖方向而来,在邳州北部古黄河、中部漕河、南部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再汇入骆马湖,之后流向淮河入海。西边是洪水,东边是洪水,南边还是洪水。每当水灾来临,西、南、东三个方向皆是洪水,人们只能选择向北逃难,然后渡过北清河(现黄河),逃往地势高亢的山东省中北部。难民选择逃往山东中北部另一个原因是:山东是最富裕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长三角地区。《金史》卷一百十七载:“虽然,陛下必欲去归德,莫如权幸山东。山东富庶甲天下,臣略有其地,东连沂、海,西接徐、邳,南扼盱、楚,北控淄、齐。”可见,水灾期间,山东南部的邳州深受其害,先民们只有逃往山东中部北部才是最佳选择。

(3)良璧附近金、元时期消失的古村落佐证:台前庄,位于良璧兴化院东北二公里,始建于西汉,面积40亩;小台子,位于良璧兴化院东一公里,始建于西汉,面积25亩;谭王庄,位于天齐庙西,始建年代不详,面积30亩;无难庄,位于良璧东三公里,始建于隋初,面积50亩;皇甫村,位于兴化院西,始建于唐初,面积70亩。这些古村落位于良璧古黄河两岸,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消失于金元时期,邳州其他地区受到的水害可想而知。

(4)移民途经良璧黄河北岸枣树墙。

良璧村北为古黄河分支,一直被当地村民称为“黄河”。河上有“登龙桥”,又称“石桥”。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古黄河慢慢消失,该河道被改造成良田,现在只有遗迹“石桥窝”。古黄河北岸千百年来有一道野生酸枣树形成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枣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砍伐时其长度千余米,枣树直径约十厘米。《邳志补·物产》载:“酸枣,树小实酸……一名橪,《说文》:橪,酸小枣,丛生。邳多生于断岸荒芜,其仁入药。”酸枣树是丛生植物,其树干和枝条长满一寸多长的硬刺,只要长成很难逾越,形成天然屏障,正如一堵墙壁。而其生命力特别顽强,无论是刀砍和火烧,来年依然会茁壮成长,所以良璧人也把这段“枣墙”称之为“枣强”。1194年黄河改道邳州,先民们家园被黄河水摧毁,庄稼失收,田地被河水侵占,人们被迫逃离故土。逃离的路线就是从邳州各地沿官道北上,途经良璧大槐树、登龙桥,而黄河水面宽阔,只有黄河北岸“枣树墙”为难民指明道路,防止人们跌落河中,这段枣树墙成为难民的“救命墙”。“河北枣强”因此深留在难民及其后裔记忆中,所以才有了“河北枣强移民”传说,同时山东、河北等地开始出现“大槐树移民”之说。

第一次大槐树移民造成邳州原住民减少约六十万人,邳州户数由水灾之前的约13万户,减少到27232户。加之邳州附近的铜山、贾汪、睢宁等地的难民人数约百万。

2、第二次大槐树移民,是金国军队和“红袄军”战争造成的难民南下。

十三世纪初,金国的高压统治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河北、山东爆发了“红袄军”起义。贞祐二年(1214年)杨安儿、郭方三、李全、棘七、史泼等人揭竿而起。起义军穿红色衬袄作标记,故名“红袄军”,起义人数少者数万人,多者至数十万。传言起义军对不加入“红袄军”的百姓进行屠杀,加之金国朝廷妖魔化起义军,这就是流传在部分地区的“红虫吃人”事件。“红袄军”与金国军队的战争导致山东中部南部难民纷纷举家外逃。1214年正是黄河“夺淮入海”期间,古邳州与古沂州接壤的广大地区积水严重,山东难民南下必然途经良璧。

第二次“大槐树移民”经历了两个阶段。

1、难民南下逃往南半个中国。该阶段是“红袄军”进攻大金国取得阶段性胜利,本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战争难民南逃,在邳州表现为人口的锐减,邳州户数由27232户减少到800户。

《邳州志》记载:“贞佑初(1213年),邳有民两万七千户。”《金史》记载:“兴定二年(1218年)……累经残毁,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户,曾不满百,而屯军五千;邳户仅及八百,军以万计。……”邳州从1213年的27000多户的二十余万人到1218年五年时间,户数锐减到仅有800户,人口约六千。可见邳州黄河水灾后剩余的原住民大多数也逃难离开了。《邳州志》载:“贞祐三年(1215年)红袄贼数万破邳州岗子崮(在良璧东北方向约三公里,属偃武乡四户社),得船数百艘,将夸河为乱”。地方志记载:1215年红袄军六万余人在良璧、岗子崮和楚墩一线与金军交战,大败金军,缴获战船七百艘,之后训练水军,准备攻打良璧古黄河以南的金军。

从以上史料记载不难看出,“红袄军”与金国战争波及山东中部、南部和江苏北部无辜的贫民数十万户。先是1214年山东济宁、枣庄、菏泽、沂州等地灾民南逃,再就是1215年红袄军进攻良璧-岗子崮-楚墩一线,邳州百姓也加入了逃难大军。1214-1215年是大批战争难民逃离时间,西泇河(时称老鸪巷河)以西的山东难民从泇河西经过老鸪巷桥,然后沿着泇河东岸南下来到良璧。西泇河到沂河之间的难民也会奔良璧而来。地方志记载:良璧北门有善堂一处,建于北宋初年,建筑面积640平方米;西门有善堂一处,建于北宋中期,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邳州有十五处善堂,良璧独占其二,充分证明古代良璧的交通重要性。两处善堂和村内的兴化院等寺院必然作为金国朝廷安顿难民的处所。良璧有多棵粗大茂密的唐槐给难民留下深刻印象。由于枣林庄渡口船少人多,难民必然在良璧等待数日,一旦有渡船可以摆渡,难民们出东门,沿村东“五叉路”(五叉路现为十字路)、经宋杨沟木桥,去往东南方向的枣林庄渡口。汛期河宽水急,摆渡困难,难民们必然留下深刻记忆。通过枣林庄渡口,难民去往邳州腹地。邳州南部为黄河,有些人渡过黄河,逃往南宋政权管辖的淮河以南;有些人向东逃往海州;有些人向西逃往河南省方向。时间过去数百年,移民后裔只留下部分记忆:有人记得偃武乡老鸪巷(老鸪乡);有人记得偃武乡(燕屋乡)大槐树;有人记得“山东大槐树”;有人记得唐代寺庙;也有人记得“山东枣林庄”。黄河在邳州南部由西向东穿境而过,而枣林庄和良璧大槐树都在其北百里外,也有移民后裔记成了“河北枣林庄”和“河北大槐树”。显然“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的河北省(明朝及以前没有河北省)。山东枣林庄就是“河北枣林庄”;“偃武大槐树”就是“山东大槐树”,也是“河北大槐树”,指的都是良璧大槐树。徐州以及附近地区的移民后裔对大槐树记忆深刻,所以才有了“大槐树移民”传说,这就是该传说流传在以徐州为中心广大地区的原因。

邳州在金国统治期间和元代属于山东西路,有的移民后裔把“山东枣林庄”五个字深深的印在难民脑海中,为难民后裔寻根提供了记忆密码。殊不知几百年后曾经的“山东枣林庄”划归了江苏省版图,从而造成移民后裔找错了方向。

本次人口迁徙相关的移民传说有:偃武大槐树移民传说、山东枣林庄移民传说、老鸪巷移民传说、山东大槐树移民传说、河北大槐树移民传说和河北枣林庄移民传说等。所有这些移民传说实质上都是“偃武大槐树移民”。这些传说几百年后又被讹传成“洪洞大槐树移民”。

流传在良璧的“大槐树移民”故事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当年移民的时候,在大槐树下村民们聚餐数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连续几天夜夜灯火通明,到处是哭声震天。现在看来,当年逃难的时候,难民多渡口小,摆渡需要数天时间,山东南下的难民们在良璧必然停留数日。良璧的原住民逃离之前把带不走的家畜家禽宰杀,招待亲朋好友,生离死别的夜宴最伤心,而槐树下过夜的难民更可怜。

本阶段大槐树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省中部和南部,人口超过百万,包括邳州百姓约二十万人,人员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经过邳州后分散到淮河以南和西迁。

2、沂州民老幼尽数迁徙到邳州。该阶段是金国朝廷对红袄军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该阶段的表现特征是移民的迁入。在咸丰版《邳州志》中有相关记载。“贞佑二年(1215年)时山东、河北诸郡失守,唯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徐、邳、海数城仅存”,当时的邳州还处于金国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兴定二年(1218年)四月戊午,红袄贼犯徐、邳,行枢密院兵大破之”。1218年旧历四月,金国朝廷重创了农民起义军。《金史》卷十五载:“(兴定)三年(1219年)六月丁亥,命防御使徒单福定等,帅所部义军与沂州民老幼尽徙于邳。……秋七月丁酉,籍邳、海等州义军及胁从归国而充军者,人给地三十亩,有力者五十亩,仍蠲差税,日支粮二升,号‘决胜军’”。严格意义上的“偃武大槐树移民”指的就是这段移民历史。根据地方志和《金史》记载分析,公元1218年在邳州先民几乎逃尽的情况下(仅及800户),金国朝廷在兴定三年(即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六月初六日把原沂州所有人迁徙到邳州。移民之后,七月份就把移民编入军籍,安置了他们的生活,给予了土地和口粮。

3、两次移民之后的数百年来移民后裔繁衍生息,以邳州为中心的大槐树移民不断向四周扩散。由于邳州尚有北宋时期来自平阳郡洪洞县籍军人后裔,这些原住民会说“始祖来自洪洞县”,因为姻亲关系,代代相传,且原住民家史长远,影响千千万万移民后裔认为自己始祖迁出地也是洪洞县。

偃武乡、老鸪巷、大槐树、枣林庄都是真实存在的,都在金国统治时期的邳州偃武乡境内,且南北距离在二十五公里之内,她们是“四位一体”的存在,彼此印证移民事件,这些村庄、地名、遗迹以及大槐树依然存在,与山西省洪洞县没有丝毫关系。前述几乎所有移民后裔记载的家谱信息都能与“偃武大槐树移民”信息吻合,可见真正的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

五、综上所述,“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江苏省邳州市,且是一个概念五种内涵。第一种含义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难民北上,时间是1194年到1213年之间,移民来自邳州和铜山县、贾汪区等地,人口约百万人,移民主要迁徙到山东和河北等地,相关移民传说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河北枣强移民传说”。第二种内涵是战争难民外逃。发生在宋金对峙期间的1214年到1218年,历史事件是“红袄军”与金国的战争造成百万鲁南和苏北难民由北向南逃离家园。这次移民后裔遍及大半个中国。第三种内涵是指金国朝廷组织的沂州移民迁入邳州。时间是兴定三年(即1219年)六月初六,执行者是防御使徒单福定。这是最严格意义的“大槐树移民”,核心地区的邳州在1219年6月由人口流出地变成了人口迁入地。第四种“大槐树移民”指的是在前三种移民迁徙之前和以后的数百年岁月里途经“老鸪巷-偃武大槐树-枣林庄”的难民。第五种是伪“大槐树移民”,指的是不属于大槐树移民范畴的人们,却按照其他人的传说也说成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综合两次大槐树移民分析,偃武大槐树移民开始于1194年的黄河“夺淮入海”,终止于1219年六月初六日“沂州民老幼尽徙于邳”前后历时25年。1194年移民之前和1219年之后数百年发生的“大槐树移民”人数应该会更多,不再一一赘述。

途经古邳州偃武乡两次移民来源不一、去向不同,造成了移民后裔记忆重点不相同,各地有不同的移民传说。但是偃武乡老鸪巷—大槐树-枣林庄是移民迁徙旅途共同记忆,无论是“偃武大槐树移民”、“山东大槐树移民”、“山东老鸪巷移民”、“山东枣林庄移民”、“河北大槐树移民”、“河北枣林庄移民”、“河北枣强移民”,都发生在金国统治时期的邳州偃武乡良璧及附近村庄,这些移民传说不是各自孤立事件,而是相互佐证真实历史。由于“大槐树移民”传说影响范围最广泛,因此把所有这些移民事件统称为“偃武大槐树移民”。

许多移民后裔把始祖迁入时间确定为明朝初年,是因为明朝以前,朝廷严禁民间修谱立碑,只有朝廷和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编修家史。金国统治末期,政局动荡,宋金、金元、金国朝廷和“红袄军”战争不断;加之终元之世,朝廷征讨四方、黄河水患、“红巾军”起义、元明战争等等,曾经的难民没有得到户籍。直至明朝建立,百废待兴,明朝廷实行户籍登记制度,难民们才能取得合法户籍,各地才有始祖于洪武初年迁入的传说。明朝廷允许民间修谱立碑,这就是各地民间能够见到明代石碑而很少见到宋元时期石碑的原因。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祖碑毁损,族谱失落,难民后裔很难掌握始祖迁徙完整信息,只能凭借部分信息修订族谱,导致宗谱信息记录不准确。

因为“沂州民老幼尽徙于邳”,加之邳州自古就是人类聚居地,所以“偃武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地在江苏省邳州市,大范围在以邳州为中心的苏北和鲁南地区。近几年已经有许多人在邳州找到自己的根。比如安徽蚌埠的倪姓依据“山东枣林庄”移民传说对接了兰陵县兰陵镇横山村的倪氏(距离良璧30公里);江苏睢宁的颜氏按照“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传说对接了岔河镇颜家村颜氏;安徽阜阳解氏依照“山东大槐树老鸪巷”移民传说、山西襄桓县解氏依照“山东大槐树移民”传说、山东滕州解氏依照“山东大槐树燕窝”移民传说对接了邳州解氏;安徽阜阳邹氏依照“山东枣林庄”移民传说对接了邳州的邹氏。前文所列河南洛东西凹王氏明显就是邳州枣林庄王氏一脉,都是“三槐堂”王氏;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田姓支系,记载山东枣林庄和三官庙,显然就是来自良璧。等等,不多列举。

不论是“大槐树难民”迁出,还是“大槐树移民”迁入,其主要特点都是举家迁徙,甚至是十几户、几十户人家一起迁居他乡、定居一处,而几乎所有难民或移民后裔的家谱记载都是:始祖为一人或者兄弟几人明初奉旨迁入,可见其家谱记载信息与事实不符。真正的明初移民都有明朝廷官府签发的移民迁徙证,有些移民后裔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迁徙证明手续。

曾经见证难民迁徙苦难的偃武乡、枣林庄、大槐树、老鸪巷、兴化院和“河北枣强”在苏北大地上等待着远方的亲人。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实录》

[3]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4]《邳州志》

[5]《金史》

[6]《洪洞县志》

[7]《宋史》

[8]《元史》

[9]《枣强县志》

[10]《兖州府志》

(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上善若水8L8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99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