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可以发现,毕业生平均薪酬集中在6000-7000元。其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排名第一,薪酬指数为79.2,毕业生平均薪酬为7242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紧随其后,毕业生平均薪酬为6926元和7140元。
以上数据证明:薪酬待遇不仅要看学校差异,还要看地域,更要贴合市场需求,好的待遇的决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新华网:今年本科生最爱报考这些专业 2021年高考结束,而从今年考生专业选择中,医卫类持续向好、师范类大火、强基计划吸引力增强。
“新华试点”记者采访发现,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预期呈现强相关特点的同时,考生个人志趣、对未来产业的前瞻等越来越成为志愿选择的关键因素。 动向一
师范等专业受热捧,就业前景明确成重要考量。
2021年师范专业火出了圈。在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有的大学录取线已经接近北大、清华,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说,师范专业持续火热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的求稳心态。就读师范专业有将来获得在编教师岗位的竞争优势,升学深造的机会又不比其他专业差。尤其是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让考生、家长专业选择心态更加趋向求稳。 动向二
强基计划第二年吸引力增强,人数与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强基计划今年实施第二年,吸引力增强。新华社记者采访多个院校发现,去年强基计划第一年,部分高校出现未招满、校考弃考、大幅降分等情况,今年强基计划录取人数增加,考生报考更加理性,认可度提升。专家分析,总体上今年强基招得比去年更好,报名的学生更多是真正喜欢基础学科的,考生和家长都更理性了。
北京理工大学招办主任徐建表示,今年学校有近4000人报考强基,最热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高考处处长王跃说,愿意学基础学科的考生多了,今年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比去年增加了5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亚星表示,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选择喜欢或适合的专业,不能图虚名而通过分数稍低一些的强基计划上名校。强基计划不能转专业,如果不喜欢就不一定能学得好,可能造成厌学。 动向三
未来产业升温,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越来越热。
从聚焦当下到放眼长远,今年考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前瞻性增强。除了传统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与软件、金融、经济类等专业受欢迎以外,一些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也越来越热。
王亚星说,虽然很多高分理科生还是相对青睐传统一些的理工科好专业,但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的分数已经不低,未来可期。
专家分析,医卫专业曾一度是报考低谷,如今一路冲高,吸引大量高分考生,除了新冠疫情凸显了医生职业价值和职业形象外,不少考生也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到来将产生求医高需求。 动向四
从家长意志转向考生兴趣,专业选择更加遵从内心热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前高考报志愿大多会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这两年,更多转向以考生个人志趣为出发点。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感觉学生在志愿填报时更遵从内心的热爱。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学校已经重视从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应更重视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时将个人志趣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让一些重要的“冷门”专业热起来。
我部地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新苏商务楼1614
关注邳州兴学教育官方公众号:单招兴国 获取最新教育、高考、单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