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日暖阳下轻松地晒太阳聊天的景象越来越少见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1-21 11:2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1-21 11:24:41 11380 0 看楼主
晒太暖

许广洲


每当秋去冬来,我就会想起孩提时的村民晒太暖(方言,音nuai二声)的情景。记得小的时候,冬天大雪封门,衣服单薄,在没有现代化取暖条件的年代里,人们只能靠太阳取暖,特别是那畏寒惧冷的老人们,盼望着每天都能是晴天。每逢冬春季节,家乡的一些老年人就会不约而同地聚在背风向阳处晒太阳,谈古论今拉家常。



家乡人把晒太阳称“晒太暖儿”。冬天来了,村子里的老人们常常在草垛跟前扎堆。冬季的太阳不像夏天那样张扬,而是历经几场秋雨的摧残后才变得脾性温和,不狂不燥,暖洋洋的。太阳照到人的身上,温和而舒心,特别舒服,所以,晒太暖儿就成了人们冬日里的爱好。

在过去的农村,冬春交替时节是农闲的日子,大多男人们闲得无事,走出家门,找一个避风朝阳的地方晒暖、聊天,麦场草垛前,房前墙根下,沟壑的堰埂旁,三五一群凑到一起,找个地方享受阳光下的沐浴——晒太暖儿。

晒太暖极为享受,依靠在草垛或墙根,伸开双腿,闭上眼睛,在阳光的照射下,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懒洋洋地听着大自然的风声、虫鸣声,不时地将手伸进衣服里在身上挠挠痒,有时还能在衣服的夹缝中不经意地摸到一两个虱子慢慢地掐掉。清净、优雅、自在、舒服,消闲的赛过神仙。那时文化生活极为匮乏,根本看不到电影,戏曲,匮乏的文化娱乐,使得当时的人们非常好奇,只得三五一群聚在晒太暖时,东扯葫芦西拉瓢,张家长李家短,有时荤段子不绝于耳,逗得晒太暖人捧腹大笑。人们晒太暖的同时,也在享受一种生活乐趣。

冬天,吃过早饭,人们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晒太暖儿。见面时总习惯地重复着同一句不变的问候语:“吃饭了吗?今天好晴天,真暖和”。找个麦草垛,秫秸凑、或豆秸垛等背风,向阳的地方,拽把干净麦草、豆秸,垫在屁股底下,擞擞破棉袄,半躺半坐,半倚半靠,闭上眼睛,透过眼皮看天上那像静止一样的红红的日头,望着村边的平静的小河,远处枯草覆盖的荒漠的河滩,不远处的另一个薄雾笼罩中村庄,一切都静静的,唯有身上开始暖洋洋的,脸被太阳晒着,早上不洗脸也觉得挺舒服。偶尔的朔风凛冽,寒气吹过,更觉一种阳光下的惬意;时有几声卖豆腐豆芽的吆喝,平添一种自己不为生计奔忙的超脱与悠闲。

在冬春的日子,理想的生活就是吃饱喝足,日上三竿的时候找个好的晒太暖儿场所,三五老头在一起,吧嗒着旱烟,拉着大呱,不紧不慢地等着日头偏西。太阳晒得越来越暖,索性脱了破棉袄,解开老棉裤,扒下衬衣,让捂了半冬的皮肉见见太阳,一边搜寻衬衣缝的虮和虱子,一边拉着家常、说古论今。



别看说话的时候有时带出不少脏字儿,其实没有一点儿气愤的意思,村人说话么,总得有个发语词儿。  日头过午了,有人陆陆续续地走了,又有人稀稀拉拉地来。饭点儿不一样,吃得晚的,依旧不紧不慢拉着呱儿,吃罢饭的,放下碗又过来了,穿着毛窝子,踢里趿拉的把冻得梆梆的土路敲得叮当响,有的干脆端着碗拿着窝头过来了,一边吃,一边晒太暖儿,一边拉呱:

“晌午吃的啥?二大爷。”“红芋饭,还能吃啥?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恁咋吃的?爷们儿。”“俺做的红芋面包子,尝尝不?”“不尝不尝,有钱人就是不一样啊,顿顿吃包子!”“看二大爷说的,俺这叫有钱?说难听点儿俺这包子,红芋面皮,辣萝卜馅,人家城里的狗都不吃。你儿子工分挣那么多,你老两口还不得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唉,小孩拉屎屙搁鞋帮上——别提了,人家挣的人家大人孩子吃肉,俺该吃啥还吃啥。要儿有啥用,这儿子见了媳妇比见娘亲。”“二大爷别生闲气,现如今哪儿不都这样么!”“我生啥气,有红芋骨碌做饭吃就不错,吃完饭还能晒晒暖,哪找这样的日子?你说是不是?”“是是,吃好吃孬屙出来还不都是屎。”“钱难挣,饭难吃,一屌样的道理。”…… 在那个穿不暖的年代,晒暖儿是冬季人们不用花钱取暖的最好方式,但不同年龄人的晒暖儿时的心情也有微妙差异。老人晒的是日子、是时光,是饮食的皮囊。周而复始,晒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从一个个饱满的豆荚晒到成熟干瘪,最后晒进黄土,晒成祖先。中青年人晒的是憧憬,是未来、是无奈的冬闲。天真的孩子们晒暖儿不同于老年人低头呆坐,也不同于中青年人为生存而苦思冥想,他们晒的是心情、是成长、是热闹、是童年的乐趣,使用一种活泼游戏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晒出力气和汗水。



晒暖儿也是人以群分的。寒冬的太阳,离人很近,照到乡村人的身上,绵软温和,酥酥痒痒,妇女也出来了,抱着还不会走的婴儿,那些婴儿被棉裤棉袄裹得像个球,扔在泥地上滚两圈都不带哭的。妇女们都把孩子的小脸从围巾里扒出来,露出那些婴儿平静的脸,眼睛好奇地看着草垛,看着阳光下拉呱的大人们。女人们也感觉热了,把头巾扯下来,露出红黑的面颊,开始互相夸赞着彼此的孙子、儿子:这个长得俊,那个别看不会说话就是精……妇女们三五成群地在门口聚成堆,开始聊东家长西家短;男人们找块得阳光的敞亮地方,几人一凑便成了一场牌局。而一座草垛能聚齐庄上所有走得动的老人。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的是王八,男人挨牌桌,老头偎草垛。沐浴在阳光下晒太暖是件非常惬意的。

晴暖的日子,天蓝地没有一丝云彩花儿,太阳好的不得了。草垛前老人到得齐,像一班自觉又守时的学生。大家有的蹲,有的坐,还有的干脆在草窝里一卧,阳光围裹着,麦草啊秫秸啊在阳光里不但发出阵阵酥脆的响声,还发出缕缕清甜的气息。大家身上一热腾,话便稠起来。至于说些什么,却有些像这会儿浑身上下的筋骨,舒展而松散。你一言我一语的,想哪里说哪里,看似东拉西扯,云里雾里,但都脱不了有关村子过去的一些陈年古道。人人既是主讲又是听众,这种不断进行的角色轮换,叫他们始终都不觉得乏味。大家不断地补充丰富着一些枝节,经过一个冬天,村子的口述体历史又血肉丰满了许多。

让老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奈的是,他们觉得津津有味的东西,向来却缺少年轻听众。比他们年龄更老的村子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只能在草垛前,在一个个阳光和煦的日子被翻来覆去地温习。草垛前那些有些泛黄的老旧往事,一轮一轮地在冬阳里翻晒,时光在草垛前便停住了。 草垛前没有家长里短。他们这个岁数,在家庭早已完成了政权移交,当然也早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家里不指手划脚,在这里不说三道四。儿孙自有儿孙福,一辈子不问两辈子事。家里面闹翻天,草垛前一坐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悠哉游哉。他们看不惯的就不看,看着心烦的,干脆闭上眼。依着草垛晒着太阳,这心里才能啥都不装,轻轻爽爽好似正午时分那跳荡的阳光。他们因此就能置身事外,也置身世外。在村子里能议论三天的事情,在这里可能不会超过三分钟。用他们的话说,再响的炮仗在这里都得截捻儿。心里装着一部那么值得说道的历史,对他们来说就再也没有什么稀罕事儿了。

老人们也有看重的事儿。他们分外在意每年草垛前队伍的增减。他们除了不断口头补充复制村子的历史以外,就是不断清点这支队伍的数量。他们还耐性很好地给村子上了年岁的人排队,比如各个年龄段上人数多少,几男几女,身体咋样,一辈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等等,情况都摸得透彻细致。若是一天草垛前的位子突然出现空缺,那多半是一个老伙计甩手走了,他草垛前的身影和户口本上的名字从此一道消失。物伤其类的气氛有些沉闷,再暖和的阳光,在以后几天里也不能发酵大家曾经的话题。但过不了多久,大家还是有的蹲有的坐有的干脆草窝里一卧,草垛前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依然那么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涛声依旧。



老人们有时手搭凉棚眯起眼睛望着太阳翻来覆去地想些心事,就像那一床床的棉被,晒了被里晒背面,孵化的是一个个温暖而蓬松的梦想: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盼望高粱窝头和红芋糊涂能年年有,盼望家里明年能添上儿孙或添一件新棉衣。

爷们拉爷们的大呱,女人有女人的家常。好多女人在晒暖儿时也不闲着,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有的看孩子、还有的剥棉桃。大一点儿的孩子是不喜欢参与老人们闲聊的。孩子们有的上学去了,他们不喜欢晒暖儿,他们喜欢挤暖儿。当时学校建在几个村子中间的田野上。下课了,铃声还没落地,男孩子就已冲出教室,找个墙角,排成一排,喊一声“挤太暖了,挤压油啦”,大家就热闹喧天地向墙角挤去,孩子们边挤边齐声喊“挤,挤油啦,挤出油来拓煎饼(方言:将煎饼里放进油盐菜末后再放在饼鏖子烙熟吃)”的喊声在寂静乡村的田野漫开来,传到庄上晒太暖人的耳朵眼里,传到热气腾腾的牛屋?火人的耳膜上。被挤到墙角的孩子要拼命挤出来,挤出来之后再排在队尾,重新向墙角冲锋,年幼的骨骼啪啪作响,热气就从额头蒸腾起来。上课铃声再次响起,孩子们都挤出了一身汗,所谓的“挤压油”,就这样通过大家的齐心合力“榨”出来了。在冬天,在乡村,看见袄袖子露着棉花的孩子,无疑可以判断他是个热衷挤暖儿的小家伙。



孩子们快放学了,已经能听得到下课的学生的喊叫声,日头早已西偏得厉害,偶尔吹起的小风又带来了寒意,晒太暖的人渐渐散去,土路上化开的湿泥也开始重新结冻,毛窝打击地面的声音越发脆响,似有若无的薄雾也从远处形成,远村逐渐被掩映起来。最后一个晒暖的人整理好棉袄,束紧了腰带,抖掉身上的草屑,拍拍打打之后也不紧不慢地离开了草垛。冬天的傍晚,就在不知不觉之间降临了。

晒太暖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把晒太暖当作享受和乐趣,偶尔在冬日里回到老家农村还能看到一些老年人闲来无事,搬着个马札,聚在避风的墙根前晒晒暖,聊聊家常,享受一下阳光的沐浴,这种场景让人倍感温馨和幸福。

(本文参考宋传恩先生《飘落的岁月》一书中有关章节的描述)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138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