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喝上了甜酒的作家沈从文:构成边城纯静纯美世界的本色|李修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6-6 15:49:09 3981 0 看楼主


沈从文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作家,为何这样说,请听我道来。



1923年的冬天,小学未毕业的沈从文只身跑到北京,住在湖南会馆里,没有棉衣,没有火炉,就用被子裹着身体坐在桌旁写作。但是他写出来投稿,没有一家刊物肯登,他后来知道有一位当时的名家,当众说着刻薄讽刺的话,把署名沈从文的一叠文稿塞进纸篓里去。他常常是饿着肚子,有时去亲戚家混一顿饭吃,几个表兄弟打着牌,叫他代他们把学校作业的文章做好,因此他也不愿意多去。

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的郁达夫也正在苦闷之中。在文坛颇有名气的他,生性不甘寂寞,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他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苦的人,他发出了一声苦笑,带着看个究竟的心理,他决定去看望沈从文。那一天,下着大雪,正当沈从文坐在桌旁冷得发抖的时候,推门进来一个人,那人自己报名,啊,竟是郁达夫!是接到了他这不相识的文学青年的信,就亲自跑来看他了。看到沈从文在冰冷的屋子里发抖,郁达夫一时说不出话来,就把身上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沈从文身上。

沈从文说起这事时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但他的眼睛湿润了,又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这件事,沈从文记了一辈子。

沈从文生活艰窘,在湘西军中他见过无数死亡和惊心动魄的场景,并因此磨练出能忍受大苦,能耐得无限艰辛的“韧”的精神。所以,沈从文竟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我要说的是,这种常人不具备“韧”的精神,能成就大事。我披着“爱好文学”这张皮数十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这种“韧”劲。也许有人抬杠:一味地写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吗?

你质问谁呢?谁又会回答你!



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到中国公学任教,时任校长胡适十分赏识他的才能。但这位操着浓郁湘西口音的文人却不是天生的“教书匠”,第一次登台授课便出了洋相,他在黑板上写道:“你们这么多人,我害怕了!”学生们窃窃私语,而这其中,便有他未来的妻子张兆和。那年的她,芳龄十八,出生于苏州大家。沈从文便开始注意起这位皮肤稍黑但五官标致可人的“校花”来了,上课时,他常在台上偷偷看着这朵美丽的黑牡丹而入了神。这个湘西“蛮汉子”开始了对她猛烈的追求。

沈从文拿起了自己最犀利的笔做武器,想攻下这心若冰城一心求学的张家“三小姐”,“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但,一封封未间断的信却未激起任何涟漪。面容姣好的张兆和,追求者甚多,他只不过是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位罢了,一心求学的兆和对这个土气吧唧的老师没有任何感觉,甚至一度对这位S先生的来信感到厌烦。寄出去的情书有如冷雨夜里的纸飞机,在迷茫中折翼,冷冷的冰雨打在从文脸上,和着泪水。即使在校长胡适的撮合之下,张兆和也毫不客气的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她在日记中,如此解释:“如果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光只因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了它,这人为的非由两心互应的有恒结合,不单不是幸福的设计,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恼”。可怜沈从文一共写了一千封情书。

随后沈从文前往国立青岛大学执教,距离并未将他对张兆和的思念减去一点,伴随着青岛海风的情书纷至沓来,“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永如“磐石”。连张兆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的心,慢慢被撬动了。1932年,沈从文直奔张兆和在苏州的住处。吊脚楼上长大的从文,凭借着一股湖南人的蛮劲坚持着,这一次,他终于获得了回报。回到青岛后的沈从文请张允和帮忙撮合,并写信道:如果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而得到的电报回复为“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还是“韧”劲的功劳啊。当下青年追求爱情,动辄就跪在女生面前,献上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后大声叫嚷:“我爱你!”浅薄至极!便是我,也要对这种举动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了。男人有文化内涵是主要的,再加上“韧”的精神,可以无往而不胜。相貌在其次,钱财充其量是才华的附属品罢了。



今年春节期间,我抛弃种种干扰,去了趟湘西。凤凰古城走马观花后,直奔茶峒。去花垣县茶峒镇为了找寻沈从文先生《边城》中所展现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纯静纯美世界,同绝大多数人的心思一样,带着一丝浪漫,带着一分清芬。

茶峒在苗语中就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的意思,位于湘黔渝三省区边徼,地处清水江与西南官道交汇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嘉庆八年始建青石城,坚固巍峨,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曾经一度是湘西的水陆要冲和军事重镇。2005年,当地政府把茶峒改名为边城,并在清水江拉拉渡口旁边的岩壁上镌刻了沈从文的题词——“边城”。

文学的魅力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对于茶峒的形象,几乎就是沈从文一部文学作品《边城》给予了定格,同时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活力。一条老渡船,一位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发生的故事是那么纯真那么凄美。沈从文把茶峒古朴的生活,淳朴的人 性勾勒成一幅勾魂摄魄的原始图景。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永远给人是宁静纯静的美,这个小城是安静和平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流过小城的静静河水是清澈透明的,管理拉拉渡船的老人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活在那里。后来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老人的孙女翠翠。出乎人意料的是解决这种爱情纠葛的方式竟是平静的优雅的唱山歌,而非流血的挣扎,输了山歌的天保选择了静静的离开,驾船去外地做生意,意外溺水身亡,痛断肝肠的船总顺顺虽有些怨气却沉心静气的处理了这事,傩送伤痛之余在渡船和碾坊无从选择的两难中干脆离家远走桃源。当老人再次向船总顺顺试探口风的时候,又一次被沉郁的船总婉言挡回。无话可说万般无奈的老人回到家中,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雨之夜,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对孙女未来命运的担忧,于睡梦中悄然离世。船总顺顺知情后,又沈静热心地帮忙打理后事。最后,孑然一身的翠翠还是留在碧溪岨,凄静地等待傩送归来。

一个“静”字像清水江的绿豆水一样流淌在《边城》里,一个“静”字写透了边界茶峒曾经的宁静淡泊和与世无争。支撑顶托这种平静淡静的是无邪的心灵、人性的善良、质朴的民风。

质朴淡静是茶峒永恒的色调。边城茶峒,犹若陶渊明的“桃花源”,恰如泰戈尔的“对岸”。

几十年倏尔已过,除了一条长蛇形的城墙已荡然无存外,茶峒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碧溪岨还在,小白塔还在,拉拉渡口还在,贯穿各码头的河街连同一排排木板吊脚楼也依然存在。这里的人们仍以一种质朴淡然的方式生活着,没有喧嚣,没有纷争,没有浮躁,就是应旅游而兴改装后的商铺和客栈也是那么的温情脉脉清清静静。

另外一个大的变化莫过于这座边城在原有的古城格调上正在尝试着旅游开发,茶洞正以《边城》的样式变化着。

这种变化的色调中明显注入了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元素。黄永玉与表叔沈从文感情甚笃,沈从文年长黄永玉二十多岁,黄永玉称沈从文是他心目中的天才,是他最喜欢的中国文人,认为表叔表现得像水一样,而他自己表现得像火一样,两个人是湘西人那一个圆球的两半,为纪念表叔专门写下了散文《这些忧郁的碎屑》,而且把这种喜欢和琐屑镂刻成茶峒一座最大的雕塑——翠翠岛。

沈从文曾在他的一本作品选序言里说过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一个水一样的作家伤感的预言并没有也不可能应验。相反,一个个红光满面的读者捧着他的作品着迷似的来到湘西寻梦。一个火一样的画家——也是著名的作家——把沈从文的作品执着地雕塑在乡韵浓郁的茶峒,沈从文的作品方兴未艾,在诗情画意的创作中和返璞归真的寻梦里得到了新的解读和延续。

翠翠岛原是一块河中的沙洲,改建后的小岛依然清流环绕,杨柳依依,杂花生树,群鸟啁啾。黄永玉先生亲自为翠翠雕塑设计,挥毫写下了“翠翠岛”的题词,并率领他的广州雕塑弟子精雕细刻了一座高达9米的汉白玉“翠翠”雕像。又在岛上一角巨石上,书写了一首风格独特的诗——《等待是美丽的,忧郁的……》:“花垣,花园;花垣是湘西的花园;花园的花园就是茶峒,花园的花园的花园就是翠翠岛;翠翠岛上有一位美丽忧郁的翠翠,她一天又一天地等待——大傩和二傩几时回来?”

又是一年夏日夜晚,河风习习,黄永玉与亲朋故知在河街吊脚楼上临窗赏月,品茶论诗,当谈及当地清朝举人石板塘先生路过尖岩山留下一幅上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时,突来灵感,随性而发,下联随手拈来:“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就当时月出江流的情景来说,答对可谓是情景交融,无懈可击。这一段文人趣事也被当为佳话刻在翠翠岛的一块岩石上。

其实,边城茶峒乃至花园的老百姓都极其珍惜沈从文《边城》给茶峒留下的记忆,都以不同的方式竭力维系着那份来之不易的荣耀。在河街尽头的山隈里,花垣县政府别出心裁修建了“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特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等100位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书写《边城》原著,然后又把百位书法家的108幅精彩之作镌刻在一块块石碑上,顺着山势修起碑林长廊,让人们在龙翔凤舞汪洋恣肆的书法氛围里尽情品读名著。

凡来边城的旅行者都绕不开《边城》的话题,“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边城茶峒来说,自然也是一种有一百个旅行者就有一百个《边城》的情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峒复制《边城》的现象招来不少微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始终以为茶峒这种复制不是一种简单肤浅的复制,而是一种融入了各种情愫凝结了艺术家无数心血的创造,是对《边城》塑造的纯美世界的艺术化延伸。

当然,茶洞有效复制《边城》无可厚非,但对《边城》所反映的纯朴民风、纯净心灵进行有效保存也是十分必要——因为这些一旦丢失就无法找回,如果一个纯静纯美的世界都不复存在了,再多美轮美奂的复制也是一堆废品。保存永远是真实的存在,保存也是最诚挚的纪念。

茶峒除了翠翠故事叫人牵肠挂肚之外,还有一些历史的东西照样值得正视和凝思:茶峒发掘的距今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首次提供了清水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增强了湘西文明的自信;茶洞还是湘西苗疆边墙体系的一部分,明清之际,朝廷就在这里设立军营及衙门;抗战岁月,国民政府在这里创立了“国立茶峒师范学校”;二野挺进大西南时,刘邓大军在这里曾设立过指挥部……

这一切都是构成边城茶峒纯静纯美世界的本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98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