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兰是名老检察人,从89年参加工作至今,在检察系统工作有30多个年头。她是宿迁市“十佳女检察官”, “全省十大精品案件”的承办人,亦是“人民满意的检察干警”。从检多年,王文兰办理各类刑事案件2000余件,三尺信访台前的她群众称她为“微笑检察官”,她积极探索联合司法救助,及时为困难被害人家庭申请司法救助金,做民生的守护者,在这个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她用真诚化解矛盾纠纷,用真情诠释为民情怀!
控告申诉“小窗口”检察服务“大舞台”
“检察院控告申诉接待窗口是联系人民群众和检察机关的桥梁,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能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的公正,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王文兰说道。
之前有位信访人胡某,已经是第三次来检察院上访了,上访的还是老问题:胡某是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方,因损害赔偿问题对法院判决不服,多次上访,要求抗诉。王文兰审查了该案卷宗后,认为没有证据证明法院的判决存在问题,不符合抗诉条件。但胡某不服,不论如何释法解释,他都觉得检察院“偏心、没尽力”,事情一度陷入僵局。
这一次,王文兰决定换种形式向胡某讲道理,她联系了律师,为胡某申请了一名服务律师,并带着律师、胡某重新就案件证据、开庭审理做了梳理,由律师在第三人角度帮胡某分析司法机关的处理决定是否存在问题、上访诉求是否合法合理。听完律师和王文兰的再次法律解释,胡某终于被说服,并表示放弃上访。
“控告申诉每天面对的基本都是对司法机关处理认识上有偏差、带着怨气过来的群众,很多时候不可能期望他们能心平气和地来跟我们反映问题。”王文兰说道,“这是个磨性子的活儿,面对这样的信访人,我们只有微笑、耐心、倾听,对他们多一些包容与理解,多换位思考一下,不回避、不推诿,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控申接待“小窗口”,检察工作“大舞台”。有一次面对百余人突然来袭的大批群众信访,信访者在单位的一楼大厅和广场一待就是两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这一百一十多人中,有一位年龄过70岁的老人,吃睡在检察院大厅,怎么劝都不肯离去。而王文兰秉承着“温暖司法”的信念,以真心换真心,力求“让群众满意而归,让正义有处伸张”的理念。
她首先向情绪最激动的老人家表达关切和理解,送上热水和面包。耐心倾听着,做好笔录。正是王文兰温和又严谨的态度打动了老人家,王文兰向老人家提出,要从来访者中选出五名代表。老人家很配合,很快,五名代表就选了出来。
随后王文兰和科室同志们加班加点接待,倾听记录五名代表的诉求,厘清了案件来龙去脉,并耐心地引导他们相信法律,知道运用法律维权才是解决问题最正确手段和途径。五名代表的工作做通了,又通过五名代表做通其他所有人的工作,一起集体信访事件及时得到了化解。
面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以高效、热情的服务赢得申诉人的信任是王文兰工作的态度,也是她一直的坚持。去年以来,共受理办理近400件信访案件,未发生一起因检察机关处理不当引发赴省进京信访案件。
司法救助“小帮扶”点燃注入“大希望”
“司法救助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社会兜底的政策保障,它不仅彰显着检察机关的人文关怀,更是鼓励群众渡过艰难时期的‘定心丸’。”王文兰说道。
2018年1月,王文兰了解到一起交通肇事案中,被害人徐某因交通肇事死亡,但未得到任何赔偿,现该家庭仅剩智力存在障碍的妻子和两名未成年孩子。了解情况后,王文兰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多次深入到救助对象家庭,实地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积极、准确地获取救助对象家庭的人口、收入、子女老人以及伤病等实际情况,为规范、及时地进行精准救助提供客观真实依据。最终,为被害人家属申请到2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
因被害人家庭特殊情况,王文兰多次与当地镇政府、当地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将救助金按月与低保一起发放至被害人家。
为保证被害人家属家庭顺畅过好春节,年前,王文兰再次来到徐某家中,了解困难需求,并为其家中送上了米、面、油等慰问品。
“去年承办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16件,发放救助金近30多万,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社会不一样的层面,让我品尝到了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甘甜。”王文兰道。
检察办案“要谨慎”公平正义“须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