捰(luǒ)洋,捰(luǒ)搂 作者:枫声
方言是口耳相传的语言,打小生活在方言语境中的人,即使离乡多年、多年不说方言,但那些方言语汇的种子还是会深植心中,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冒芽吐叶,让你猛然想起,并关联起与之相关的一些人、一些原来从未曾忘却的情节。
我的家乡铁富镇地近兰陵、郯城、台儿庄,这一片方言很接近,很多方言词汇是共用共说的,但也有一些可能很个别,比如笔者今天要说的“捰(luǒ)洋”和“捰(luǒ)搂”。
“捰洋”和“捰搂”并非语义相近,只是因为它们共用了一个并非常用常见的“捰(luǒ)”字,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分别说一说。 先来说一说“捰(luǒ)洋”。
笔者老家的庄子里,“捰洋”的意思近乎等同于普通话里的“打趣,开玩笑”,但老家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几乎没有说“打趣,开玩笑”的,他们把开玩笑叫“说嬉意,闹嬉意,骂嬉意”,或“捰洋”。
我有一个堂哥,目不识丁,却头脑活络,年轻时贩席贩褶子,近年来做银杏树中介,尽管七十多岁了,但算账打嘴仗从未失手过。印象里,他就是一个擅于和乐于跟人“捰洋”的人,子侄兄弟、表叔爷们,只要人群扎推,只要觉得可以,他一准会凑上去,“捰洋”一番。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光屁股在李姑奶门前的轧眉子场地上玩,他饶有兴味地看了半天,然后过来搭话。恰巧这时一个小朋友捧着小鸟在场边树下撒尿,他蹲下对坐在地上叠纸炮的刘五说:小五,你别看站着撒尿呼呼的,你坐在地上两腿伸直的话,一滴也尿不出来。
小五一双清澈的大眼看着他:二大,你哄人的吧?
“哄人?二大什么时候哄过人?不信你试试!”
小五半信半疑,伸直了腿,看着小鸟,开始尿。
哪想忽地尿了出来。哪想二哥捏住他的两个脚丫子就是一拽。小五被拖了一屁股尿泥。
路对过就是小五家,小五哭着跑回了家。刘大嫂的笑骂声就传了出来:你个小死老二,你还有点出息没,跟小孩你也捰洋?
二哥经常因为捰洋被那些表叔爷们半真半假地骂,但他乐此不疲。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哪一个给他喊叔喊大爷的跟他捰洋,他又不愿意了,他会追着骂:瞎孩子,我是你能捰洋的么,跟你爹也能捰洋么?
再来说一说“捰搂”。
“捰搂”可用于人。比如,张三约李四两个人晚上一起小酌几杯,哪承想,李四把周五、王二麻子也带了来。酒后人散,张三一准这样数落李四:老李哎,咱说好的咱俩喝几杯拉拉呱,你搁那把周五、王二麻子也捰搂来了?
这里的“捰搂”有“邀集、召集”的意思,但说话人明显不满于对方“不商而召”的行为。
“捰搂”可用于事。比如,一个人官当得不小,老家里的哥哥隔三差五受人请托就打电话让他给疏通一些事,办得多了,难免不堪其烦,可能年底回老家过年就会跟哥哥说:哥啊,可别再给我捰搂事了,一是咱也不是什么事都能办,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里的“捰搂”有“收拢、聚集”的意思,对于对方“多事”的行为也是心有怨诽。
需要指出的是,老家人如果在“捰搂”前面加上“瞎”或“瞎胡”,而衍生出“瞎捰搂”、“瞎胡捰搂”时,意思则另有所指。
“瞎捰搂”和“瞎胡捰搂”意思一致,都是指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编排出新的消息四处传播,结果往往是损人不利己。所以老家人叮嘱自己多嘴多舌的家人往往如此语:人家说话听着就是了,可别跟捡到宝样四处瞎胡捰搂,得罪人不说,弄不好还会惹来事......
“捰(luǒ)”作为一个形声字,还有luò和wǒ两个读音,《集韵》和《康熙字典》里虽有收录,但文献里成词的并不多见。元郑廷玉《看钱奴》第四折里有“俺待和这廝,廝捰的见官司。”元无名氏《争报恩》第四折有“只见他揎拳捰袖......”所见也仅此而已。赣方言和山东龙口黄县方言里有这个字的使用,但成词也甚少。倒是邳北俺老家村庄里的“捰(luǒ)洋”和“捰(luǒ)搂”给“捰”字开了一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