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散文】印象高邮(作者:丁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yywx1111
7 天前 10192 0 看楼主
印象高邮
作者:丁楠

提及高邮,多数人很自然地会将其与咸鸭蛋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高邮的咸鸭蛋太有名气了,尤其是产自那里的双黄蛋,更是名满天下。如果再问及有无其他特色,恐怕就很难说出所以然来。而读过汪曾祺文学作品的人,说起高邮来,那肯定会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我最初对高邮的认知亦是如此。这应该追溯至三十年前,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江苏地方风物名产的小文,其中有个章节不光详细讲解了产于此处的双黄咸鸭蛋,还对产于高邮湖的麻鸭、大闸蟹、大青虾、大龙虾以及一些淡水鱼都予以简单介绍。自那时起,我对高邮有了初步了解。后来有机会还品尝了一次双黄蛋——那是我们在办公室里说起各地名吃,我顺便说起高邮双黄蛋,无巧不巧,同事小张说,他的同学去扬州玩,回来时带来几盒咸鸭蛋,还送给他一盒;第二天我们便品尝到了双黄蛋的滋味,当时,给我的最初感受是不过尔尔。

真正让我对高邮产生兴趣的,还是十数年前,我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时的偶然所得——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教材,在教授本课之前,曾花费时间查阅一些资料,对汪曾祺及其高邮进行了深入了解,后又静下心来阅读了几本汪曾祺文集,这不读不知道,一读令我惊奇不已,在他的笔下,高邮的景,高邮的人,高邮的一切都鲜活起来、丰满起来,他用平淡如水的笔锋,营造深远意境,用独特敏锐的视觉,发现纯真美好。

鉴于此,高邮印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二千二百余年的建城史,足以让高邮人自豪和骄傲,千年大运河滋养出一批(诸如秦观)文学大儒,南北大街的青砖黛瓦、幽深街巷彰显着历史沧桑,万顷碧波的高邮湖孕育出“一汪情深”的汪式风格......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转一转,领略汪老笔下的人生百态,人情世故,感受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多年来,萦绕在心头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其间,曾有几次与高邮擦肩而过,甚觉遗憾。百闻不如一见——就在几天前,我与宝军、陈唯三人相约,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踏进神交已久的高邮城。

从踏入城区的那刻起,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典雅、古朴、厚重的人文气息,一种恬静淡雅的心境油然而生。

这里的天碧蓝透明,耀眼的阳光撒向城区的每个角落,小城从睡梦中醒来,人们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欢声笑语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

这里的街巷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深巷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鳞次栉比,徜徉其间,宛如走进江南古镇,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河水清可见底,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河道时窄时宽,河水或急或缓,水声如一首首欢快的曲子,动听而悦耳。

这里的名吃遍布大街深巷,咸鸭蛋、阳春面的清香弥漫于幽街深巷的各个角落,大闸蟹、大青虾呈现出诱人的色泽,令人垂涎欲滴,食而忘忧。

走进文游台,与先贤大儒神交,吟诵“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佳句,少游对话,倾听“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婉约,一种难以言表的执念顿涌心间。

走进汪曾祺纪念馆,与汪老零距离接触,感受其“相信生活,相信爱”的文学精神,体验其文学中的水乡意向,由衷感叹因为一个人,火了一座城。

走进镇国寺,仰观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唐塔,静听宛转悠扬的梵歌佛音,尘思全无,俗念顿失,令人心静神凝,果然是“归程回首步犹迟,古塔斜阳系去思”。

走进高邮湖,岸边绿草如茵,苇叶青青,微风阵阵,清爽之气自湖心扑面而来,湖面碧波万顷,船帆片片,夕阳映照下的湖水波光粼粼,群鸥齐飞,衔着一抹残阳渐渐消失在朦胧的视线里。

高邮之行,印象高邮,虽然来去匆匆,至少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让我在疲惫与匆忙中收获满满,千年古城的风采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一汪情深”的相遇演化成过往的相知。

水乡高邮,愿你青春永驻,魅力永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在线
版主

查看:1019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