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国古代一直作为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而被众多的人所孜孜以求。到了今天,这句话似乎仍有其积极意义,只不外“读”和“行”的目的和涵义有所不同罢了。“读万卷书”的意义自不消说,“行万里路”的目的已更多地被赋予旅游揽胜的色彩,或者说是别的一种意义上的寄情山水,抒写胸臆,即对祖国秀美山川的热爱,对浩浩华夏文明的陶醉。
长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边陲,自然对南方山青水美的世界十分向往,读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想象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欣赏影视中那些恍若仙境的景色,更是不时激发着本身的心绪,吸引着本身去临高山,泛大海,去体验山川的俊美,去抚摸历史的履迹。值得庆幸的是,总算有机会出去揽过几处胜迹,踏过几次青山,泛过几重绿水,那份感觉,那种境界,才使人真正体味到古报答何将“行万里路”作为一种人生的抱负和境界而终身矢志不渝。
登上“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庐山,含鄱口的缥缈,锦绣谷的秀丽,龙首崖的雄险,五老峰的伟岸,不只是让人惊叹人间有如此美景,更让人觉得远离尘俗,飘飘欲仙。而穿越三峡缥缥渺渺的山水画卷,自然会把人带进一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诗情画意之中,看滚滚长江东逝水,听“啼不住”的两岸猿声,任凭思绪随风飘游,关帝庙、神女峰、屈原祠、白帝城、三峡大坝……,历史与现实不竭的融汇,又不竭的前进,此情此景,何止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凭海临风,放眼碧波浩荡,一望无际的大海,听滔天波浪,看欧鹭俯身掠影,体味“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壮怀,自会让人感到天地之大,人之渺小,心胸也会为之顿开。而纤巧玲珑的江南园林、枫桥夜泊的名刹古寺,让人感受到的是唐诗宋词的悠悠遗韵、才子佳人的浅唱低吟;灵秀空净的武夷山水,婀娜多姿的千岛湖风光,又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出神入化。而徜徉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宫殿小径上,跋涉在古城墙砖垛的台阶上,站立在敦煌壁画的飞天女神前,又仿佛在同历史进行对话,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行进在历史和岁月的长河中,一边倾听历史白叟的述说,一边感受千年文明的凝重气息,则是一种心灵的超越。而行走在井冈山的小路、驻足在延安的窑洞前,胸中涌动的,不是神圣的崇拜和彭湃的激情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南方的青山绿水、江河湖泊、小桥流水是回味悠长的香茗,是温柔可人的吴越软语,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那么“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广袤草原,连绵天际的青山,皑皑的白雪,粗犷奔放的沙漠戈壁,同样也蕴涵着动人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策马锡林郭勒,驱车河西走廊,乘坐“沙漠之舟”,泛海巴丹吉林,不也是豪情万丈吗?
拒绝浮尘的诱惑和浮躁,而将更多的心灵空间用来供奉圣哲贤达的宏篇巨著,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巴望有更多的机会走出狭小的天地,去“行万里路”,去洗炼本身的心灵,去丰富本身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