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刊文评金庸:大众文化,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钟馗 发表于 2018-11-29 11: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钟馗
2018-11-29 11:06:37 6572 20 看楼主
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伴侣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

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本身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表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不雅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在相当意义上说,金庸运用的是武侠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博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读者众多的作品。我们期待更多作家创作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骑猪逛街 发表于 2018-11-29 11:07:1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骑猪逛街
2018-11-29 11:07:12 看楼主
怀念金庸,追忆他缔造的侠客梦,是因为人们依然需要“侠客”,在遇到危难时有人挺身而出,在陷入困境时有人伸出援手,惩恶扬善,侠义情怀,永远不外时。只是,当代侠客不需要佩剑,不需要挎弓,更不需要以暴制暴,而是在法治社会里理性而又充满热忱的去帮手每个人。这是侠,是义,也是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大金牛 发表于 2018-11-29 11:08:1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大金牛
2018-11-29 11:08:12 看楼主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xyy060925 发表于 2018-11-29 11:08:5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xyy060925
2018-11-29 11:08:55 看楼主
我从来沒有看过金庸的书,当然对他很是不屑。本来他是正能量的大侠的化妆师,幸好我至今没有看,以后也不会看他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天神的守 发表于 2018-11-29 11:09:25 | 只看该作者
5#
天神的守
2018-11-29 11:09:25 看楼主
斯人作品,也就是作品。称不上优秀,和本山的小品一个档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明莹 发表于 2018-11-29 11:10:13 | 只看该作者
6#
明莹
2018-11-29 11:10:13 看楼主
大师!无论从哪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ヅ叚娤 发表于 2018-11-29 11:10:59 | 只看该作者
7#
ヅ叚娤
2018-11-29 11:10:59 看楼主
人民日报,你说了一句人民爱听的话:“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论坛波少 发表于 2018-11-29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8#
论坛波少
2018-11-29 11:11:42 看楼主
我从不信这个报的说理方式,“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博得大众也从另一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只是这几十年来,尤其七八年前的作品都曾经被贵报大肆吹捧过的正能量作品,但有几部站住脚的?金光大道?创业史?等等等等全是一堆垃级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你与我相似 发表于 2018-11-29 11:12:27 | 只看该作者
9#
你与我相似
2018-11-29 11:12:27 看楼主
70后很多人从金庸小说里学会了仁义礼智信
70后的一代,已无私塾,已无国学,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不少来自于金庸的江湖道义,江湖规矩,侠肝义胆。
好的文字,能潜移默化,能沁入心灵,能摆布思想,能约束端行。金庸先生的文字,让很多人明白了有一种行为叫道义,有一种肝胆叫侠义。
金庸之后,再无江湖。江湖变社会,意义已不同,很江湖与很社会已有了质的区别,味的转变。道义匮乏,肝胆难照。
金庸之后,江湖已是传说,传奇已是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爽吗? 发表于 2018-11-29 11:13:17 | 只看该作者
10#
爽吗?
2018-11-29 11:13:17 看楼主
堂堂华夏,如今又有几人能有此地位和殊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钟馗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6572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