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也曾相识825 发表于 2020-7-22 07:3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也曾相识825
2020-7-22 07:33:12 4788 0 看楼主


鹿茸是常用中药,属名贵药材,与“百草之王”人参齐名,合你“参茸”。

鹿茸、鹿角在《神农木草传经》列为中品,鹿角胶列为上品。传说中纣王就建筑有“大三里、高干尺”的鹿台,这是中国最早关于鹿的记载。

鹿作为药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收载于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中,有三个处方都有鹿角、鹿肉和鹿角胶,其中“燔鹿角”冶疗肿痛有效。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鹿茸、鹿角及其制品作为药用的国家,用药历史已经长达2000年之久。

鹿科动物全世界共有40多种,分布于中国的有19种。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鹿,处处山林中有之。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黃质白斑,俗称马鹿。牝者无角,小而无斑,毛杂黄白色,俗称扈鹿。”又有人云:“北狄有驼鹿,极大而色苍黄,无斑。角大而有纹,坚莹如玉。茸亦可用。

可见古代所用鹿茸不是仅有梅花鹿和马鹿两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称:




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

现代中医认为鹿茸为补阳药,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精神疲惫。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

? 花鹿茸气微腥,味微咸;

? 马鹿茸气腥臭,味咸;

? 以质嫩、油润者为佳。

鹿茸每年采收2次,需适时收取,如继续生长骨化后,脱掉茸皮,就变成了鹿角。

第一次在清明过后40天左右采收的叫“头茬茸”。在秋季采收的叫“二茬茸”。








二者的区别为:

? 头茬茸形态饱满,纵棱不明显,茸毛细密,质地稍轻,气腥;

? 二茬茸下部有纵棱,茸毛粗糙,锯口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鹿茸切片后的等级划分




01

蜡片

在鹿茸的商品市场上,梅花鹿茸的顶端切下的切片,叫作“蜡片(血片)”,其外皮较厚但内质细嫩,片角质样,平滑,质地密实,色泽蜡黄尤如蜜蜡,品质最优。

一具梅花鹿的鹿茸切出蜡片的部分只占全枝鹿茸的很小部分,切出的蜡片不过十几片,十分珍贵,药用价值最高。



02

粉片

梅花鹿茸的上中段切片称为“粉片(细砂片)”,厚约1mm,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白色,显粉性,密布海绵样细孔隙,外围皮较厚,棕红色,没有骨质,油润较差,微有腥气,品质黄白色,较蜡片次之。



03

砂片

梅花鹿茸中下段的切片称为“砂片”,厚约1.5mm ,切面呈黄白色或淡棕色,海绵样孔隙稍大,外围皮层深棕红色,也没有骨质,体较轻,较粉片次之。



04

骨片

骨片为梅花鹿茸最下段切制而成,切面呈黄棕色或带血污色,海绵样孔隙大,呈纱网状,现骨质化,外围皮层薄,棕红色,质较硬。骨片在鹿茸中质量最差。




马鹿茸片大致与梅花鹿茸片类似,区别为外围皮层较黑,茸毛灰青色,切面呈红褐色。

梅花鹿茸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马鹿茸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由于资源渐危,价格昂贵,市场上所售鹿茸常有同科属动物角代用、同科不同属动物角混用、仿制品冒用等情况。建议大家到正规药店购买。




仿制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 用鹿角粉加工制成的,实际为鹿角,不能作鹿茸用;

? 或是用植物的根茎切成片状,做成圆状,模仿鹿茸片的;

? 又或是用胶质物灌注到动物毛皮中,直接用模型压制成型,这种一般为整枝的药材,但断面中央无骨松质。




鹿茸性味甘、咸、温,归肾、肝经,功效为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可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为补虚、补阳药。

鹿茸片服用方法

01.一般为研末冲服,每次1-2g,每天服一次。

02.也可直接嚼食服用,每次以0.3-0.5g含于舌下,借助唾液的湿润将其泡透,进而吞咽津液,初含微腥,直至药味淡薄以后,再将它嚼碎吞下,治病时剂量以1g为宜。

03.还可以用开水冲泡,或者用来泡酒,炖肉。




服用鹿茸期间忌萝卜、浓茶、麦芽、和山楂等,避免降低药效。鹿茸滋补作用明显,服用宜从小剂量开始。另外有高血压、肝病患、内有实火者及患有风寒或风热感冒者不宜服用。

鹿茸易发霉、生虫,需要保存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可用布包装入花椒后与鹿茸一起保存,防止虫蛀;也可用塑料袋封装后在冰箱中保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也曾相识825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78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