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思维——【民事执行思维方法】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rambo2277
2022-9-3 07:46:14 29699 0 看楼主


目  次

一、民事执行工作系统思维的必要性

二、执行个案中诸环节之间的系统考量

三、执行复数案件管理中的系统思维

四、诉讼体系中各阶段对执行效果的考量

五、民事、刑事、行政各法律部门之间的互相衔接

六、各协助执行部门之间的各司其职

七、民事执行系统思维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文13597字,本文为微信删减版(3161字)

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要强化全局意识、系统思维,把推进民事执行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系统思考和定位;要从推进执行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出发,科学把握执行案件内部各环节、执行案件之间、各诉讼阶段之间、各法律部门之间、各执行联动部门之间、执行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实现民事执行工作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有机衔接。



民事执行工作系统思维的必要性

以系统思维来思考、谋划、推进民事执行工作,就是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民事执行工作发展规律以及民事执行程序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全面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运用系统思维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列出关键要素,将散乱无序的问题,变得逻辑清晰,有章可循,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民事执行程序中的系统思维,其实质是将民事执行工作放置在一定坐标系下,建立立体框架,通过选择、改善以及构建等动作,从而快速、全面、深入地系统思考问题,并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如果将民事执行工作比作一架高速运转的高精尖机器,那么机器的每个零部件都应该发挥最佳功能。如果这些零部件之间不能做到协调有序、互相支撑、互相监督,发挥各自功能,这架机器的运转也就会出现相应问题。同时,民事执行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延伸,还应当考虑执行环节与各个诉讼环节之间的衔接。在诸诉讼环节之中,要充分考虑执行的推动和执行的效果。在执行案件自身的流程运行过程当中,每一个执行节点的运行均需要考虑其他执行环节的效果,必须将各环节之间协调统一,才能最终取得执行案件的最佳效果。在法院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上,也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将跨部门的执行问题,社会协助执行问题发挥到极致。在民事强制执行法所依托的民事诉讼程序中,还要兼顾与行政、刑事法律体系之间的衔接,以体现各种法律利益群体的充分考量。



执行个案中诸环节之间的系统考量

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课题组向社会公布的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执行案件的37个执行节点,并对每个执行节点的规定动作、完成时间、办理要求。从系统思维角度看,每个执行节点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围绕着实现“权利兑现最大化、执行效率最大化”的效果而运行的。实践证明,37个执行节点是随着案件的具体特点而动态发展的,有的节点可以多案集约办理,有的节点需要执行法官办理,有的节点可以由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法警办理,有的案件不需要经过所有节点。但每个节点的运行都是为实现权利服务的,都要考虑全案执行效果。

一是检验执行依据的可执行性。

二是核实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真实性、全面性。

三是判断是否需要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

四是决定执行案件是否可以繁简分流。

五是辨明被执行人的财产能力。

六是初步预判案件未来走向。

七是验证保全措施、执行措施的准确度。

在每个执行环节都应心怀全案执行,而不能本末倒置。强制执行和刑法一样, 都是医生的手术刀。再成功的手术也只是比不成功的手术稍好; 无论如何, 还是不动手术最好。在每个执行环节中必须念念不忘全案执行; 纵然该案执行已不可能, 也要念念不忘服务于他案的执行。唯有如此,执行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执行复数案件管理中的系统思维

同一被执行人的复数执行案件分布在不同法院执行或者由同一执行法院的不同执行人员执行。案件分散,不仅信息不互通,利益不共享,更重要的是程序运作规则不一致、不统一。缺乏公开以及规则统一的程序运作过程,又涉及各方主体重大利益,导致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对立。公权力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蚀,使得主持财产处置的法院“揽祸上身”。执行机构的权力越位不但不利于申请执行人执行风险自负理念的培养,相反还容易形成债权人对执行中法院角色的误解。为此,应当从五个方面进行规则设计:

一是在高院辖区范围内统一复数执行案件办理的程序细则。

二是强化复数执行案件执行的实质化公开理念。

三是实行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对涉及同一债务人的案件集中办理。

四是复数执行案件集中办理理念。被执行人财产的统一分配。债权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平衡。执行效率基础上的利益兼顾。

五是复数执行案件集中办理的意义。消解参与分配制度长期存在的冲突。能够有效缓解人案矛盾。有利于实现对参与分配行为的统一监管。



诉讼体系中各阶段对执行效果的考量

执行程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审判程序,在民事审判的延长线上研究民事执行问题,能够还原执行程序的司法本质,执行行为应当依据司法权行使的一般规律进行调整,同时要注重执行程序的特殊性。实现权利的执行程序,要坚持部分服务整体的系统思维,合力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从民事诉讼各阶段考虑,立案、审判、执行、破产、信访每一个环节均需坚持系统思维,考虑执行效果。

一是立案阶段全面收集信息。

二是审理阶段查明释明督促。

三是执行阶段尽最大限度还原义务人的真实履行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破产程序更容易发现规避执行行为,批量了结债权债务的功能。

五是充分信访环节反查规范功能。



民事、刑事、行政各法律部门之间的互相衔接

执行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进入执行的案件质量和法院努力的程度。案件质量越高,法院越努力,执行效果越好;案件质量越差,法院越不努力,执行效果越不好。从法院内部来看,以上两个决定执行效果因素的变量,涉及到法院内部民事审判、刑事审判以及行政审判等各法律部门与执行局的配合问题。如果将破产审判独立于立案审判执行程序之外,破产审判功能的发挥对于进入执行的案件数量、质量以及退出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都会有重要影响。同时民事执行程序对于涉财产刑执行、涉刑事资产处置、破产财产处置以及依法行政等都有较好效果的“反哺”。

一是充分发挥刑事程序促进执行的合力。

二是做好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执行程序在财产刑执行、非法集资资产处置中的作用。

四是在守好审判执行权与行政权边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权的作用。



各协助执行部门之间的各司其职

执行难问题更多是一个社会机制问题,特别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在造成或解决执行难问题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从执行权的性质,还是从造成执行难问题的根本致因看,执行难问题绝非人民法院独力可以解决。从执行对象来看,执行过程就是查人找物的过程。无论是查人还是找物,都离不开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的配合。从执行协助部门考虑,每一个协助部门都应当履职尽责。

一是健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

二是建立健全查找被执行人协作联动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共享工作。

四是完善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

五是强化对公职人员的信用监督。

六是加大对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民事执行系统思维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可见,执行工作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系统思维将执行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动员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应有之意。

一是坚持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源头治理。

三是发挥法院主体作用。

民事执行中的系统思维是发展变化的,不仅存在于执行程序各环节之间、各环节的各节点之间,也存在于立案审判执行破产信访等诉讼阶段之间,还存在于法院与其他相关协助部门之间以及刑事、民事等法院内部部门之间。从层级来看,也是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在利用系统思维思考民事执行问题时,应当从整体性、全面性、关联性、动态性的视角思考总体民事执行问题,这是一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观念体系。在民事执行工作中引入系统思维,将极大促进认知维度的扩展深度和广度,对执行人员办理执行案件提供一种相对可靠的依赖路径,并通过更多人的网状思维、体系表达,增加无数多的共同认知,并发展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或通过强制的方式演变为法律规定。



专题链接





执行和解应当实质解纷——【民事执行思维方法】之三



无强制不成执行——【民事执行思维方法】之二



无依据则无执行——【民事执行思维方法】之一





&


欢迎扫码订阅







订购回执单



1. 银行汇款方式

户  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右内大街支行

账  号:0200243619200005226

联行号:102100024369

2.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袁丽娜  刘  卫

联系电话:010-57258080、84818831,15801485782

传真电话:010-84815841

电子邮箱:mzfz2015@vip.126.com



让民法典始终在您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rambo2277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969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