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路过湖滨路,穿过越来越熟悉的街景
巷子里的画面越来越清晰
卖菜声,锅炉的翻炒声,小孩子嬉戏打闹笑声
还有围坐着看打牌的交谈声…
1989年建起的滨湖新村
串起了80、90年代儿时的梦
![]()
湖滨新村,是许多徐州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或许并不起眼,但是属于徐式的烟火气就在这里蔓延开来……
![]()
![]()
![]()
![]()
斑驳的墙面,已经接受了无数次雨水的冲刷,排列杂乱的电线,是在歌唱着回忆的五线谱。
![]()
![]()
在这没有高楼大厦那样充满攻击力的冲击感,灰白色的墙面,几层的小楼,从阳台处伸出的各色衣物床单为单调的墙面增加了颜色,充满的是生活的颜色。
![]()
但千万别被“老破小”的外表蒙蔽,这里的房价都得都懂。
在这里,你还能看见现在几乎快要消失的老店铺,杂货铺、五金店、老式理发店、纸箔店、粮油店等等。
![]()
![]()
![]()
![]()
老街小巷,依旧用着湖滨新村人最熟悉的姿态迎接他们的归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州的住宅建设采取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的形式,旧城改造有坝子街路西住宅群、和平新村、晓市住宅群、云东小区、云龙住宅群等12项,新区开发有湖滨新村、黄河新村、王场新村等。
其中湖滨新村最大,到1987年湖滨五期完工时,已经是一个规划人口3万多的大型居住区了。
![]()
1984年出版的《徐州建筑》画册,收录了在建的湖滨新村↑↑↑
图源:无线徐州
湖滨,临湖之滨。湖,自然是云龙湖。当年,湖滨新村的设计者,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山水灵秀。
从淮海西路段庄圆盘道往南拐,大约再走500米,就进入湖滨的地界了。
![]()
最早入驻湖滨的人们,首先关心的,必是公交车。有了车,才好四方通达。上世纪90年代初,湖滨路口是18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这条贯穿徐州东西的公交长线,将湖滨和市中心拉近了距离。
![]()
![]()
![]()
![]()
>莘莘学子,不变的读书声
湖滨新村里配备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也许曾经在湖滨中心小学上学的人,如今已经开始为人父母,要送自己的孩子来这里上学了。
![]()
小学的对过就是徐州31中和教工幼儿园,三所学校挨得很近,还有星光小学和段庄二小,专门为湖滨新村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
![]()
![]()
“这里接送孩子很方便,走几步路就到了”“除了有小学,还有幼儿园、中学,基本给全包了”。正如这儿的居民所说,住在这里令人省心的就是孩子上学的问题。
![]()
星光小学↑↑↑
从90到00到10年代,这里接受了整整3个年代的学生,教育的坚守或许让这里的读书声继续,或许,未来,这里的学校还会继续发展,越来越好。
>远亲不如近邻,不变邻里情
早上九点钟,正是菜市场忙碌的时候,人头攒动。这这里环绕着,浓浓邻舍之情在这里盘桓。
![]()
彭亮菜市场里,各个区域规划有序,水果、熟菜、水产、肉禽、杂货,应有尽有,整体的菜市场主基调就是一片健康绿。
![]()
![]()
![]()
![]()
![]()
市场外面,依然有人光顾。店外的小狗在这里看着形形色色来往路人,它的主人正不亦乐乎地和别人聊着天。
阳光正好,周围的一些散步通道显得很静谧,这儿生活的人享受着此刻。
有很多老人依然还是留在这个新村里,他们彼此熟悉,相亲相爱。虽然他们住的地方已经改变了外衣,但是人未变,情谊也不变。
“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对这里太熟悉了,熟面孔也太多了。”一位和蔼的奶奶这样对我说。
>舌尖上的记忆,忘不了的老徐州味道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坐在路边小店里,吃着5毛的炸串,喝着块把钱的藕粉。
回想起来,至今还能记得老奶奶在闷热的夏天炸串串的样子,刚做好的炸串是最引人垂涎的时候,油滋滋的几串炸串,卷一张烙馍,甜辣酱更是炸串的灵魂。
再来一碗晶莹剔透的藕粉,上面摆满了诱人的辅料,喝上一碗,神清气爽。
除了上面,徐州老面馆也备受喜爱,位于湖滨新村小公园广场。
这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面的份量实实在在,配上大块牛肉,货真价实!店铺每天门庭若市,附近的人都会在炎炎正午赶来吃碗面。在他们眼里看来,吃一碗面,就是最舒服的时刻。
在湖滨,美食远远不止于此……
随着湖滨的改造,悄无声息地带走了很多记忆的味道,但是老徐州的味道,却一直在这方土地上扎根其中,从未离开。
到了晚上,人群散去,家人之间又以“打牌”的方式结束这忙碌又充实的一天……
这里是湖滨新村
是儿时的湖滨新村
是可以一辈子不用跑远路的湖滨新村
享受慢生活的湖滨新村
确实让人有些离不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