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邳州】小钱毽子拧线陀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yywx1111
昨天 16:21 302 0 看楼主
小钱毽子拧线陀子
作者:枫声


“小钱”是民间对古代铜制钱的俗称。邳州方言里,“小钱”里“钱”字读音却不是普通话“qián”,而是“qiái”。

“一文钱(qián)难倒英雄汉”;“他挣大钱(qián),你挣小钱(qián)”;“你有钱(qián),他有钱(qián),大家都有钱(qián)”......钱(qián)就是钱(qián),邳州人从来不和钱(qián)过不去,但唯独碰到外圆内方的“小钱”的时候,钱(qián)就变成了钱(qiái)。正如老邳州人把“挨打”说成“挨(yái)打”、把“堑头崖”说作“堑头崖(yái)”、把“小矮子”说作“小矮(yǎi)子”等等,倒也算不上让人莫名惊诧的奇怪。

二十多年前,老家有一帮人在镇江扬州一带拆迁工地上砸钢筋营生。偶然一天,刘四哥经过埤城一处高速公路工地,推土机推铲过处,洒落不少小钱,他就捡了一兜带回住处玩。没想到的是,在废品收购站就有人看上了他拿出来把玩的几枚小钱,三个就卖了五百。刘四哥觉得这钱来得可比砸钢筋容易太多,于是就叫上几个关系不错的兄弟爷们一起去捡,居然都小有收获——几个人第一天分别就有三百五百上千的收入。那还砸什么钢筋?一哄而上,都去修路那片工地上捡小钱。捡了几天卖了几天,大家也都知道了哪些小钱最值钱。“龙凤通宝”【元末韩林儿(大宋政权)】、“天佑通宝”【元末张士诚(大周政权)】、“大义通宝”【元末陈友谅(大汉政权)】、“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徐寿辉(天完政权)】的价格见天看涨,从最初的二三百一枚一路涨到一两万一枚。慢慢明面上就捡不到了,老家这帮乡亲们就买来金属探测仪细细搜寻,翻土,掘地,居然又陆陆续续找到不少,有人还挖到过整整一坛。当然,也有找到其他东西的,但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品相不一的值钱的小钱。一段时间里,老家庄子里的小钱多了起来,也有贩子跟着跑到老家庄子来的,为的主要还是那些兄弟爷们们带回的小钱。

那段时间里,我在几个庄邻家里见到了平生见过的整脸盆或整口袋装着的小钱。那些小钱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文字形形色色。据带回这些小钱的庄邻说,带回来的这些,宋钱清钱居多,因为发行量大、存世多,值钱的很少。所以庄邻很大方——可以翻翻看看,选一些品相好的带回去玩。

在我童年少年的记忆里,小钱似乎家家都有,但也并不多见。家家都有的小钱常常藏身于娘和奶奶的针线筐里,针头线脑棉絮碎布之下,三三两两的它们,一点都不起眼。

小孩子要缝毽子时会想起它们。那时的毽子在公鸡毛之外是必须要配上两个小钱的——公鸡毛插在小钱的方孔里,一小块花布一裹,针线走一圈,就是一个稳稳当当的毽子。老邳州人把“毽(jiàn)子”叫“毽(juàn)子”。

但娘和奶奶的针线筐里并不总是能找到现成的小钱。这时那些心急的小子或小丫就会去拆娘或奶奶的拧(nǐng)线陀子。

拧线陀子底部常会缝有三五七个小钱,小钱越多,拧线陀子越重,转悠得也越快越稳,拧出来(nǐng)的棉线或麻线也越有韧性,纳鞋底绗褯子套被子的时候那线使得也越顺手。所以,那拧线陀子是娘和奶奶们缝缝补补的一件重要家伙什。所以,尽管那些“聪明”的小孩在拆了拧线陀子、借走两个小钱之后又给歪歪斜斜地缝上了,娘和奶奶们还是会一上手就发觉少了一些分量,就知道家里的小鬼又偷拆了她的陀子、偷走了她陀子里的小钱。

现在的毽子里早已没有了小钱的影迹,拧线陀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不见,但那些小钱毽子拧线陀子共生共存的岁月啊,还是常常让人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离线
版主

查看:30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