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市八义集中学(八中)始建于1952年,是邳县最早的一批农村完中,曾经声名显赫,教学质量闻名全县,为市、县、乡镇,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十里八乡有口皆碑。 从1988年9月到1994年7月,我曾身处其中,度过6年的中学时光。 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校园,庄严肃穆、大气厚重。第一次报到时,办完手续,曾踮脚趴在教室外面的窗户,朝里张望,旁听课堂境况,觉得八中的教室比八小高大幽深多了,中学的老师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心中的景仰油然而生。 漫步八中,青砖黑瓦的一排排宽大的教室、教室前高高的几层楼梯,苏式风格的门廊红柱、整齐葱绿的松柏灌木,还有进门处矗立的影壁墙,上书“严谨求实、团结向上”的校训,以及后面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所有这些,都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震撼。 那时学习风气很浓,在邳县小有名气,排名应该在前三、四吧?我们刚进去的时候,陈孝义是老校长,抓教育有一套,很有威信。 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各班班主任的压阵下跑步了,操场上只能听得到哨子声和整齐的脚步声,记得后勤的衡敦志主任也大腹便便、气喘吁吁地跟着跑。 早晨,学生们有时跑完步、做完操天还没有亮,接着开始晨读,整个校园在晨曦中书声朗朗。 上午和下午,整个校园活起来了,尤其是课间,生龙活虎,人声鼎沸。 晚自习,偌大的校园安静的,掉一根针都听得见,一般校外的人,到了八中校园,都不自觉地会敛息摒气,保持一种肃穆感。这样的学校,能不出成绩么? 陈校长走后,王保增校长干了一年多,我初三的时候,换成了薛以富,还凑合吧,高三时还是他,感觉他对教学业务不熟,讲话都是套话,但当时有一些比较负责任的牛人,比如教英语的郭健老师(曾任过政教处主任,副校长,后来调到石桥中学了,国旗下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如果八中当时交给他管理,应该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语文的周保文老师(很有冷幽默,风格独树一帜),还有周本俊副校长(老牌的校长,最早的高级教师),老师队伍也还是比较稳定的(有些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县里还是能排上号的),94年那一届,高考成绩一般,薛还没出什么大乱子,八中还是摇摇晃晃地朝前走。 听说94年后,八中走马灯似的换了不少校长,薛走后,来了张,张走后,来了耿,耿拍拍屁股也走了,然后是魏?教学质量听说后面不怎么样,成绩稍好的孩子,都去了县里,市里。老师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八中的成绩和管湖中学、二中这些曾经的小伙伴,也拉得越来越远。 曾经返回八中几次,物是人非。熟悉的景物变了,老师们走了,半身雷锋像变了位置,只有小花园的痒痒树对仍在。 母校的面积扩展了许多,教学楼、食堂、操场、宿舍楼、绿化、各种教学设施和运动设施,也都有了城里的样子,可我对于母校的回忆,仍停留在30年前的样子。
来源:八义集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