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治儒:教育孩子,不如“懂”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李苦禅 发表于 2019-1-23 15: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李苦禅
2019-1-23 15:20:24 3093 0 看楼主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长久的课题,它比任何工作都难。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前半生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家长手中。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住教育上的失败。原本的天才却成了捣蛋鬼,是最伤脑筋的事情。

对于70,80年的家长们,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改错的机会,没有二次的尝试,不允许任何的容错,因此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作为家长,特别是母亲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生命数字让你读懂孩子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把孩子当一个个体,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特质,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才是关键。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本身封闭起来,做父母的,必然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规律,用适合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

从生命数字来说,每个孩子的出生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有些好动,有些好静,有着不同的天赋。

随着孩子的发展关键期,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6个月的宝宝开始学习咀嚼;1岁,对世界形成的基本的核心感知,形成了“我”的意识;3岁,基本归因形成,从基本感知到基本信念,从本来的纯粹的自体到客体,有了初步的自控力,这也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6岁起,孩子变得非常好奇,爱动脑筋,提出许多问题,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7岁,基本思维产生,有了初步的自动化思维,开始具有自我行动力。






给予恰当的爱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不竭灌入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这是孩子必不成少的养料,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标的目的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必然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而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需意识到本身肩上的教育责任,必然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扳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生命数字让你换种思路与孩子沟通


孩子必然要管,关键是怎么管。“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成取。

努力丰富本身的教育方法,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父母改变,孩子自然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妥造成的。

孩子“生病”,父母必然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李苦禅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09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