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春送贾府元宵节灯谜被过度解读,实是无心之谶语,唯表思亲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3-14 14:0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3-14 14:02:57 4196 0 看楼主


大不雅观园过元宵节,宫里的娘娘元妃猜谜取乐时,又派太监给荣国府送来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

元春为娘家送灯谜,表面上表现的是皇恩浩荡,骨子里却是骨肉情深,表达的是元春在那见不得亲人的地方所产生的难以言喻其深苦的思亲思乡思家之情,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也有为贾府增光添彩的光宗耀祖之意,特别是相对于宁府与贾赦一家,更让亲生父母贾政与王夫人一房人腰杆儿更硬,贾母与二儿子同住于上房更为名正言顺。

但元春的意思尚且未必尽然如此,而作者的寓意与读者的解读则更为远大深切,甚至不乏过度解读。

元春送的灯谜是这样的:“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此谜谜底是“爆竹”。

这个谜实在太易猜,易猜得令贾母倍感疑惑,甚至认为不吉利,这与老年人的过度迷信与历经桑沧有关,也与她的衰老易于作负面联想有关,当然,也与她对贾府前程的隐忧有关。她的忧虑在当时看是过虑,但从长远看,却又忧得不无道理。而贾政当时也是心内沉思“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似与贾母忧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出于一家之长的远虑之思,并非真的认为是元春送炮竹之本意。脂砚斋则在此处点评元春“奈寿不长”,显然也不是好兆头。于是贾母之疑、贾政之感与脂砚“奈寿不长”诸般零距离感受则成了后来解读者的不贰密钥,谶语论占了上风,细说起来,又不外乎这样几种:



一是贾家命运如爆竹。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四大家族合为一体,加之元春当娘娘,贾家成“皇亲国戚”,此时谁不惧怕其“气如雷”?而元妃省亲就是“一声震得人方恐”,让那些与贾家有隙者无不“胆尽摧”。然而“一声震”之后,瞬间就是“回首相看已化灰”,意在暗示贾府好运难久,好命不长,而后来贾府的命运也确实是历经劫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于是谜语成了家族命运的谶语。

二是这个灯谜也是元春荣幸入宫侥幸得宠与好景不长短寿而夭折的形象写照。故脂砚斋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三是送灯谜又像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意在警示贾府切莫依仗皇亲权势肆意妄为,不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衰如爆竹燃放,都是一瞬间的事。

……

谶语论不雅观点种种不尽而述,广为人们所接受,并且贾府的最终命运简直就是这个谜语的形象放大版:贾府的命运就像一枚燃放的爆竹!



但是,这一切只是研读者的解读,而曹雪芹纵有此意,而以如此谶语命意于元宵灯谜,似乎也太过于直露浅显,哪里像他惯用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来之笔?那么,元妃送灯谜是否又会真有此意呢?

元宵节团圆节,又是为贾母与父母制灯谜,元春再想警示,也不会在这样的节日里来一个预言不祥的谶语谜语杀风景、寒人心吧?何况此时贾府烈油烹火般兴盛,元春如日中天般得宠,谁又会在这样的喜庆时刻预言好日子不长久,大家都会灰飞烟灭、下场悲摧呢?反而过说,若真能意识到并有所警醒,元春与贾府的结局也就不会是悲剧了!何况,真到了危难关头,还打什么哑谜让你乱猜啊!

所以,元妃元宵节送灯谜给娘家人猜,只能是缘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骨肉情,也想以此为贾府增添节日喜庆的皇家气派。

【本文作者:徐景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19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