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门了,依然是精神家园——一位北漂老人的三联韬奋书店三年情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11-2 12:0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11-2 12:01:29 3925 1 看楼主


本文作者:徐景洲

关门了,依然是精神家园

——一位北漂老人的海淀三联韬奋书店三年情缘



三年前,从江苏邳州来到北京带外孙女,加入老北漂一族。闲暇时感受北京厚重悠久的历史与高端新潮的文化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而逛书店,则是这享受的一道精美而保留大餐。居所不远处有一家海淀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去蹭书。半年前,书店关门了,惋惜而感念,整理“蹭书”竟达13000余字,还有大量的相关图片。集束而发布,以表达对海淀三联韬奋书店的感谢与怀念。

——题记



海淀三联韬奋书店的最后一天


1、代序:再见书店(2019年6月2日)

从网上看到海淀三联韬奋书店6月3日闭店的消息,很是一惊,也很怅然。好好的一家书店怎么说关就关了呢?

三年前世界读书日那天第一次进这家店看书,因为离家不远,后来经常散步去蹭书,写了很多蹭书微博,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明天却要关门了!她可是曾因全国首家24小时书店而成为网红过。关门的原因是租约到期,令人惋惜。

下午带外孙女专去书店,特地买了一本书作告别纪念:肖复兴《我们的老院》。希望将来某一天还会看到她再开张:北京书店可能全国最多,但还显得太少。

1987年第一次来北京旅游,就特地去王府井大街书店买了两本书。六年前女儿刚来北京住苏州街,来看望她,经常逛的是附近的中关村图书城,中国书店,海淀图书城。四年前女儿住清华园,来看望她,常逛的是附近的万圣书园与豆瓣书店。两年前来带外孙女住到六道口,常逛的就是三联韬奋书店了。如今再想逛书店,坐一站地铁到北沙滩还有一个大书城。生活不能没有书店,书店能让你看到最新出版物,能与时代文化保持最前沿的亲密接触。

找出与这家三联书店有关的图文附上,向这家书店表达一个读书人的敬意与惜别之惜。



2、早闻其名(2016年4月20日)

早听说三联在北京首开24小时书店了,五道口有一家,很温馨,似有书香四溢。读书的灯光彻夜长明,更像城市文明文化的灯塔,是读书人的温柔乡。好书真多,与做编辑的女儿都感慨:书做得越来越好看了。



3、错过讲座(2017年7月8日)

昨晚散步,听女儿说三联二十四小时书店就在我们新居不远,想在今晚一游。刚才女儿又发来三张图片,说这书店下午三时有钱理群先生讲鲁迅,而现在已近四时,直懊悔上午没去书店,错过了一场文学盛宴。当下人们很少谈鲁迅了,但谁没读过鲁迅呢?少谈的鲁迅依然存在,他是以民族的魂魄存在于中国人的脊梁中。鲁迅是铸魂的文字,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







4、拙著售罄(2017年7月10日)

从住处步行十五分钟,就可到达24小时三联书店海淀分店。老远就可见到巨大的灯箱店招,是名副其实的城市文明之光与文化薪火。冬暖夏凉,爱书者的温柔乡。不久前有网友在书架上看到我的《读破金瓶梅》,特意电脑查书在314架,寻迹而搜无果,再电脑检索已无记录,问店员,说已售出。希望拙著售罄,也希望永在书架上待售。书海漫游,觉得自己渺小又伟大。渺小于知识海洋显自己所知太有限,伟大于能任意与每一位文化巨人交流攀谈求教,相当于站在了知识的巅峰。于是慨然而叹:天涯闻书香,他乡是故乡。





5、许知远《十三邀》(2017年9月3日)

许知远《十三邀》成了网红,逛三联书店,不起眼的单向街文化产品吸引了我这个属于95%大众者的眼球。一是2018单向台历,二是单向日记本,三是几年前出版的几集单读。都翻了翻。台历很小众,日记本很中众,单读书却很大众:对文化人的采访,不像天书。由此想,网络突然爆红对马东等的采访,也难脱炒作各自文化产业之嫌,因为他们的对谈,既没问出什么,也没回答什么,而且也代表不了什么,所以才引爆网络,众声喧嚣。本质上,都是小众的圈子文化,与时代大潮脱节几条街,要说大众文化代表,倒是战狼二更像。





6、文化差别(2017年9月3日)

从苏北小城老家来京城新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精神的归宿感是不断长高的床沿书墙,而逛书店则有回归精神家园感。今天在三联书店门口拍了幅火样红艳的花树图片,于我有三种意象:一是桃花源,二是与店内坐于台阶上的读书者相像,书店也是美丽花树,三是有如心中暖意。老家小城与京城生活的最大差别正在文化上。仅以书店为例,邳州城三五十万人口却只有一家正规书店!城市数倍扩大,书店还是六十年前的那一个,别无分店,而书品种之少数量之少更不能相比,小城文化正沙漠化,低俗化。小城不小,能真畅谈书者区区无几!



7、狷介不苟且(2017年11月11日)

新购这本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一看就喜欢。薄薄一册小32开盈手可握,硬皮布封浅灰色,三联的再版书,这才叫民国文化范儿。弟子写胡适的书由胡适序,难写却写得极好,温文尔雅的文字,有长者风,儒者气,读来舒服熨帖极了。这样平易亲切的文字,小学生都读得懂。序不说其学术成就而论人,赞赏的是罗尔纲狷介不苟且的人格:一介不苟取,一介不苟与,做事做人不苟且。历来做学问讲究人格第一,立人方能立言。文化大师都有独立不迁高贵人格。想到当下文化大师如过江之鲫,但越走红大师人格却多受诟病,这就是与传统文化大师本质上的真大差距。且看罗先生如何做这一幅师友切磋图。



8、书香家园(2017年12月9日)

女儿提议周日出游逛书店,作为出版社编辑,那是工作。书迷如我者,那是另一种回家探亲:小时爱读书常逛书店,书如亲人书店如家。对于13个月大的外孙女来说,熏陶书香,则是超前早教。顺手拍一幅三联韬奋书店的外景与内景。外景空寂内景温馨,年轻读者席地而坐于阶梯若智慧树上摘桃的玩童。喜欢《读书的力量》,回家即以低十元的价格网购一本。吸引眼球的还是《朱安传》,推荐语说这书一定要火,也未必,因为鲁迅如今不火也不冷,处于经典的恒温状态。鲁迅对朱安,也是仁至情尽,不幸也幸,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无关乎对错,都有人性的伟大光辉闪耀。几本书话都很美妙,好书太多,这也应该纳入国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指数。



9、流连忘返(2018年2月24日)

午睡醒来逛海淀韬奋书城,精神家园总是暖意融融,远离尘嚣,仿佛太虚仙境。每本书都是一处未知奇异风景,随手打开,就可作一番探奇历险,这就是读书人少孤独少寂寞多快乐易满足的原因。细翻冯其庸先生脂砚斋石头记批注本,黑红之外作蓝字批,斯人已逝,文字长存。就像人的面目各不同,每本书也都长相各异,无奇不有,只是比人之面目更为可爱可亲可敬,更不会如人有小人恶人之族,可以放之交其为益友。一路翻阅过去,仿佛游过千山万水,仿佛经历千百春秋,感叹文化生命的创造力与风采瑰丽,感叹书真是太多了,几辈子都读不完:书店就当是我家大书房,图书馆就当是我家藏书楼。有一男子指《冷暴力》一书对一美女说:你该看这书!



9、跪坐站书(2018年3月12日)

【跪坐站书】晚上散步,出小区西门,过北京林大,直奔三联韬奋书店,一个来回一小时,文体活动两相宜。书架如林如山起伏宛延,览书者多或坐或立,独有一小儿跪着看书是异峰突起之奇美。 ????





10、书店如海(2018年4月1日)

周末晚饭后去三联韬奋书店,像如鱼得水,更像两千年前庄子笔下望洋兴叹的河神。书真是太多了,现在真是几千年来读书人最好过的日子:读不尽的书。过去没多少书读甚至好书不敢读的时代实在漫长。一个半小时徜徉书海,惊叹无数的书却没有一本重名,文化就是如此丰富而个性。一排怀念童年的书激起我续写小城旧事的冲动。有两本书的书名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外婆的道歉信与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北京的书店一定是全国最多的,而且拥有写书的人也是最多的。在北京做个读书人很幸福。回来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中穿过,还小跑了几步,重温大学生活四十年前旧梦。回到家看微信运动记录,竟然走了近一万步!今晚的我可是行了万步路,看了万卷书:站在书店尽头一眼望过去,十几万册书尽收眼底啊!







11、饥速饱缓(2018年4月1日)

今晚再去三联韬奋书店看书。去时骑小黄车急行,像大学时下课奔食堂。回来时步行,类酒足饭包的席宴之后。细翻了一二十本书话怀旧散文写作理论回忆录诸类书。有所发现的是《潘金莲的饺子》,红学书多金学书少,因为后者不普及,但若写出有份量又为大众喜欢的书殊不易,而走红的红学金学书,又多是借题发挥的多,真读进去有干货的少:浮学。有一套龙应台的书,她因为冷嘲我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大陆读者的市场,专门看版权页,是前年出的书。从书店外向里拍照,窗前坐一排看书的人,像大学图书馆。又拍一个街景。北京与别的城市不同,异乡异客很容易有归属感,因为她是我的首都,而别的城市你却不能说成是我的。



12、寂寞书店(2018年4月21日)

昨晚林大因开运动会大操场禁入,走三圈跑一圈计划泡汤,就一路走向三联韬奋书店。这家书店开在清华北大附近,曾因二十四小时营业而成网红。如今改为晚九点关门,也是可理解的不得已而为之:市场当家。这家书书店目前还是传统模式,主营文史哲书,据说要改造升级,与时俱进。所以即使周末,顾客也不多。前一阵逛了几家新潮书店,更加生活化与品味化,据说这样的新潮实体书店发展势头很好。城市不能没有书店,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阅览室,是爱书人的精神乐园与故乡。翻看了几本家教网红书与少年文学,曹文轩写农家孩子常隔窗仰望夜空:有时是一轮月亮,有时是一弯月亮,有时没有月亮。数量词用得很精准,但却不像是少年眼中心中的月亮,想来他们会看成圆的半圆的之类更形象具体可感的吧?用一轮与一弯相区别,很有知识精准性,少的是真实感与形象性。



13、晚行夜读(2018年6月7日)

白天酷热,夜晚凉爽,行五千步,读几本书,是静美怡然的三联韬奋书店初夏之夜。翻阅多本童年回忆书,勾起自己的遥远记忆,而已写成的100多篇小城旧事也还只是极少的片断,忽有一新题诱人闪现:人生最忆是少年。因为少年时代就爱读书,逛书店便有了回家的亲切舒适感,或拾阶而坐,或席地而坐,或行或立,手中拿着一本书,任我逍遥自在,特意一一留影,让我的被夏夜书香氤氲沁脾。
14、散步书(2018年11月20)

晚饭后的运动是逛书店。共享单车十分钟即到达三联韬奋书店。门上去年贴的停办24小时营业的启事还在。门两侧是几天后新书发布会广告。顾客不多书很多,纳罕书虽多却没有重名的。奇趣之书是一本漫画,更奇趣者是一部拆解旧物大画册,里面全是物品分解开来的图片。余秋雨几年前说封笔,但书依然出的多,翻看他的台湾讲学录,确是文化大风景,似乎在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写作。翻看了一二十本书,是精神的旅游。书店是文化风景,又像一棵文化树,因为新书的不断涌现而常青,故永葆其活力与魅力:风景永远是新的。看了一小时书,步行十五分钟回到家。
15、读书美图(2018年11月20日)

以前晚上散步是去北京林大运动场,昨晚灵感来袭,同样的距离,何不稍远点去海淀三联韬奋书店看书,来回步行半个多小时,读书一小时,是身心兼顾且俱佳的养生方式啊!姥爷出马,夫唱妇随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这几幅读书美图。



16、书店运动(2018年11月20日)

从今晚开始,饭后的运动是逛书店。

共享单车十分钟即到达海淀三联韬奋书店。门上去年贴的停办24小时营业的启事还在。媒体曾作为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因为诸多原因暂时停止此项经营,但三里屯又开了一家,很大很时尚很温馨很有读者。门两侧是几天后新书发布会广告。顾客不多书很多,纳罕书虽多却没有重名的。

奇趣之书是一本漫画,更奇趣者是一部拆解旧物大画册,里面全是物品分解开来的图片。有所悟:万事万物皆可入书成书。

余秋雨几年前说封笔,但书依然出的多,翻看他的台湾讲学录,确是文化大风景,似乎在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写作,在文化领域,走的很远很远。余先生毁誉参半,依然拥泵甚多,名霸一方。

翻看了一二十本书,是精神的旅游。书店是文化风景,又像一棵文化树,因为新书的不断涌现而常青,故永葆其活力与魅力:风景永远是新的。

看了一小时书,步行十五分钟回到家。

17、插图名著(2019年11月21日)

进韬奋书店拿起的第一本书,就一见钟情了:《爱看书的插图》。亲近处有两点,一是所选外国名著都是我所非常熟悉的,二是作者初次接触这些名著的年代与我大致相同,都是1980年前后。

喜欢看这类有着寻书曲折经历,又有着阅读曲折历程,其间能夹杂名人典故,而本书的特点,一是谈书的角度新奇,二是文笔温婉生动流畅。从插图角度切入名著的介绍,真令人大开眼界。

这些曾经翻阅过的插图也曾深深震撼过我,只是不知它们的来龙去脉之传奇与艺术性之高。一气读了大半个小时,想到自己大学时代的热读痴迷外国文学,又想,待外孙女能读书时,要把这些外国名著一一请进北京的家,与外孙女一道开始外国文学之旅。想想就令人兴奋,有好书相伴的夜晚,也是诗与远方的意境。

这本今年新出的书,竟然被翻阅得开了线,可见翻读人之多。

以前晚上散步是去北京林大运动场,昨晚灵感来袭,同样的距离,何不稍远点去海淀三联韬奋书店看书,来回步行半个多小时,读书一小时,是身心兼顾且俱佳的养生方式啊!夫唱妇随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这几幅读书美图。



18、好书两本半(2018年11月21日)

第三晚去海淀三联书店蹭书一小时,细翻两本书,认真选读章节,反比买到家的书读得投入。来回半小时,加之上午带外孙女林大散步,总计8000步,真是八千步路人与书。

先翻的是老树的《作品的背后》,讲他画画题诗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思想。是当代丰子恺,小人物心灵抚慰剂。但简笔的画,顺口的诗,却有大智慧与高艺术,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翻的第二本书是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倒真没感到他是上课,而是锵锵三人行中的信口神侃,因为有学术的功底,加之名人轶事与警句的点缀,很好看,但很小的篇幅论一大作家,也就是学术随笔的范式,不可作系统课学习现代文学史。

信手翻过几本世界名画后,又翻昨晚细阅的《爱看书里的画》一书中关于屠格涅夫的章节,让我心有戚戚焉的是,作者谈他少年时接触到屠格涅夫,是在一本写小画家成长的《初升的太阳》苏联小说中,主人公读着《猎人笔记》看日出,文字的日出比画还美!天!我少年时代也读过这书,也迷恋过这一段传神美妙的歌颂自然的诗意文字!暖心啊!感谢作者的记述,勾起我少年的美好回忆!屠格涅夫也是我最喜欢的俄罗斯作家,喜欢他笔下自然的优美与人性的温暖。

希望能把三联蹭书坚持下去:向文化致敬!



19、今日简史与最后的闺秀(2018年11月22日)

读书人的故乡有两个,一是老家,一是书房与书店。

晚七点十五分出门去三联韬奋书店,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正巧与老家从家到新华书店的距离一样远。是第四天蹭书,闲庭信步,淡定从容,仿佛走在老家的街头。在几千万人口的京城中生活,几乎无人交集,却能有归属感,是书店的精神家园属性使然。少年爱书,向往大作家生活写作和大书店大出版社云集的圣地,如今置身其中,满满的尽是温暖的故乡的味道。

据说以色列人写的《今日简史》是对当今世界性顶级难题的开创性探索,特级畅销之书。翻阅半小时,印象深刻的观点:现代世界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三个主流思想控制的时代后的今天,也就是今年,什么主流思想也不为世人所待见,领导世界的国家的主宰者特朗普之流,可能是现代文明的毁灭者。而当代的危机可能爆发于三点:人工智能、环境恶化与战争。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的威力还真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比如看今日头条,就时不时出现我曾有购物网站上关注过的商品广告。人的自由度因算法而正在极大缩小。

又用半小时读张允和先生的《最后的闺秀》,大家闺秀民国范,其实是最后的古典佳人淑女的回光反照。文字是那样的雅致而流丽,令人惊叹的是这珠圆玉润的文字是作者86岁学电脑一字字打出,又于88岁出版的处女作:序者戏称二八佳人。而她的电脑与写作,却是百岁老人的老公周有光先生所辅助而成!!真是绝世罕有文化奇葩伉俪!令人肃然起敬!

好书醉人迷人!正浸润书香温柔乡,灯光忽暗,营业员走过来说:下班了!看下时间:八点五十分。

20:文青与鲁迅(2018年11月23日)

蹭书如登山寻宝,而且还要在一小时内找到开卷有趣又有益的书,靠的是眼光与运气。书与人聚,投缘也是因缘。

首选张伟的现象级新世相第一本《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微博体,开篇从北京五道口咖啡厅的朋克青年说起,而这书店就在五道口,我也曾在附近咖啡厅喝过咖啡,立时便有现场亲切感。文笔幽默犀利有思想,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思辩与批判很有深度与力量,如为污名的文青一词正名:文青污名化是文化堕落的一个标志,这个时代的文化悲哀是文青太少了!

想到昨晚看的张允和《最后的闺秀》,张家姊妹是标准典型民国文青,二三十年代,就办起了名为《水》的家庭文学小报。惊艳的是,五十年后的八旬老人又继续恢复办这家庭小报,这位88岁老人,堪称当代最资深女文青。

无独有偶,小报报名的‘’水‘’字也在张伟书名的潮水中!

文青是超越时代的,文青的心是相通的,人因文学会永远年青的。

第二本书选的是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封面只有书名,没有作者与出版社,而且就是单色的暗红!作为美术大家的陈丹青,以不设计甚至像半成品的书面,彰显着他的桀骜不驯、卓而不群的艺术个性。重点读他关于鲁迅的演讲,说鲁迅相片好玩,而且比较中外名家,很少有鲁迅的相片最好看的。其实是说鲁迅相貌所体现的文化大师风姿,就是一个顶级艺术品,比较现当代作家照片,真无人可匹。又说鲁迅文字好玩,随便的文字却集纳融汇了汉语传统的文言白话的最高精华。又讲鲁迅与死亡的关系,都别开生面,见解不凡。而演讲题目之一就是大先生鲁迅,想到前天看的鲁迅呐喊配图版封腰上的宣传文字,竟不称鲁迅先生而只称配图者为先生的荒谬。还看了他谈恩师木心先生的文字,是知人论世的诗性挚情:木心的文字,似乎是民国文人风致的当代绝响。

陈丹青的文字兼有鲁风与木心范,但两位文学大师的文字高度却是不可企及的。

最近也要读鲁迅与木心!

两书妙论颇多,拍几张书影附上,书友可一窥其豹。



21、鲁迅不是先生(2018年11月23日)

看过浙江人民美术版的鲁迅《呐喊》配图版的书评,以大量绘画作为看懂鲁迅的钥匙确是一个重读经典名著的有益与创意尝试。得见此书真容,别有一种厚重感。几十年前买到的人文版的白封面的《呐喊》,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而眼前红布封的配图版,已是厚厚一部了。

随手翻阅,配图的确独辟蹊径,还原小说人物与环境,有现场感,与文字相得益彰。但封面腰封的推荐词,却有些大跌眼镜:称配图者为‘‘知名画家吴永良先生’’,而称《呐喊》的作者却是直呼其名‘‘鲁迅’’!鲁迅前无知名,后无先生,如果书的作者不是鲁迅,读者就会认为绘画插图的人比书作者更有名气。过于突出配图者,不仅是典型的喧宾夺主,而且对鲁迅先生也不够尊重。

当然,封面设计者可能以为鲁迅这个名字已够伟大,无须再称先生,而要着重推重画家才是这本书的卖点,所以其名便前有知名,后有先生。但在正式场合,人们还是都敬称鲁迅先生,何况是与其他称先生的人物并列时,更应称先生。一般来说,几个人物并列,要有敬称,就应都有,不可以厚此薄彼,这是常识。

在这里,是否真的看懂了鲁迅呢?

21:图说大运河无运河(2018年11月24日)

《图说大运河》一书让我眼睛一亮,因为老家邳州境内的运河有一百里路长,号称运河古城,县城就叫运河镇,曾规划建几十里运河文化风光带与大运河历史博物馆,还有专门的研究运河文化的学术团体,当年大运河申遗考察,有专题报道:大运河的生命力从邳州看起。而且,与古运河有关的传说典故以及古渡口遗迹很多。总之,作为从小就以运河人自居自傲的邳州人,很希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家乡运河的风貌。

失望的是,在徐州部分的介绍中,没有邳州段,甚至连有运河小上海之称的古镇窑湾都只字未提,提到的却是与运河无关的沛县刘邦大风碑与云龙山!

想来作者画这样的大运河通图,本应该乘船或沿岸行上一遍,方有历史感与现场感,但依这一段图绘徐州运河来说,很可能是根据徐州的旅游资料所绘。

邳州运河段不图说尤可,新沂的古镇窑湾不图说却说不过去,因为她是大运河申遗时徐州唯一报选的运河古代遗址。

22、余味秋雨(2018年11月24日)

因为买过韦力的《寻诗记》,读来如沐春风,就先翻了翻韦力新著寻访古旧书店三系列,于此不好不懂,只看看那些古旧书店图片,也是一种嗜书欲的满足。

巡览一通新上市的书话类新著,音余秋雨的《台湾论学》来蹭。这是余氏讲演三系列,另两本是《北大授课》与《境外演讲》。余先生说过已封笔,却又新著迭出,想来这些讲课实录都是动舌而未动笔,不算食言。

因为是演讲实录,很好读,主要谈读书、写作与人生。这些年,走红大陆的台湾文化学者很多,但走红台湾的大陆学者,可能也就余秋雨了。何以然?据说台湾文化人读余氏文化大散文很有认同感,可知台湾文化人是很认同中华大文化,而余氏说他关注大文化,落笔总是从整座文化大山写起,不拘泥于小草杂树山丘。

余秋雨博学而富才情,适合做青年导师。成名于《文化苦旅》,此后诸作,似乎都没达到这书的高度,似乎在重复与稀释自己的博学与才情。又被文化界诟病甚多,因此他在演讲中恨恨地说:百分之九十的攻击人的谣言都是知识分子造的。这话说得像一棍打倒一船人,文革时还说百分之九十的知识分子是好的呢!余氏另一不待见处是掩饰不住的自炫。

谈读书治学,确是青年问学好导师,他谈读书的心得,都是切骨的经验之论,心有戚戚焉,很受启发。

是书亮点很多,如论小人:文革时整人不一定是坏人,文革时参与整人,而时至今日还利用手中权势乐于整人的人,是顶级坏人。这样的人,似乎生活中也见过。

拍了几页书影,都是妙论。平心而论,如此博学而有才情的文化学者并不多见,但受制于某些历史与时代因素,就像莫言一样,是这时代的文化文学高点,但离真正文化文学大师级高点还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已经被媒体定性为大师了。



23、余味难尽(2018年11月25日)

蹭书五天,粗翻几十本,细读近十本,深刻印象者有退思集、最后的闺秀、爱看书的插图、今日简史、改变潮水方向、老树画的背后等等,这些书的阅读特点,就是你对书的内容愉快的接受,就像打仗,一开战就作了俘获而投降或起义,老老实实被收编,接受思想改造。也就是说,像老师给你上课,阅读就是吸纳新知,而无意思辩争议。课结束,你便去听新课,不会学而时习之,流连忘返。

对比之下,余秋雨的书就很特殊了:余味十足。蹭书第一天就翻看了他的《台湾论学》,昨天又是细读,可能还会去翻第三次。这与其说是流连忘返,不如说是和他打起了拉锯战:接受与拒绝,思考与争议。从这一点来说,他真无愧当代最有争议作家称号,也可能正是余氏魅力所在,他的书,余味多,虽然味道是五味杂陈,但能引人争议,诱人思辩,也便是难得的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余秋雨一直在文化苦旅。

余味的特殊处很多,如他经常会自创一些文化概念与新术语,形成陌生化阅读的新鲜感。但你读来读去,却发现不过是老的观点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因而他的自创文化概念很难流传并被学界认可。又如他因博学多才而恃才傲物所流露出来的小得意,多少有些小市民的低俗而令人不屑。他在为张忠谋写序时有段话即如此味道:

他终于写成了一部自传,很多人都想先睹为快,但他手按着书稿又沉思了。沉思的结果是,决定邀请我为他的自传作序。

事实可能即是如此,为何读来感觉别扭呢?因为言外之意,想先看到这自传的都应是这位享誉世界的成功企业家的至爱亲朋,能为这部书作序的都是文化大家,然而,在作者心里,余秋雨先生却是第一,也就是说,他力挫群雄而胜出,胜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言自明:超过所有人的信任与才识。其实,作为文化大家为企业家的书作序,难免文化向资本金钱屈膝之嫌,如此得意而张扬,真有些自降其格的廉价的矫情。

.......

很多年前,我曾在《阅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商榷余秋雨《霜冷长河》的评论:第一人称写法却以全能上帝视角叙事,便也属这类恃才傲物的矫情。

24、美哉名画(2018年11月27日)

这两天把才买到的世界名画全鉴翻了一遍,精神洗了个通透的美澡,是升华的愉悦,灵魂超凡脱俗遨游于至美奇境,有一览众山小的审美酣畅淋漓。

欲罢不能,晚上又去书店翻美术名作。凡高全集,印象派画集,艺术家的眼光真是神的视角,而顶级艺术大师又是天使的神的眼光,这眼光穿透自然与灵魂,发现不一样的色彩与线条组成的神奇世界:原来可以这样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美。

细读的是《名画的诞生》中写作者在莫斯科博物馆观看蒙娜丽莎展览过程,不仅生动讲述了名画的诞,更以传神之笔描写出了名画在观者心中的诞生。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是从未体验过的名画欣赏的令人兴奋激动的美的文字,而且如此介绍了二十位顶级世界美术大师,插图精美,发行量达600万册,值得收藏!定价98元,淘宝38元搞定。



25、碎片散文(2018年11月28日)

杨葵怀旧散文集《过得去》是理想国再版书,可见其份量。一望就吸引眼球的是封面由老树设计,老树诗画的影响力为书增色不少。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开篇关于作者老家涟水县城与淮阴市的苏北回忆,运河,防震棚,儿伴游戏....似曾相识,我也写过150多篇苏北运河边邳州县城的怀旧文字,太亲切。特别是关于淮阴中学与西门桥的叙述,更是很7温暖的亲切,因为我曾在淮阴中学工作过四年。行文很有特色,写作上很受启发,相比较,我的文笔虽力求生动却还是太过拘谨,形上还不够散,放不开,有大修大改旧作的想法。

李娟是新派散文家,这第三部系列散文《遥远的向日葵地》冠以长篇非虚构散文的名号,其实叙事散文本来多是非虚构的啊!形式上的特色是段落短,几乎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一段。诗一样的跳跃性,不断闪现的议论抒情,反让叙事写人成了点缀,出彩的倒是观察表现事物的观点态度,深刻的是对老旧人与事的反思与新视角的呈现,很精彩。这样的文体风格更具碎片化的文化时尚。

这两本书的旁边,是以写知青文学著称的梁晓生的百万字未删节长篇小说三部曲《知青》。只是捧起来掂了掂,真重,没勇气翻阅,只为表达作为知识一员的敬意。



29、双胞书话(2018年11月30日)

韦力是藏书大家也是藏书作家,最近出了很多本藏书访书谈书的书,得益于一生的爱书与珍藏,著述源源不断,也是唯有源头活水来。

由广西师大新近出版的这两本小开精装的《得书记 失书记》,不细看,还真以为是一本,但封面书名字色有别,配图各异,原来两书固然同名而不同内容,区别更在于得书记与失书记字的颜色不同!扉页则只有单名了,或失书记,或得书记。构思之精巧,想象天外,真让人拍案惊奇,啧啧而赞,作为图书设计,那是绝好艺术文创,也是另类书种。

两书翻看赏心阅目,因为插图精美罕见而多,爱藏书者当收入囊中。

书话之类的书益多,以书谈书,本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细看的书话是以笔名吾三省专栏闻名的《中华传统文化10000词》,随笔杂说汉字文化隐秘,是绝对涨知识的干货王!涉及很广文化知识的词汇,融会贯通,广识博记,娓娓道来,值得全民阅读。此书适合枕边厕旁车上,开卷即得益,怡情养精神。



30、摄影迷思(2018年12月4日)

这是日本摄影丛书的第一本:写真物语。看作品似乎真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还是黑白的,号称写实主义。但细细观赏,却从寻常景物中感受到了艺术的冲击力。想:我也能,我也见到过这样的图景。但是,你还真难能,这是有高度的摄影!本书特色,既在写实摄影,又在摄影艺术家的物语:这是有思想温度与深度的艺术品。

摄影的本质就是写实啊!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也只有摄影最接近真实世界,直接反映真实映像,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完成的。美术与文学,怎么做,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写实,若真的就是现实影响与生活的翻版,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写实,是摄影的生命。

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摄影流派,如今摄影通过科技进步与后期处理技术的神奇,已让摄影远离了它的本性本质:一条秋天小林荫道图片,拉宽后,树粗道宽,加色后,叶更密更金黄,阳光也可制造迷幻七彩,地上的落叶也可以额外加上。这就是我们常常感觉真景远不如图片美的原因。

这是可以反复品味的摄影作品,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镜头语言却是多彩的。

31、逛书店是必须的(2018年12月5日)

从十来岁起养成的逛书店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已经成为生活的方式,即使家有藏书几千册,即使经常逛网上书城买书,还有了海量电子书储存与电子书阅读器,也还是要逛书店,这是因为逛书店对于爱读书的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作用在余秋雨先生《台湾论学》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演讲中,阐发得非常透彻,大意是逛书店可以与最新最前沿的文化成果保持最及时的联系,也就是可以拥有最具活力的文化生命。当然他原话说的深沉又深刻。

逛书店的好处实在太多太多。家里书再多也难有书店多,可以视作书房的外室或外延。

可以及时看到最新书,拥有最新文化成果与信息。

较之网店,可以更好地实体翻阅,鉴别优劣,以决定银子是否可以出手。网店书很便宜,但介绍往往只是局部精彩篇章,而名家推荐又总有书托之嫌,广告也难免夸大其辞,因而到手的书,总有一半差强人意。逛书店可以开箱验货,看个体无完肤,买到手的大都满意。

书店的优雅读书环境也是精神的薰陶,有利培养人的文化修养与气质。

对家庭少儿教育,逛书店更重要,有利培养孩子爱书读书藏书的优良文化习惯,是培养读书虫子的沃土。

.......

我现在几乎每晚都去三联韬奋书店逛一逛,既散步又读书,实在太美太享受了!



32、冬去春来(2019年3月24日)

冬去春来,散步蹭书。厚厚这本大画册的珍惜之处,是从未在中国公开发表过的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法国小日报的图画事件报道,最有特定的史实性,当然是站在法国列强角度看中国:从上到下,愚昧野蛮残忍。于是侵略者成了正义之师,没有圆明园纵火,倒有法军故宫救火。义和团杀人如麻,法军冒死救道友,甚至还有法国人民欢送法军出征中国的画面。百年前的历史就是这样血腥丑陋,西方人眼中的中华民族就是如此劣等,实则他们才是文明的野蛮人。如今百年巨变沧海桑田,东亚病夫成了世界二强,这是当年列强做梦想不到的,而有着列强基因的后列强们还在做着八国联军的旧梦呢!



33、我在书中(2019年3月29日)

韩国作者著的《书店东西》,写他世界各地书店见闻,封腰一句话很吸睛:通往书的路,即是我的路。爱读书的人天然是朋友,网红“流浪大师”之所以受人尊重,就是因为他痴爱读书。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却说他脏兮兮,看着让人恶心。自己反倒像高高在上的精神贵族作派,鲁迅笔下的一众人物都脏兮兮,但绝不令人恶心,作者予他的反是深深的同情。同样写杂文,境界差别就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

书店大世界,虽无缘天下游,却也从书中高清大图上体验到人类文明的集纳平台的千姿百态,书香美美,翻阅爱不释手,若教徒朝拜他的圣殿。

书中列举的中国书店有三家我也狂过:两家三联与万圣书店。巧合的是,我翻看书中全国首家24小时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时的图片时,我恰恰站在图片中的位置上。拍照留念:我在书店,我也在书店的书中!!!



34、感同身受(2019年5月22日)

夏夜凉风一如温熙春风惬意怡人,步出北林大不觉已到三联书店,又是书香醉人。

好书新书任我读,一如好山好水任我行。翻得肖复兴怀旧散文集《我们的老院》,想到自己写的老家高台子的故事,对比阅读,都是少年故事,高级处是鲜明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与人物故事刻划的细膩细节,更有自我的此时彼时的思考与情感,因而同样的篇幅,却更宏富深致,走笔从容优美,作家的风格学不来,唯有激赏。此书一版再版,写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六里庄遗事》古今野史杂闻笔记体,网络热文。日本作家写厕所的书厚厚一本,封腰介绍说厕所是家庭中最私秘而且也是最令人亲近的地方,作者访谈了几十位文化名人的厕所人生,发现这个人们讳莫如深的地方其实最值得品味。欲知其详灯光忽暗,书店打烊时间到,我且再夏夜凛风拂面爽心把家回。



35、【醒晨书:我们的老院】一看到肖复兴这部回忆北京大杂院童年生活散文集的封面,便平生亲切感,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也像大杂院的高台子老街坊:那些纯净透明却又易碰易碎的少年时光,那些斑驳岁月里用人情温暖人心的新老街坊。封面的这两句点题的话直戳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就像一下子揭开大罈陈年老酒一样,也打开了我的童年记忆。好书就是这样的体贴温暖有力量!

最初在今年五月于海淀三联韬奋书店蹭的这本书,一个月后书店关门大吉,为了纪念很长一段时间在这家书店夜晚蹭书的惬意时光,便以全价买了这本书。今天一大早躺在床上翻开它时,却是买回来后的第一次阅读:小手表的鸽子。跌宕起伏,津津有味,街坊情深,经久弥新,一字字读来,穿越一把上世纪六十年代醉人的日子,感觉真好!

附初蹭此书时的微博:

好书新书任我读,一如好山好水任我行。翻得肖复兴怀旧散文集《我们的老院》,想到自己写的老家高台子的故事,对比阅读,都是少年故事,高级处是鲜明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与人物故事刻划的细膩细节,更有自我的此时彼时的思考与情感,因而同样的篇幅,却更宏富深致,走笔从容优美,作家的风格学不不来,唯有激赏。此书一版再版,写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loocys 发表于 2019-11-2 12:03:1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loocys
2019-11-2 12:03:11 看楼主
【大洲书话:三年三联】连头加尾,在海淀三联韬奋书店蹭了整整三年的书,如今书店关了,小小的精神家园却还在着,整整三年来的蹭书微博,竟达一万三千余字,留下大量书店图片,集纳而发,表达对这家书店的感谢与怀念!书店,也是读书人的故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92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