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的儿童教育,培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明工 发表于 2019-3-6 17:5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明工
2019-3-6 17:54:38 3096 0 看楼主
最好的爱是陪伴

在日本这个出生率较低的国家,生孩子可真是一件天大的事。自从娃在娘胎开始,妈妈们除了参加各项严谨细致的体检,也需要认真学习病院开设的各种新生婴儿护理以及妈妈产后调理常识的课程;国情原因,日本没有“请月嫂”的概念和市场,所以准妈妈需要提前做准备,以保证宝宝出生后可以亲力亲为照顾好本身和宝宝。



在日本,在职女性产后一般可以请一年的产假照顾宝宝(休假期间工资大概减半),大多数在职妈妈会选择休假一年在家照顾宝宝,或者干脆辞职在家带孩子,比及孩子幼儿园适龄再另寻工作。

比起孩子还是更喜欢工作的人,会选择不生孩子或者一直单身,毕竟在单身率高达40%的日本,单身或者结婚后丁克并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但生了孩子仍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好好照顾陪伴孩子的话,则会被社会遍及认为是“失职行为”。总之,决定怀孕生孩子,便要有“作为父母的觉悟和行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在中国是流行标语,在日本虽没听过,但却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日本的妈妈们用本身的点滴行动执行着中国的这句标语。

爸爸妈妈做主,成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当代日本,除了把中国儒教礼仪以及精神部分传承渗透到生活工作点滴外,很多价值不雅观更接近欧美。

很多人对日本家庭成员的理解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樱桃小丸子》年代,以为一大家子住一块儿。其实现代日本和美国在家庭成员不雅观念很接近,结婚后更为重视“小家庭”,和白叟家一起住的极为少数。并且,不管父母的工作多么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有照顾孙子/孙女的义务;自然而然,教育孩子的事情,爸爸妈妈本身做主,白叟家很少会插手干涉孙辈的教育。



奉行本身的事情本身做,更重视孩子的实践熬炼

日本妈妈十分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两三岁时,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意识,如本身过马路、本身整理房间、书包本身背。待6岁摆布,基本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需要父母操心。

在日本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个包,甚至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里而装上本身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从小就要学会本身的事本身做,不要依赖他人。

日本政府规定,小学生必需在学校里面吃午餐。而吃完午餐,不仅要把本身的托盘和碗筷洗干净、收拾整齐,还要全班同学一起清理教室的地板。这种行为教育,教会了日本的孩子,想要得到,就必需懂得付出。






并且,在日本的商场里面,其实很少看到孩子哭闹着向爸爸妈妈索要玩具的现象。这是因为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他,所有本身想要的东西,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通过本身的劳动和努力才可以换取。

孩子可以不吃饭,但专注不能被打搅

日本人认为,家要收拾得整齐干净,唯独书可以散乱。日本人的家里,孩子们的书通常就放在随手就能够到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就是散乱着,好像谁刚刚丢下书去洗手间了一样。孩子们碰到有兴趣的东西就会本身拿去看。

这个时候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间,父母绝对不会喊一嗓子“吃饭了”,把全神贯注的进入到书中世界的孩子们打断。因为如果经常这样被打断,孩子就无法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不成以给别人添麻烦

东京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越淑江女卜在题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文章里说,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竭地强化这思想。如早晨上学要不要带雨伞,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听气象预报,节假日外出旅游,每个人都将本身的东西装进本身的包里。

日本的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不成以给别人添麻烦”;这说的“别人”,不仅仅是家人,亲戚,伴侣或者邻里方面,也表现在对“陌生人”的公众方面。比如,在车厢商场病院甚至公厕等公众场合,孩子稍大声说话,父母就会避免孩子,告诉他们这样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同时向周围的人说“对不起”。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本身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本身做,尽量不要给别人(包罗父母)添麻烦。日本人不仅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并且也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

要有“感恩心” 和“羞耻心”

在日本,每个人平均每天得说几十次“谢谢”和“不好意思”。

进个电梯,里面的人帮你按个“开”,向对方说声“谢谢”;出电梯时,又要说“不好意思我先走了,谢谢”。日本人随口而出的谢谢和不好意思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其实是从小到大被教导的“感恩心”与“羞耻心”的自然表现。

日本学生很多在学校吃午餐,不管喜不喜欢,都必需把饭菜吃干净;浪费食物,是很“羞耻”,会被同学嘲笑的事情。



说起“感恩心”,一方面,对他人,即便对方是你的父母,如果帮了你,也是要表示感谢的。另一方面,则直接表现在繁文缛节上面。

比如,新年给你寄了拜年卡,需要寄回去“回礼”;请你吃了顿饭,吃完后要说谢谢,过几天联系的时候又要说“谢谢你那天请我吃饭”;生孩子收到亲友们的礼物或者红包,收到当天要打电话表示感谢,过一段时间后需要回礼送对方价值大概一半的礼物再次表示感谢(本身的父母除外)…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感恩心”与“羞耻心”的日本人,会被批评为家教不好的人,那样是很难在职场或者所在圈子里有所成就的。

给足孩子面子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很多错误并不是他们主不雅观上要去犯。日本家长从不会盲目地对孩子说教,而是懂得区分孩子的犯错情况。如果仅是因为孩子不清楚是非原则,他们会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倘若孩子明知故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家长们不会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那样有损孩子的尊严,让孩子充满羞辱感,还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他们会把教育和批评放在家里,甚至适当的惩罚。

培养孩子的社会属性,重视提高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在日本,有些教育方式我们可能觉得好奇葩,甚至不能理解。比如家长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在玩耍的过程中建立起团队意识。日本父母还会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以此熬炼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最常见的是大冬天坚持给孩子穿短裤、洗冷水澡。



其实想真正地培育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只需要适当罢休,把孩子看做独立人格的人,让孩子用于承担起责任。这是我们中国家长需要学习的。

重视教育孩子吃苦耐劳

日本人注重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日本幼儿园都有"远足“熬炼课,即保育员带孩子不坐车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园游玩.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举办“田园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的同时,经风雨见世面。



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做家务,整理房间,做饭,买东西.上学,家长从不接送.外出时也是本身背着包.念大学,学费家长出,生活费得本身打工赚取.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养成国家不雅观念

日本家长和教师经常教育孩子,本身的国家资源稀少,只有靠本身的力量努力奋斗,才能使国家得以富强,才能使本身得以保留.因此,每个人都要以国家为重,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样,日本孩子从小就在心中对国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引导孩子团结合作

日本人认为,团结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前提,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这种团结精神要从小事、 从生活琐事、 从娃娃抓起. 在幼儿园, 老师经常组织孩子们 玩的一种游戏叫“二人三脚”,就是把两个人的各一只脚绑在一起,形成“三只脚",然后分成几组,一起赛跑,配合稍有一点不默契,就会摔倒,或落后。



“3+2”原则

日本教育孩子时的“3+2”原则,就是指当孩子做对了五件事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只能表彰他三件事,别的两件事要提出批评。要让孩子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还有本身的缺陷,从而教育孩子不要翘尾巴和过于骄傲。



这种育儿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更加努力,还可以避免他将来称为一个自负的人。

日本幼儿园的教育思维

他们认为:孩子上幼儿园的价值在于,他们需要学会以独立姿态进入社会。在幼儿园里,他们会遇到所有社会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需要知道人与人各自不同,理解这种不同,彼此包容,共同存在一个社会。他们需要学习进入社会的规则,自律与考虑别人。他们需要学会照顾本身照顾别人。所有这些都不是一夜间完成,而是从生下来就在朝这个标的目的前进。

努力创造一个这样的场所,让他们学会这些,是幼儿园的价值;努力帮手孩子成长为能够顺利进入社会的人,是所有养育者的价值。






教育和学历非常重要

日本是个很重视教育的国家,大学教育非常遍及;如果不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想要有好的未来和生活,只有读书这一条出路。



据说在日本最受尊敬和欢迎的四大行业是:教授,医生,会计师,律师。这四个行业,除了收入比其他行业收入高,也有极高社会地位。比如家财万贯的大富翁企业家见到学者,会90度鞠躬致敬,可见在日本,是否受尊敬和钱没有什么关系。

日本人大多厌恶风险,爱好不变的生活,故而创业者很少,很多人毕业后进去一家公司,成为正式员工便是终身制(近十年虽然跳槽也比以前多了,但仍占少部分)。没在四大行业就职的,如果想要给本身和家人一个安稳的生活,便是进一流企业;想打开一流企业的大门,首先需要持有一流大学毕业证书的“门票”。



貌似在日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很多中国的家长认为,国外的教育总是很好,因为不是应试教育。其实并非如此。在日本小学中学里,学校确实没有给学生安插很多作业,但很多准备让孩子将来上一流大学的家长们,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上“私塾”(补习班),为应试做准备——日本有很多这种专门为了考试和成绩而准备的补习班。

现代日本没有养儿防老的思维,父母们如此重视孩子的学习,大多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但也有的家长,因为过度重视孩子成绩而忽视了其他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有点令人惋惜。

人生是一场修行,育儿也是一场修行——和孩子,结伴同行,共同成长。在这修行的旅途中不给本身和孩子设定边界,才能达到彼此想要的高度和境界。

文化无对错,存在也许便是合理的;愿你我能从大千世界的文明育儿理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孩子一起幸福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明工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09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