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六届东京残奥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金牌96枚 其中有19枚金牌的获得者 来自同一座县级城市 这座书写残奥会历史“神话”的城市 就是邳州 连日来 徐视融媒《徐州新闻》栏目 徐报融媒《徐州日报》头版 纷纷聚焦邳州 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精气神 ▷徐州新闻
▷徐州日报头版 对于参加本届残奥会的15名邳州运动员来说,19金2银1铜的傲人成绩足以证明,每位残奥健儿身上展现的不屈精神。 他们的希望与梦想起源于同一个家——“希望之家”。
“希望之家”,是张辅世老人创办。1995年12月,在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家集学习、生活、康复、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希望之家”在邳州诞生了。张辅世给“希望之家”的孩子们规划了“三步走”目标,即站起来、学文化、走出去。
为了增强患儿体质,自2000年起,“希望之家”逐步开展轮椅乒乓球、轮椅篮球、轮椅击剑、轮椅举重等体育项目,并聘请专业教练衡新带孩子们训练。就是这个体质增强的康复项目,让这些孩子在体育运动中重拾自信,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8年北京残奥会结束后,江苏省残联发布,40名江苏运动员参加了13个大项目比赛,金牌数、奖牌数全国第一。其中邳州籍12名队员参加6个项目比赛,参赛人数、获金牌数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当年有报道称:江苏苏北地区一个小县城书写了残奥会历史上的神话,邳州真是“残奥会冠军之乡”。 截至目前,邳州籍运动员在残奥会历史上共获得金牌64枚。
近年来,邳州市财政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托养照护、康复服务、教育文体、权益保障等方面强力作为,注重实效,努力推动惠残政策供给不断完善,免费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免费为残疾人发放辅具,实施白内障手术,为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建设了残疾人之家,推进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体育事业方面,邳州市坚持体教融合,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促进了残疾人康复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输送质量逐步提高。
评论:自强不息 勇争一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金2银1铜!成绩背后,是无数令人动容的精彩瞬间、无数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训练场上的他们,信念如山,忍住泪水,挥洒汗水,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赛场上的他们,突破身体极限,挑战所有不可能……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用不完美的躯体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不仅是一份成绩或荣誉,更是“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争一流”精神的真实写照,闪耀着时代光芒,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这是“五种风气”的最好诠释。 他们在奋勇拼搏中摘金夺银的风采和壮举,是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的最好诠释,也为弘扬“五种风气”做出了表率,为邳州“全市当排头、全省争进位”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强作风、抓项目、提质效、惠民生”干事创业热潮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这种精神就是最强的作风。 邳州上下,正瞄准更高目标,攻坚克难、勇争一流。争一流首先要有一流的作风,只有像残奥健儿那样,有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事的毅力,有冲破身体极限,挑战所有不可能的决心,有敢向高处攀、和强者比的精气神,才有可能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向苏南看、和苏中比”的高点定位才能变为真实地位,“全市当排头、全省争进位”的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六个邳州”建设需要这种精神。 目前,邳州上下正聚焦“强作风、抓项目、提质效、惠民生”这一坚实举措,加快建设“六个邳州”步伐。没有精气神,再多的金牌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再美的蓝图也只是画饼充饥。只有充分发扬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争一流的精神,不怕难不畏难,敢于担当敢负责,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新的“赛场”上,邳州干群正在自强不息中顽强拼搏,在攻坚克难中超越自我,在勇争一流中奋力前行,努力在全省全国获得更多的“冠军”、摘得更多的“金牌”。 来源 | 徐州日报、徐视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