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研究|?杜培吉:《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0-31 09:5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0-31 09:59:09 2396 0 看楼主
《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养生养性经典不应该再错误地认为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二)
杜培吉






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著作,小国寡民一章是《老子》一书中最重要的一章。如果说《心经》(玄奘译)260字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无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黄帝内经》一书最重要的一篇,那么也可以说“小国寡民”72个字赅括了《老子》八十一章的主要精神。但是人们还是沿袭着几千年的错误理解。小国寡民是《老子》八十一章中被误解最严重的一章,不仅治丝益棼,面目全非,混乱不堪,而且负面形象严重。这个数千年之误应该得到彻底纠正,恢复其原本面貌,使之成为突破口,把老子一书的“长于养性”的主体思想昭示人间,发挥《老子》的真正作用。我力微负重,做这件纠错的事情很不合适,考虑再不写出来,就没时间了。献个丑,抛砖引玉,为中国梦做点事。

【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有什佰人之器毋用

人们多译为:十多人 至一百多人使用的器具弃置不用,或释为:使大的器具没有用处。字面上讲,这些说明自然没有什么不妥。秃头虱子-----明摆着的,还会有什么需要深究的呢?但这样讲,顺着想一下又会产生不明白:只要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交通出行,大一些的工具有什么不好呢?这样一来老子少不了有反对生产力发展的嫌疑。人言老子反动,其理由大约这也算一条。由此看来,上述的解释意思不妥,慎重起见,我们再看看有关参照。“不器”的话孔子说过,《礼记》也说过。

《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有人细读为:“君子不是器物”。还能再贴切一些吗?孔子培养学生是不准搞物质生产、农业劳动的。想种田的学生他认为是“小人”,致力于脑力劳动他才看作是君子。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语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似应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局限于形而下的有形之器。

《礼记·学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这里的大道不器,似当理解为: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局限于形而下的有形之器,较妥。

再看 “使有什佰人之器毋用”。什佰人就是平常人,众人的意思。常人的眼界,想事做事都囿于形而下的有形状态和功用,对于无形世界、精神领域的事情无心多虑,也无从多想。翻译这句话:常人局限于有形器物的形而下之器的思维,在精神世界的养生养性方面不适用不能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对这句话的释译,历来都是较一致,说是:使人民怕死不迁徙。这样的解释文通意不通。这种解释是说不是不想迁徙,只是不敢迁徙。不敢迁徙的原因是怕死,是迁徙目的地安全没有保障,有危险。既想迁徙,就说明生存环境已经不适宜再居住下去,尽管故土难离,反复慎重考虑商议之后,还是觉得有迁徙的必要。不能理解这样人何以堪的两难生存局面,“此老子政治上之理想也”(王国维)的说法,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既然文“通”义不通,那就只有否定这类释译,另辟途径。

弄清老子这句话真正含义之后,我们就发现“使民重死而远徙”是小国寡民全章的重中之重,有着极为丰富的重要内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字的道家语义弄清之后,弄清“徙”字的含义就是本句的关键,“徙”的意思是“用于抽象事物的变动”,“多表普通的移动、变易”《王力古汉语字典》。真要感叹中国文字的准确表达能力,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还能让我们对意念运动有真切体认。”“使民重死而远徙”的真实含义是:要想长生久视就不要精神向外放。“以长生久视为业”《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的老子用“重死”来警示养生养性要有动力。

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需作一些说明。

人体气的运动规律是升降开合。《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人的识神,是思虑神,看书、思考、实践、主动、外向,因之耗气。

(清 )黄元吉在解释小国寡民一章时说过:“人到老来,莫不畏死情极,好生心深。然畏死而不知求生。徙畏亦无益耳。惟谨慎幽独。时时内观。刻刻返照,不离方寸之中,久则致中致和,虽天地可位,万物可育矣!”

南怀瑾在《我说参同契》中说:“人老原系有药医,是靠内药,内药是炼精气神......”所谓长生不老之药,是本身内丹真气发动,这才是真药。老子也提到如婴儿一样,真气发动,毫无欲念,这个清的水源,才可以采回来。又说,道家要修炼到什么境界呢?借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是最好的裁接法。那是真的!假如有人懂这个方法。可以说一刻之间,等于我们静坐半个钟以内,就可以把生命转过来······我们平常的精神是向外放的。六根都是向外走,怎样把精神做到内敛,与天地的精神相往来,与虚空结在一起,这就是裁接法。······一般人知道的都是渣子,不会真的知道,太难了。又说:修道基本的原则是清心寡欲,乃至绝欲,这是最高的原则。

使民重死而远徙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有很好的传承,上古天真论放在第一篇讲,可见珍重。事实上也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思想。书中讲“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讲黄帝把养生高人分为四种,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最高的人是真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提挈天地,是说精神融合天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把握阴阳,地为最大阴,天为最大阳,地主静,天主虚(虚者无藏也),即致虚极守静笃;呼吸精气,即“藏(精气)于胸中谓之圣人”;独立守神,即专注于精神内守;肌肉若一,肌是皮肤,意想虚空是皮肤,言人天不二。照此执行可以神清气爽。可保精足气足神足。长生久视有了最好的保证。有人说呼吸精气属于调息范围,独立守神属于调神范围,肌肉若一属于调身范围。这是望文生义,因清静法门不讲三调的。

“使民重死而远徙思想”与“十六字心传”一脉相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危字的意思是偏执《古代汉语词典》。(历来认为“危”的意思是人心险恶)。人心惟危。人心就是欲神,思虑神,识神,负责认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不知元神是主人公,误以为人之身是主人公,“动念即乖,举心即错”所以少不了偏执。道心惟微,道心是用来养性的。养元神要内向清静,要为道日损,把欲念、妄念、杂念排掉,寡欲绝欲才能生精气,生慧。唯精唯一,就是专一守神,把精气藏于心中。允执厥中,人心、道心和谐联系要靠真意,能感知元神的识神是真意,静心能产生真意,有了真意要用平正的心保持,就是允执,练气功就是练真意。真意是识神与元神的中介,这大约就是古人说的中。因此要允执厥中。使民重死而远徙,就是精神内守,这与十六字心传完全一致。

《老子》的“远徙”,与《黄帝内经》的“精神内守”、瑜伽冥想的“感官内敛”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内向性的运用意识。这一思想贯穿《老子》全书,在本章做了集中、明确的阐述。

“使有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许多类似的语句,在本书中有“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上古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同时期有“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后来有“人心死,道心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39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