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文苑|沙正宏:家乡的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isisi 发表于 2019-1-14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misisi
2019-1-14 10:54:16 6787 0 看楼主

家乡的夜

沙正宏


老家有“元宵节放刷把”的习俗。放刷把多为男童,一入腊月,顽童们钻进锅屋,里里外外翻个遍,找寻大人扔到旮旯的刷把头。天还暖和时,农妇们在汪塘边洗刷席子丢弃的刷把,俨然成了顽童们心目中的宝贝。天气晴好时,将刷把散开来,晒干,保存好,扎成一个个小把把。元宵节这天晚上,待到“月上柳梢头”,顽童们便聚在空旷的场面上,点燃火把,一边往天上扔,一边高唱“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打半升”。随着刷把的上下起伏,夜空瞬间变得温暖起来。扑朔迷离中,哪个孩子将刷把扔的最高,大人们会由衷发出一阵赞叹声。

童年的记忆中,没有月光洒落的夜空黑的透彻而纯净。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点燃起昏暗的煤油灯,如豆的灯光下,母亲纳鞋底,缝缝连连,做着看似永远也做不完的活计。而我们往往会借在灯下完成白天没有做完的作业。有时为了节省灯油,冬天的晚上,全家围在锅屋的火堆前,借着火光听爷爷讲他年轻时的奇闻轶事和奶奶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

只是村里来了剧团,夜空才会明亮起来。亮若白昼的汽灯悬在两棵高高大大的台柱子上,照亮着乡亲们的笑脸,也使老少爷们的心情敞亮了许多。粗犷的拉魂腔调萦绕在村子的上空,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乡亲们或笑的前仰后合,或不时用大褂襟抹抹眼泪,弄得孩子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夏季的夜晚,蝉虫们会钻出地面,爬上树干。漆黑的夜幕无法阻拦乡下孩子们捉蝉虫的脚步。蝉虫喜爱柳树,而村外的柳树林正是捉蝉虫的好地方。手电筒买不起,就连手提的马灯也少有。没有照明工具,小伙伴就围着树身用手去摸。幸运的一个晚上能摸到几十只或者上百只,也有的会摸到蛇。村里有个叫果的小女孩随哥哥晚上捉蝉虫,结果遇到一条米把长的花斑蛇盘在一棵大柳树上,果无意间用手碰到了蛇的身子,感觉不妙,大声喊叫,所幸的那是条无毒蛇,果没有受到伤害,但受到惊吓的果留下了后遗症,一到天黑再也不敢出门,几十年那种恐惧的阴影都没有摆脱。

也许黑色就不是一种吉利的颜色,乡亲们害怕黑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曾有一段时日,治安出现了短板,村里小偷小摸盛行。今天你的鸡鸭少了,明天他家兔子被人摸去。即使吃亏也不敢声张,生怕被人再次算计。邻队的表婶带着两三个孩子生活,表叔在铁道工作,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几次。一个漆黑之夜,小偷爬墙钻进了她的院子,盯上了她喂养的几只兔子,听到动静后,表婶咳嗽了几声。但小偷根本没当回事,大模大样把几只兔子装进蛇皮袋子,扔出墙外,扬长而去。所有这一切,表婶从窗户看的一清二楚,但最终没敢打开房门。

多少年以来,乡亲们从心底里渴望夜空亮起来。

其实,变化在不经意间发生着。随着农村改革力度的加大,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滋润起来。别说是手电筒这些提不上口的小玩意,就连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大宗家电也悄无声息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尤其是老家并入开发区后,村民们不断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村前的水泥路经过重修后,变得宽敞洁净,原来脏乱差的村庄井然有序,村庄环境的变化令人震撼。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家北一支渠的漫坡废闲地被村里全部收回,向社会发包。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对村两委一般人团结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借着公共空间治理的东风,大刀阔斧治理顽疾,让公共空间还公共大众,也算是人心所向,水到渠成。

变化最大的当数家乡的夜空。夜幕降临,几十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骤然点亮,孩子们走出家门,灯下玩着各类游戏,大人则在一遍唠嗑。随着村部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活动小广场的选址和建设也就指日可待。要不了多长时日,大嫂和小媳妇们就有了去处。华灯初上的夜晚,她们会伴着《小苹果》等一曲曲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跳出生话的多姿多彩。我想,经不住舞曲的诱惑,像果那样的农妇也会走出家门,加入到舞者的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misisi 当前离线
网站编辑

查看:67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