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影里的徐州地标:故黄河畔有两座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直播邳州 发表于 2022-7-27 12:5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直播邳州
2022-7-27 12:50:10 9640 0 看楼主
在徐州四千年的建城史里,地标,如沙画,在山河流转之间起落明灭。那是乡愁的一缕月光,映照在异乡的井台前;是家中最烈的那壶酒,浅斟低酌就自浓醉。今天,我们目之所及,是近百年以来徐州地标的背影,世事如棋,纵然他们的原身已不可见,但是那些故园荣光,始终如一。

黄楼与牌楼



当黄楼再度出现在徐州人的眼前,时间的巨轮已经驶到了公元1989年。在故黄河南岸大堤上,这座飞檐翘角,有着明黄屋顶和朱红排窗的两层楼阁,纪录了一条河、一座城、一个人,以及一段光彩夺目的过往。

公元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这时,虽然黄河距离夺泗入淮,继而改道流经徐州还有117年,但是这大河已显现出了万般威力,它于300公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大决口,洪水浩浩汤汤,波及徐州,城中连日暴雨,水位高涨,危在旦夕。



连日阴雨中,时任知州的苏东坡预感到大水将至,及早做好了应对准备,防坝筑堤,亲力亲为。



苏东坡他弟苏辙,不仅才高八斗,更是一个实至名归的“中国好兄弟”,他随着颇有能力的哥哥,走遍了神州万里。他哥在徐州抗洪抢险的事迹,他也算是亲历,在他日后所写的《黄楼赋》中,非常纪实地讲述了苏东坡和徐州老百姓的故事。

他说:

那年8月,洪水波及徐州,正值我哥在徐州当知州。诸位都知道,我哥是个怎样的人!那是庙堂之上顶呱呱,大宋文坛之领袖,云龙山上睡过觉……的人啊!所以,洪水之于别人,是猛兽,之于他,他还真不怕。水还没到的时候,他就让百姓做足了准备,工具、土石、稻草,充填水隙,填高城门,所以洪水来了,大家倒也不慌,只按着A计划有条不紊地防范就好了。到了9月,城下的水深有3层楼之高,堵住了东西北三面城门,这些水全是从城外的山上来的。大雨昼夜不停,我哥每天就睡在城楼上,连衣服都不敢脱,又跟部队求助,共同抢险。我哥他身先士卒,誓与徐州城共存亡,所以,即使是这么大的水,老百姓也没有太多的恐慌,并没有出去逃难的。只是这洪水肆虐,致使千里沃野,一片泽国。从上游漂来很多灾民,一些年老体弱的,只能在水里随波逐流,有些身强力壮的,也因缺衣少食,饿死在山坡林地之上。我哥找来水性好的精壮汉子,划船带着干粮顺水搜寻幸存者,很多人最终得救了。得救的外乡人都说,真是有情有义徐州人啊!

当水退去,朝廷忙于整饬澶渊,无暇顾及徐州。苏东坡觉得防御澶渊非常重要,因为那里是徐州水灾的源头,但是徐州这里,也不能放松警惕,于是请命带领全城吏民筑堤修坝,以防洪水再袭。这条首起戏马台,尾至城东南的堤坝,使徐州城得以保全。后世的徐州人将这条堤称为“苏堤”。

为了纪念1077年的这次治水事件,苏东坡在当时徐州城的东门,建起一座大楼,由于“土实胜水”,以土克水,有镇水之意,所以用黄土涂饰墙面,故名黄楼。



大水过去一年后,苏东坡站在“新成壁未干”的黄楼上,看到的是一幅徐州城的“航拍图”。只见,东边山水背弛;向南望见戏马台、云龙山、市井里屋宇纵横;西面田野广袤,麦荞将熟;朝北看去,则是茫茫泗水,来往徐州的商船舟舟相连。



1983年,徐州市区黄河故道段开始治理,后来的黄楼建址,此时还是几间平房。(图片来源:光线)

在这之后900年日月不辍的时空里,黄楼废了又修,修了又废,它的身形映照在清末的徐州八景中,是为:黄楼赏月。立于楼中,“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不负风雅。到上世纪30年代,黄楼已没有实体,而只剩下一个意象,悬浮在历史的笔端。



上世纪80年代,黄楼重建(图片来源:徐枫)



公元1194年,宋绍熙五年,黄河在阳武县决口,其南支经徐州夺泗入淮,黄河开始流经徐州,历经600年。



1940年,徐州故黄河边



上世纪40年代的徐州故黄河堤防

黄河给徐州带来了便利的水运,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黄患,成了徐州城头顶悬着的一把利剑,在经过数次大水漫城后,终于遭到了灭顶之灾。明天启四年(1624年)夏天,黄河由奎山堤决口,大水将徐州城淹没,历时3年才退,之后,徐州成了一座死城。清咸丰五年(1853年)春,黄河改道北徙,从此,徐州始免黄患。



上世纪40年代的徐州故黄河堤防



上世纪40年代的徐州故黄河堤防



上世纪40年代,徐州故黄河边



上世纪40年代,徐州故黄河,老人在冰封的河里洗衣服。



上世纪40年代,黄河上的木桥

黄河是徐州人无法回避的伤痛,亦是治水家扬名立万的舞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治水名臣、督黄河使者黎世序,运用“分-水”理论在徐州城西北十八里屯、苗家山、虎山等地依山建造3座大坝,改“束水攻沙”为“重门钳束”(用全河之水并力攻沙),用土填压秸、苇的护堤办法为碎石护坡。此举工期缩短,成效较大,节省白银二三十万两。工程完成后,黎世序倡建牌楼一座。牌楼立于徐州武宁门外,黄河堤坝南侧一丈多高的青石台上,面北有匾额,上面是黎世序所书“大河前横”四字。

清光绪九年(1883)徐州道尹赵椿平重修。赵椿平在面南匾额又书写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



上世纪40年代的牌楼



五省通衢图

“大河”是黄河,“五省”是苏、鲁、豫、皖、冀。道尽徐州重要的水运交通位置和黄河的气势。



光绪九年(1883),徐州道重建牌楼时“增广十六级台阶”,“非仰视无以见门楣上匾额”。上世纪50年代也曾两度修缮,楼盖改换为青灰筒瓦。1964年12月,出于安全考虑,牌楼被拆除,匾额存于徐州博物馆收藏。



1960年的牌楼,门上方还有“顾客您好”的字样。(图片来源:徐枫)



(图片来源:徐枫)

1988年4月24日,新建的“大河前横”“五省通衢”牌楼竣工,迁址建在庆云桥东侧不远的南河岸。迁建的牌楼更具特色,据说匾额仍为旧时的原物。新牌楼,式样如旧,仍为三开间牌坊式结构,但已由木质改为钢筋混凝土。下为花岗岩方石,上为四根朱红色圆木柱,斗拱楣梁为翠绿宝蓝色,饰有彩绘图案,上覆黄釉瓦,卷脊飞檐,悬系风铃,十分壮观。



牌楼旧址在牌楼市场

一年后,消失了很久的黄楼也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故黄河岸边。1989年5月1日,新建的黄楼对游人开放。它的近旁,是焕然一新的五省通衢牌楼。



1989年黄楼与牌楼(图片来源:徐枫)

代表徐州治水之功的黄楼和牌楼,会师了。



1995年,黄楼、牌楼与大河同框(图片来源:光线)



今天的故黄河,早已停止了咆哮,但随城而起的治水历史不可淹灭。黄楼瑰玮,牌楼巍峨,俱是徐州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象征。

《背影里的徐州地标》系列回顾:

    背影里的徐州地标:奎山上的江北第一塔!


    背影里的徐州地标:50年代消失的江北第一楼,江湖上仍有他的传说!

    背影里的徐州地标:电影院、九曲桥和动物园,城墙拐角有座快哉亭

欢迎跟随无线徐州系列微信《背影里的徐州地标》,追寻那些已经走远的徐州形象。

编辑/许波 责编/刘青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小花



行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直播邳州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964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