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记忆|高志明:追忆凭票供应商品的年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isisi 发表于 2019-1-31 16:29: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misisi
2019-1-31 16:29:38 6356 1 看楼主

追忆凭票供应商品的年代

高志明


现在市场上的商品琳朗满目,购物的人们熙熙攘攘。市场繁荣热闹,人们想买啥就买啥,随意挑选自己满意的物品,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但在那个物质匮乏,商品需凭票供应的年代。粮、棉、油、布、烟、酒、糖、肉、煤等等,几乎日常生活所需都要凭票供应。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五十年代初粮食奇缺,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按计划凭票供应,1955年正式施行,国家发行各种各样的粮票。粮票主要有全国通用的以及地方的粮票。粮票由此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凸显。购买食品时,粮票与钱缺一不可,在那时身上有钱没有粮票也买不到食品。饭店都是公家经营,吃根油条得付钱及一两粮票。市场管理非常严格,不许私人经营销售食品,若被发现,就把烧饼油条穿掛在脖子上游街,私人经营叫投机倒把。

吃国家供应的人有粮油本、粮票,农村人没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粮票,逢年过节买点果子糕点就要粮票,农村人只好拿粮食在供销社柜台兑换粮票。

到了八十年代,两个弟弟在运河中学上高中,每月要交伙食费,还要交三十斤粮票。父亲就凭学校证明,将家中粮食弄到粮库兑换粮票。

后来弟弟考学转了户口,毕业参加工作,有了粮油供应本、粮票,成了吃公粮的人。父亲就凭粮本到粮库买米面油,那时在农村是令人羡慕的,周围的人赞许地说:你家也有吃国家供应的。父亲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一个粮食供应本划分了人们的身份,区别了吃国家供应的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分别。因此在那个年代,期盼吃上国家供应粮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直到1993年国家放开粮食价格,粮食自由买卖。粮油本粮票退出了市场。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记忆。

吃饭穿衣都是人人必须,那时人们主要靠扯布做衣服, 布票是按人口所发,人人都有,但数量有限。在七十年代前,每到秋末冬初,人们需要添衣御寒时,仅发的一点布票不能满足需求。供销社就开设一个小窗口,人们拿着破旧的衣服排队验证,开出相应两尺布票的证明条子,可到布匹柜台购买两尺布。为了能多得点,一家数口轮番排队。到了七十年代有了化纤布匹,紧张的棉布供应才缓和。八十年代后布票逐渐退出市场。但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还会想起,那时布匹柜台几根铁丝扯在柜台的上方,营业员把顾客所需的布量好,将钱与布票用夹子夹好,再用量布的尺子一打,票夹子就"哧"的一声,滑到十几米外的结帐台那边,结好帐再滑回布柜。现在大家都购买时尚的成品服装,不再扯布做衣了,那种买布的情景再也见不到了。

现在过年,商品丰富,随心购买。但在那时,进了腊月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购年货。为了能把年过好点,尽量多买些食物。家里的东西要比平时多了很多,显得有过年的气氛,人们就时常拥挤排队,托关系,凭票购买。那时吃饱是满足,吃好点就盼过年,平时能吃一顿好点的还会说上一句“过年啦”。吃好点就成了过年的象征。而现在天天是过年,鸡鱼肉蛋吃腻了,反过来还把野菜粗粮当成上品。年轻人不想做饭,手机一点,快递送到嘴边,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有着不同的追求与向往。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经历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变化。在他们的心中,新中国的建立,没有了战争,夜里能敞着门 睡觉,不再耽心战乱跑返,一天吃一顿就是满足幸福,因为他们饱受了东躲西藏,躲避战争的痛苦。在五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成了他们期盼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生活艰苦困难时期,啥时能吃顿饱饭,就是那个时期的愿望。而如今这些都早已实现。今天,农民也有了农保,领上了养老金,虽然农保的水平还很低,但有了最低生活的保障。每当他们领到养老金时,由衷地说出“共产党好!”,表达了他(她)们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理想 发表于 2019-2-1 04:14: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理想
2019-2-1 04:14:22 看楼主
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misisi 当前离线
网站编辑

查看:6356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