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23457297 发表于 2020-5-2 12:0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123457297
2020-5-2 12:04:03 4017 2 看楼主
我们接着来讲八纲辨证。曾记得以前上课,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老爷爷自觉心慌胸闷半月余,自行到西医院看病,医生做了大量心脏方面的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服用改善心血管供血不足的药物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反复复,最后不得不求助中医。

中医师:“你最近大便怎么样?”

老爷爷:“前几天晚上被子没有盖好,肚子受凉了,肚子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拉的是稀便,拉完后总是觉得心里空空的。”

中医师:“你这个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小肠受寒,属于里寒证,吃点附子理中丸就好了,平时吃点桂圆之类的温补食物。”

果然,一周后老爷爷的大便的就正常了,心也不慌了,西医开的治疗心血管的药物一个也没有吃。为什么建议要长期服用药物的病患,就这么简单的痊愈了呢?这个就体现了中西医在疾病诊断上的区别,这个案例中的老爷爷通过中医辨证属于里寒证,这个“里”就是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也尤为重要。

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外感病,从表入里当然是病势发展、加重了,如果邪气从里跑到外面来了,正气能够把邪气从里面把它赶出来,这应该是好的现象,这是顺,应该病势就会减轻,所以它是病势进退的一个纲领。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外邪是什么?最近非常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外邪吗?中医讲的外邪不是说葡萄球菌、感冒病毒、冠状病毒。中医就是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还有就是疫疠,你说是沙门氏菌也好、白喉杆菌也好、伤寒弧菌也好、冠状病毒也好,我们都可以说是疫疠,就是因为这些因素引起来,这些邪气通过皮毛、或口鼻,进入到机体的初期阶段,这个时候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的轻浅证候。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它有什么表现?必有症是必须有恶寒,这个病人一点恶寒的感觉都没有,不是表证。古人讲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他还有一点点怕冷,就还有一点点表证的存在的可能性。表证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症状是——发热。《伤寒论》里面就讲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所以发热在表证来说,是一个或有症。还有特征性症,其他的病证不容易见到的,脉浮,鼻塞、喷嚏、流清涕,这是表证的一种特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你一般要考虑这个病人是不是有表证。

另外表证有外因,它有外邪的侵袭,所以我们要注意询问一下,是不是受了寒、是不是受了风、昨天是不是穿衣服穿少了、是不是在外面受了热、外面是不是有病毒在流行?要了解一下病因。同时它的起病是比较急的、病情总的来说比较轻,病的时间不太长。《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



表证特点有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证候类型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邪气类别各异,轻重之别,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也很复杂,一般分为三个类型:

表寒证(伤寒证、伤寒表实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伤风表证(太阳中风证、中风表虚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 。

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湿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



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就是如果没有表证的特定证候,剩下来的都是里证。如果是外感病的话,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如果不是外感病,是内伤的疾病,这都属于里证。

里证症状繁多。表证我们讲必恶寒,或有发热,第二个症状,脉浮,特征症鼻塞、喷嚏、流清涕,而且不一定每个病人同时存在,所以也就10来个症状。我们全身的症状是多少呢,估计是不会少于1000个,剩下来的可以说都是里证,因此,里证的症状没法列举。但是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比如咳嗽是肺的问题,心悸是心的问题,胃脘痛是胃的问题,腹泻、便秘这是肠、脾的问题,腰痛、耳鸣、头晕、失眠等都是以脏腑的症状为主。

里证的成因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比如说寒邪,饮冷水或者是腹部受寒,它可以直接到胃肠道,或者食物没有吃好,直接就到胃肠,它没有到表,不是经过皮毛而入,这是外邪直中;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我们开头给大家讲的病例就是腹部受凉造成的里寒证。

里证特点:

(1)多见于外感病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病中。

(2)凡不是表证、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均属里证范围。

(3)里证范围广泛,同属里证,但有浅深之别。

轻浅——在腑、在上、在气

深重——在脏、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5)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6)治法复杂,不如表证易取效。



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半表半里证是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处于表里进退的证候。

它的证候表现是什么呢?往来寒热,这是一个特征性的症状,见到了往来寒热,病位一般就是少阳。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比如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微渴等等,口苦、咽干、目眩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正邪分争,少阳枢机不利,邪和正,就像在这个门坎交锋一样的。中医讲少阳如枢,什么叫枢?就是门斗,处在门坎这个地方。正气和邪气,两个在这个门坎上,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推推拉拉,它既有表的一些证候、又有里的证候,既有在外面的表现、又有在里面的表现,所以它有进有退,也可能进了一步、也可能退了一步,就出现了往来寒热。寒热往来偏于表证,口苦、脉弦、胸胁胁下痞硬是里证,所以它是一个表里同病的表现。

里证是内脏的症状明显,表证是没有明显的内脏症状,半表半里证,除了有寒热往来以外,它有一部分里证的表现,要么胸闷咳嗽,要么是腹中痛,要么是不欲饮食,要么心烦喜呕,要么是胁下痞硬,它总有一部分里证的症状存在。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表里证鉴别要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onizuka1028 发表于 2020-5-2 12:04:4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onizuka1028
2020-5-2 12:04:43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weipk123 发表于 2020-5-2 12:05:3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weipk123
2020-5-2 12:05:3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123457297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017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