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雾霭阑珊看运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自知则知之 发表于 2020-11-16 14:3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自知则知之
2020-11-16 14:30:24 3472 1 看楼主
雾霭阑珊看运河

作者/徐辉



摄影:居立

清晨五点,接到气象大雾橙色预警,提醒居民出行注意雾天行路安全,初冬季节,正是雾气最喜欢闹腾的季节。

六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六点半钟启动轿车从家出发,我今天要去县城参加一场文化活动。



摄影:栗洪民

路途经过京杭大运河270省道龙华大桥,时间还早,我故意把车拐入旁边的小路,我被眼前雾霭阑珊的景色迷住了,那些迷离的雾气弥散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有的成丝,一缕缕蜿蜒流淌;有的成团,像是美丽的少女蒙着一层洁白的面纱。远处看不见树,初冬的季节里,它们的叶子该是枯黄,飘飘然洒落一地,一年又一年;近处有芦苇,花絮已然成簇,被露水打湿,摇曳迷人的风姿。

在运河边成长,这些景色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并不陌生,甚至是刻在骨子里的纪念,时常在某个梦醒时分,还能听到运河的涛声以及渔家的歌唱。

小的时候,我的二老爹是捕鱼的能手,当我们起床的时候,他已经从运河上归来,身后的框子里满满的收货,有活蹦乱跳的虾,有机灵滑溜的鳝鱼,大的有十几斤,小的有柞把长。二老爹家穷,没有院子,他家门前的树与树之间的绳子上总是挂着一串又一串从运河里捕的鱼腌制而成的咸鱼。他家做油炸咸鱼的时候总能够香半个庄子。

我的大姑嫁在运河北岸,那个时候也没有桥,去我大姑家总要坐着小滑子(小木船)渡河才行。小时候的运河上芦苇比现在要多,浅滩比现在要多,两岸河道曲曲折折,单程需要六七里路以上,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从河这岸到达河那岸。摆渡的姓什么叫什么我都不知道,但是他的技艺却挺高超,不管是阴天还是下雨,不论能见度有多小,他站在船头,挥动两米长的船桨,一下又一下,三四米长的小船便在潺潺的激水之中平缓前行,既不会搁浅触碰到水底的浅滩,也不会碰到水中长出的芦苇上面,艄公能够凭借着记忆在水面上顺水顺风地摆渡。

运河旖旎的水草间,会有人家的渔船经过,他们静静地停在水面上,船上的人正在忙碌,他们在下着一种叫“卡”的捕鱼工具,这种工具纯手工制造,用芦苇棒还是竹篾,套上黄豆还是玉米粒,鱼在吃食的时候利用芦竹篾产生的弹性把鱼卡住不能逃生,成为捕鱼人的猎物。“下卡”大概是一种极需要耐心的捕鱼方法,我们这里的方言之中在形容别人做事情不果断不利索的时候,经常会说“你望你跟下卡的样。”

我的奶奶从来不和我们提她的老家在哪里,原来她的娘家是运河上的小街人家,运河小街有大家族都编成顺口溜了,“过河不要钱,不是丁闫薛,就是薛丁闫。”而我奶奶就姓闫,他们家族当年在运河边上也是呼风唤雨的大家族,奶奶的父亲是小街上的官大总,小街上有什么大事小情,不论婚丧嫁娶,传祺过门,磕头认师傅,调解邻里矛盾,买卖大物件,盖房子上梁,什么事都能找到他,找到他都能找到人手,找到他就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后来,运河拓宽,形成滞洪区,小街人口全部搬离,原先繁华的运河之滨变为一片汪洋,我的奶奶就再也找不到她小时候的家了!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裹着小脚的奶奶每年都要步行十几里地去运河边看看,她是去看看她的故土,大运河上曾经是她的家。

今天,再经过这里,摆渡人的桨声已消失不见,只有那摇曳的芦苇,那纤柔的水草,那清澈的河水,依然在演绎诗意的画面,让一个偶然经过这里的过客在岁月的深处与风景寒暄,而龙华大桥上的滚滚车声,正是时代向前的见证。

一切都未走远,我的运河水,依然潺潺。



摄影:枫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天虹世纪城 发表于 2020-11-16 14:30:4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天虹世纪城
2020-11-16 14:30:48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自知则知之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472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