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红色的家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8-10 15: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8-10 15:08:30 7321 0 看楼主
我红色的家乡

木西








我的家乡很“红色”,因为它的名字叫“八路”,是邳州市最南部的一个镇,我的出生地。
小时候,看过电影《两个小八路》后,就认为当时的“八路乡”和电影中我无限向往的“八路军”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无比自豪;如有人问:“家是哪儿的?”就响亮地回答:“八路的!”自己俨然是个勇敢的小八路。
长大后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原来老家更早时叫“崔家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四条大路在此交汇,形成八岔路口,因此改名“八岔路”,家乡人口头简称之“八路”。
虽然家乡的名字不是来源于“八路军”,但这里却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根据地,和全国所有的革命老区一样,这是一方由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生命与鲜血佑护和浇灌的热土,一百年来,这片山水纵横的土地早已深深浸染上了鲜红的底色。
1919年,当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传到邳县,八路岠山脚下一位16岁的少年当即加入了“邳县学生联合会”,他向人们宣讲五四精神,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抵御外侮,这是他向父老乡亲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这位少年叫宋绮云,他的家在八路乡杲堂村,村前是连绵起伏的岠山,山下溪流洄转,田畴交错。这个青山秀水中走出的俊朗少年从此步入了爱国救亡的革命洪流。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邳县县委的早期领导成员之一。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暴露无遗,宋绮云再次回到家乡邳县时,看到人们对日渐逼近的亡国危机尚未觉察,不由再次发出了强烈的呐喊:


故乡的河山还是那样伟大,
故乡的林木房舍还是仍旧的模样。
一切的都如旧
一切的都存留
……
醒来吧……我亲爱的父老兄弟们呀!
快快拒绝了那些迷梦,
快快舍弃了那无边的幻想!
看一看那残酷的惨状将逼近了:
受人的侮辱,受人的残杀,
受飞机上的大炮和炸弹轰击,
……
伟大的河山,将要被摧残净尽,
优美的林木房舍,将要被焚毁一空,
我将要为你们哭涕!
我将要为你们哀悼!
醒来吧!
……
——宋绮云《告故乡父老兄弟》


他的声声呐喊苏醒了家乡的河山,唤醒了邳县人民火热的爱国之心;八路的乡亲们也没有让他失望,他们用英勇与坚韧在抗日和民族解放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
杲益斋是宋绮云的同村同龄人,他豪侠仗义、除暴安良,是让当地土匪、恶霸闻风丧胆的“杲四毛人”。1938年日军进犯邳县,他毅然加入共产党领导的“苏皖青年抗日救国大队”“邳睢青年抗日救国大队”,并任大队长,带领队员阻击日伪军的多次扫荡。
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在李浩然的率领下挺进邳南,来到了八路杲堂村,杲益斋带领民众热烈欢迎,大力协助第一梯队开辟了邳南抗日根据地(又称邳睢铜抗日根据地)。邳南抗日根据地是华北和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是通往中央驻地延安的咽喉要道,战略意义重大。
1940年,杲益斋利用与国民政府邳南行署主任刘德彰的私交,晓之以民族大义,让国民党政权和平转交到共产党手中,使邳南行署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邳睢铜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此举受到华中局刘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
以抗日大局为重的刘德彰是八路乡刘桥村人,为抗击日寇他放下名利,组织乡民矢志保卫家乡。1940年,他率队突袭驻炮车的日军,斩首11人,缴获迫击炮和重机枪,并与八路军举行庆功大会。日军恨之入骨,集结强大兵力包围刘德彰团部,刘德彰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9岁。
抗战胜利后,八路地区受到了地主还乡团的疯狂反扑,中共八路区的工作转入地下,香埠村的刘士中任地下区委书记,他冒着生命危险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1948年,中共八路地下党组织的频繁活动引起国民党八路乡乡长王之栋的注意,由于叛徒的出卖,八路地下党员张洪波、李振刚、王明远、卢修明、夏明近、赵崇山被国民党残忍杀害。这时,距八路地区的全面解放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年轻的他们,倒在了黎明之前。
没能看到家乡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的还有宋绮云。1941年9月,他在西北地区的统战活动遭到国民政府的忌恨,国民党军统特务诱捕了他与爱人徐林侠及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他们在八年中被关押在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贵州息烽集中营等地,在严刑酷境中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他们始终没有屈服。
宋绮云在狱中写道:“我决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这短短的话语却有千钧重,当身陷囹圄,爱人和幼子也在眼前受尽折磨,需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与煎熬才能拥有如此坚强的意志……
1949年9月6日,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8岁的“小萝卜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
2003年,八路人民在岠山脚下修建了“小萝卜头纪念馆”,来纪念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和他的英雄父母;“一门三烈”的塑像耸立山前,忠魂回归故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又一个春天轮回,又一个五月到来,深沉的歌声钩沉苦难的岁月,追索大时代中的红色印迹,百年瞬息而过,厚重的红色记忆依然可歌可泣。
回到我红色的家乡,站在岠山之巅看松柏苍翠、山花烂漫,看阡陌如织、村镇安宁。多想唤回烈士的英灵,在山花丛中再见他们亲切的音容,想轻轻地告诉他们:家乡山河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732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