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寒湿困脾,还是湿热蕴脾?这些临床表现要搞清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刘晨阳1 发表于 2019-10-12 19:5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刘晨阳1
2019-10-12 19:54:07 2369 0 看楼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中医症候名“脾虚湿蕴”是指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耐,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蕴于肌肤所表现出来的皮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滑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蛇串疮、婴儿湿疹、黧黑斑、湿疮。



其实我们常说脾虚湿蕴,它又有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之分,我们要怎么区分?

寒湿困脾: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满,胃院冷痛,呃逆, 恶心呕吐,纳呆,泻泄,口泛清水,头身困重,形寒肢冷,腹痛便溏,妇女白带量多清稀,小便短少,水肿等。

湿热蕴脾:湿热内蕴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所导致的脾胃不适,常因气候暑湿闷热或久居湿热之地,或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湿热蕴阻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呕恶,纳呆,口苦黏腻,肢体困重,发热,便秘或大便黏腻不爽,痢疾,小便短黄,面目发黄等。

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皆是湿邪为患,常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若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医贯》曾指出“阳盛则火化,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心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心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

如何调理?

寒湿困脾:以温脾燥湿为主;常用药材以砂仁、草果、豆蔻等为主。

食调:以猪肚、大枣、山药、砂仁、草果、豆蔻、茴香、韭菜、香菜、大茴香、肉桂等。

湿热蕴脾: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药材以茯苓、薏苡仁、苍术、赤小豆等为主。

食调:粟米、鸭肉、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绿豆、绿豆芽、冬瓜、大白菜、梨、生藕、甘蔗、 蜂蜜、木瓜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刘晨阳1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36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