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活动要适合读者心理 | 作者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渲仞咏 发表于 2024-3-4 16:4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渲仞咏
2024-3-4 16:48:55 1393 0 看楼主


人们经常议论微信群里有的写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不耐读,甚至生厌,原因是除了作者“唱四季歌”、说“标语口号”、表达出的内容没有新意(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作者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读者的心理。
写什么,怎样写,语言的生动,情节的展开,都要从读者的要求和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加以考虑。
在写作活动中,一方面要进入文章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退居到读者的位置,或者设想有几个读者站在你的面前,观察他们什么地方微笑,什么地方叹息,什么地方需要一点休息。什么地方他们可能知道,要从简,什么地方他们很想知道,要详细。什么地方应顺其心意而发展,什么地方又该出其所料用奇笔。
如文章的开头一方面要考虑内容表达的需要,找到“乐曲”第一个音符;同时,又要一下子把读者抓住,让他不得不看下去。文章的结尾当然是内容的自然结束,但从读者心理看,全在“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要让读者“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李渔语)
此外,文章的展开要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节奏,意脉的起伏,布局的疏密,情节的张弛,音节的长短,情韵的高昂深沉等,一方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无不与读者的心理相叩应。
如果写作活动制作出的精神产品单调平庸,那就失去了读者阅读的好奇心理。千篇一律,缺少变化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鲁迅先生指出:“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
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应该提倡,把满足读者的兴趣与求知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适应读者各种不同心理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渲仞咏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139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