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纪念日。一个随时遗忘历史的民族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一个随时只记得仇恨的民族也不是成功的。在铭记与遗忘之中,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朝前看的勇气和魄力。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未来。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刚才还欢笑不断的旅行团静默不语,庞大的队伍在博物馆里穿梭渐行,每个人的表情在冷冷的展览馆的灯光照耀下,看起来都是那么坚毅和肃穆。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告诉笔者,自己每年都要来馆里好几次,就是为了凭吊先人,铭记历史。
馆内第一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其侵略矛头直指中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通过雕塑“流亡恨”、“柳条湖事件沙盘演示”、“蒋张会晤”、“沦陷后的沈阳西城门”等展示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为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通过雕塑“矿工血泪”、“沈阳宪兵原址地基复原场景”、“河坎子'集团部落'立体沙盘”、“平顶山遗骨”、“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等展示了我国东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统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惨痛的血泪史,和日寇在我东北犯下惨绝人寰、万恶不赦罪行的罪恶史。
第四部分为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雕塑“白山魂”、“痛歼邵本良部”、“'露营歌'大型场景”、“狱中的赵一曼”、“'火烧日军飞机场'影视合成箱”、“抗日场景”等表现了中国人民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在诗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设计人员根据史料制作了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
第五部分为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介绍了从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期间,我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先后发生的“上海保卫战”、“长城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
第六部分为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展示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正义的审判,8年间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
第七部分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97年9月6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曾在此碑下写下了“以和为贵”的和平誓言。中日两国政府及人民经常互相往来,加深友谊。展示中告诫人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人民要以史为鉴,热爱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沈阳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地域方面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体陈列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讲解员的认真讲解,得到观众的好评。沿着曲折的展馆道路,走出展厅,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沉重”与“悲壮”。那段历史不该被遗忘,那段历史值得我们在心头珍藏。
作者 陈景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