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研究|?杜培吉:《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1-3 17:3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1-3 17:38:26 3787 0 看楼主
《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养生养性经典不应该再错误地认为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四 · 全文终)
杜培吉






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著作,小国寡民一章是《老子》一书中最重要的一章。如果说《心经》(玄奘译)260字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无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黄帝内经》一书最重要的一篇,那么也可以说“小国寡民”72个字赅括了《老子》八十一章的主要精神。但是人们还是沿袭着几千年的错误理解。小国寡民是《老子》八十一章中被误解最严重的一章,不仅治丝益棼,面目全非,混乱不堪,而且负面形象严重。这个数千年之误应该得到彻底纠正,恢复其原本面貌,使之成为突破口,把老子一书的“长于养性”的主体思想昭示人间,发挥《老子》的真正作用。我力微负重,做这件纠错的事情很不合适,考虑再不写出来,就没时间了。献个丑,抛砖引玉,为中国梦做点事。

【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诸本所译大致是:使人民归返到使用结绳记事的时代。大约这是本章受人反对最激烈的一句。《古代汉语》(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对代代精英学子是这样介绍的:本章反映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他主张毁掉一切文明,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去。在《中国通史》(范文澜)中译之为“反动的”,是“反历史的”,“表现了道家极端的保守思想”,想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现在见于书的观点多认为这是老子的理想乌托邦。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真实意思有如下几条

告诫养生养性的人们要恢复传承远古时代最有价值文化,而不是什么回复远古原始社会。

1、《太上老君养生诀》提出善于养生的首要条件。“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捐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结绳记事时代人有一种宝贵精神,用国宝中医的圣经———《黄帝内经》的语言表述就是:上古天真。那种环境中人的精神容易恬淡虚无,内守存真。华佗传人所讲的除六害今人视为畏途,而对于“高下不相慕”《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的古人来说,则是习以为常不算一回事。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核心与灵魂的“十六字心传”,出现在那时候,就是因为彼时有适宜的社会环境与普遍的实践基础,因之得以总结出来。

2、《老子》的“复结绳而用之”有一种社会特征,有一种高层次的淡泊清静,无欲不争。这在书中有反复阐述。第69章提出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人们广为误解的“保守”,而是讲不争。这在第3章讲得最清楚。:“不上贤,使民(本章4个民的意思都是意识、意念)不争”,说的是薄名利(贤不是指有才德的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说的是廉货财。“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说的是禁声色,捐滋味。“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虚其心”,是胸中无藏、干净,没有物欲;“实其腹”是丹田气足;“弱其志”是为道日损,除佞妄;“强其骨”,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强其骨是肾气足精足。精足、气足必然神足,就是圣人之治。“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知道有所不敢做,不当做的事,由此超凡入圣。“非其无诤(争)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第六十六章)。“复结绳而用之”就是不争,清静。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3.古人尊古现象。

例一、《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例二、《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不是要彰显识神),将以愚(质朴)之......

例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乃问于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例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人,道家书依托尤多”。

例五、《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地位。

这是中国历史上养生养性高人辈出的时期,质量之高空前泽后,是后人高山仰止为之肃然起敬的特殊阶段。这些例子都说明古人养性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老子提出“复结绳而用之”作为后人的榜样。恢复这一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医可再孙思邈,理政可追诸葛亮,做人皆可为舜尧,用以养生,德全不危,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这段话常被解释为: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以自己的居处为安适,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图景。愚以为这还是随文释义。

老子反对锦衣玉食。他说五味使人口爽,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这是捐滋味。又说,被褐怀玉。被褐不是难堪事,怀玉方为大问题。贵族而不图享受,这就是老子。他是怕太舒适了,物欲重就会生妄心,静不下来不能养性。这对今人的物欲横流诚可为诫。乐其俗,是自知自爱自珍自己的习俗,不是适世俗,而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安其居的安与乐、美、甘构成欢畅的人生。这种乐观主义极为重要,不可须臾离开。《黄帝内经》说,“和喜怒而安处居”,安居的内在条件是心安,心安很难做到。管仲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管子?内业》。《老子》五十六章说:知道得道的人说话不孟浪,说话孟浪的人不知道得道。缄口不轻言,感官内敛缩谷道,注意他人表现的闪光点,尊重他人的合理性,显示自己的事不做,要了解理解身边纷乱的主要情况,这就掌握了事物的同一性,就能超脱亲疏贵贱利害区别,是天下最高贵的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些道家宝贵思想是使人心安的金玉良言。养生到了高层次,身心愉悦,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欢畅和谐的。道家有言,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随其所之,无不宜也。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给足了无数人的反感,人们对此尤为不解。胡适说:“这种学说......要使人类回归到那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现在人大约都是持这种观点,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有社会性,少了社会性这个本质就不成其人,老死不相往来,还是人吗?不得不说这种观点,是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老子的圣慧。

“邻邦相望”,邦是身,就是人与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是眼识。“鸡犬之声相闻”这是耳识,泛指六识六根向外。“民(识神)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对外在的东西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入定界,臻化境了,少欲无欲,要终其一生,不在一时一事。“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这是精神世界转变观念,是最困难的。道理懂了,更要在事上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黄元吉(清)说:“修炼至此,寥寥长明,如如自在,对境可以无心,遇物何能相染———虽有所见所闻,亦若无见无闻,绝不因色声而生其心”、故曰“邻国相望而不相往来”、“……呜呼!学至于此,与大道适矣”。

本章文字简约,内涵丰富,语言贴近生活,多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难以表述的深刻道理,以利实用为要,能够弥补没有佛学那么多的概念词汇的缺处,是难得的美文,有永久的魅力,使人欲罢难忘,但也引发了人们难以避免的诸多妄猜。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小国寡民,要像婴儿那样恬静寡欲,生发真气。二、三两句要求摒弃只重有形世界的有欲外向的形而下的器心思维,倡导更重无形世界的无欲少欲内守的形而上的道心思维,仅是强调而已,实则是要求元神为主导,识神为辅助的互补结合。四、五、六句又从正面托出持而葆之的慈柔、俭啬、清静不争三宝,用以厚德载道。(后人又加上除“喜怒”二凶、除六害)。这是解决元气充足问题。第七句提出生活中衣食住用要具备甘、美、乐、安的良好心情,又从主要方面解决了气通的问题。最后指出排除干扰、坚定信心,慎终如始,一以贯之。这也是人老原来有药医,上药三品精气神,由此我们看到了道家所重的长生久视,也看到了(借用语言)佛学所推崇的般若门。从古至今人们所认为的小国寡民是国小民少,是老子的社会理想,其实只是与道家思想不沾边的牵强附会,应当清除出历史舞台。庄子说:“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这是老子的初衷,我们切不可以主观主义的臆想强加前人。诸葛亮说:“老子长于养性而不可以临危难”,葛洪说:“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应该这样理解《老子》一书,而不应该认为《老子》是一本治国为主的书。不再曲解误解“小邦(国)寡民”,恢复该章真实面貌,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掌握、传承老子思想,养生养性,其意义与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本章完整地概述了人们期盼已久梦寐以求的清静法门,千百年来,人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尽日寻春不见春,现在可以遂心如愿了。知道了老子本章的真义,还可以高屋建瓴、触类旁通理解其他章节的真正义旨。释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7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