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湖人生之“海花子”——乡村名人列传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ywx1111 发表于 2018-11-30 18:3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yywx1111
2018-11-30 18:30:11 6436 0 看楼主
江湖人生之“海花子”
——乡村名人列传之三

作者:丁楠

海花子是沟崖村一位特立独行的风云人物。在苏北乡下,只要提及此人,没有不知道的,当然,知道最多的就是他的人生充满传奇。
他是跑海清的勒家。
何为勒家?这或许只有跑江湖的人知道其中的含义。这所谓的江湖,那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如果从小了说,流浪四方,靠卖艺等谋生者,亦或掌握一种技能,在某一方面可以用来获取利益者,皆可称闯江湖。一般而言,闯江湖的,都掌握者一种口传心授,密不外传的说话技巧,即他们所说的江湖黑话,也就是正常听不懂的唇典或簧典。而“海清”则是簧典中的跑单帮,即单干之意,那么勒家就是在街上行窃之人。海花子就是这种人。
海花子闯荡江湖成为勒家,这可能与他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关。
1934年,海花子出生在沂河岸边一个普通的农家。每年夏天,大沂河水从芦口坝流经村南的河道,入下游的武河,形成著名的沂武交流的壮观景象。但是洪水给南北交通带来不便,却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大浴场,因而,从小便于河水打交道的海花子练就出一身过硬的水性。那时,有两个地方他最乐意去,一处是南河渡口,一处是村里的街道。
久而久之,关于他的传闻越来越多,其中有几件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
渡口上常年以摆渡为生的冯老头,给人留下人好而热情的印象,人们乘船往来时,都会主动掏几个赏钱。一天,河南岸一个大户人家到河北岸迎亲,新人很高兴,完事后掏出三块大洋随手扔在船尾的甲板上,冯老头心里那个乐啊,可当他将渡船靠岸,准备取回大洋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一块了。咦!咋个就剩一块了呢?明明看着人家扔的是三块啊?老头狐疑起来,怎么都想不明白,是咋个回事。他百思不得其解,猛然发现河里有个小孩在游泳,莫非是他把大洋偷走了?待这个小孩上岸,走向前来查看,小孩浑身赤裸,手里也没有东西,直到小孩一蹦一跳地跑远,他才回过神来,心疼那两块得而复失的大洋。
几天后,老头跟别人说起这件事,仍然觉得奇怪。这时,有人说,海花子曾拿着一块大洋在街上买东西吃。冯老头肯定的说,就是他,那天那个洗澡的小孩就是海花子。冯老头气不打一处来,马上找到其家,在起父母再三逼问下,最终承认,两块大洋是他拿的。原来,海花子在河里游泳时,靠近渡船,正好看见有人向甲板上仍大洋,趁人不备,顺手摸了两块,然后装作游泳的样子逃离,上岸时,他把大洋夹在腚沟里冯老头检查时,他站着不动,待他离开时,又将大洋夹在手掌里,双手拍着屁股,一蹦一跳地跑走
街道西头有户李姓老者,常年卖花,他家门前有棵盆栽的桔子树,长得非常茂盛。这一年,桔子树上结了好多桔子,老者怕桔子结多了,影响桔子树生长,仅仅留下五个,到得秋天,桔身泛着耀眼的金黄,煞是诱人,谁见谁夸老者沾沾自喜,整日守着,唯恐别人将其摘走。自打桔子上色,海花子常常去他门前闲逛,拿眼瞄着,几次想下手,可就是找不到机会。这天逢集,海花子又逛到李老者门前,看见老者正在和卖花的人争论着什么,海花子凑过去,转眼间转身就走老者好像有所察觉,等他回头再看桔子树上的桔子时,发现少了两个起身就追,眼看要追上时,海花子脚步踉跄,扑倒在地。老者进前,拽起他,全身上下翻了个遍,没有找到那俩桔子。
老者很是奇怪,自言自语,垂头丧气地走回家。那么,桔子是不是海花子摘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桔子被他弄哪去了?原来,当时海花子眼看被追上,他急中生智,忽然扑倒,顺手将桔子埋在路上的车辙沟里,自然就逃脱了老者的搜身。
南河岸有一片广袤开阔的农田,每年夏天,从河北岸向南望去,满眼瓜田,南风吹来,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海花子常和小伙伴合计偷瓜的事儿怎奈瓜田里有人看护,白天下不得手。一天晚上,他伙同几个水性好的伙伴趁着夜色渡河去偷瓜,待他们顺利返回后,那几个伙伴都惊呆了,原来,别人手里最多拿三个,而海花子俩手拖着一大把瓜秧,瓜秧上是数不清的甜瓜。
难怪人们只要说起海花子,都说他天生是做贼的料。
新中国成立后,村庄里的街道被取缔了,芦口坝也被重新起,渡口不复存在。已长大成人的海花子没有了闲逛的地方。而从小养成好吃懒做习性的他,吃不得苦,于是,偷偷开溜,跑到离家很远的城市闯荡,从此,过上了浪迹江湖的日子。然而,城市生活远没他想象的那么容易,没过两年就被抓了。待他走出监狱,重获自由的时候,已到文革初期。
在以阶级斗争为的年代,海花子成了专治对象。批斗会一场接着一场,扒大河,抬大筺,扫牛棚,垫猪圈,哪里有重活就派他到哪去,整得他像家猫一样温顺。他哪里受过这般苦,连死的心都有了。这样,一直被专治了几年后来,村上渐渐对他放松了一些,他瞅准时机,再一次消失。他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有人说,他一定又重操旧业,去城市闯荡了;有人说,他一定又被抓起来了;还有人说,曾在连云港看到过他,只是离得远,又不能确定……一切都成了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淡忘了他。可到了1974年春天,海花子忽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呵,衣着光鲜,目光游离,显得比以前精神了许多。别人问他这几年的情况,他总是岔开话题,绝口不提。当然,等待他的,又是一场又一场的批斗会。
经过他的交代,原来这几年先后流窜到南京无锡上海等地闯荡,用他自己练就的绝技——“走马托”(迎面走过去扒窃别人身上的钱物),什么登樱桃(解开纽扣)开天窗(掏上身衣袋),什么钻地道(裤子口袋),频频得手。由于胆子越来越大,只要发现目标,他都敢干有一次居然掏到一个反扒便衣身上,得,自投罗网,这样,一关又是八年。
1976年秋,四十余岁的海花子找了一个寡妇成家,过起居家生活,后一子一女相继出生,倍感生活之艰辛。到了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田单干,他混不下去了,可能是贼心不死吧——1983初,海花子第三次消失。
一晃又是十年,海花子回来了。这时的他,明显老了许多,头发花白,面庞瘦削,眼睛不再有神。说起这十年的经历,他不再像以往一样闪烁其词,只是说自己又坐八年牢,还是因为自己手痒,收不住。别人也不以为然,可能是习以为常了吧
晚年的海花子终于顾家,不再乱窜,没事时,喜欢展页子(一种雀牌)捋方子(牌九和麻将),但逢赌必输,别人送他一个“运输队长”称号他不以为然,他说,玩的是心情,不在输赢。高兴时,他会讲起他的过往,他说,江湖不好闯,盗亦有道,不能随便下手,要两不做三不偷”——窑工(打家劫舍)不做,剪径(拦路抢劫)不做;穷人不偷,病人不偷,附近的不偷。他还说,最好的做法就是谁也不偷,手艺再高,也会失手唉,人生有几个三十年。
也许,这是海花子最真诚的内心表白;也许,这是海花子坐三十年的监牢换来的血的教训!是啊,人生有几个三十年啊
2015年秋海花子病逝于家中,终年83岁。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邳州图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离线
版主

查看:643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