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厉害!邳州这位师傅把老手艺编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银杏大道 发表于 2020-10-24 18:0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银杏大道
2020-10-24 18:03:08 6070 0 看楼主
柳编是一项传统手工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邳州乡村几乎家家会、户户编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

会柳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位

柳编艺人





学徒到自立
今年53岁的吴立永,住在高新区蒋庄社区周营组,从事柳编工艺品的制作已经35年了。在他的家里,摆放着柳篮、柳筐、手提箱、花篮等几百种柳制品。



记者见到吴立永时,他正坐在小马扎上埋头忙碌,赶制一批国内订单。柔韧的柳条在吴立永灵活的手中,有节奏地舞动着,不一会,一只精美的柳编筐就成形了。
提起编柳编的诀窍,吴立永便打开了话匣子:“这种料子属于小蒸条,韧性好。提前泡一个小时拿出来沏沏再编,注意条子粗细要均匀一点,这个茎条都得压匀,注意间隔……”



吴立永1986年进入村里的柳编厂学习柳编,那是他初次接触柳编这项手艺。一件精美的柳编作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但他不怕辛苦,白天时间不够,就利用晚上加班学、加班编。 “当时还是山东的师傅来教的,就从那时候开始学了一年多,钟爱这个手艺活,就坚持学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灵手巧又肯下功夫的吴立永,很快便学会了编织的技巧和方式。2000年,他离开柳编厂,自己建厂,从事柳编制作销售一直至今。


老艺编出新花

“这个葫芦用金丝柳编制的,和传统柳编筐工艺上有区别,制作一个葫芦需要4个小时。”吴立永并没有止步于传统工艺,他时常根据市场调研对产品进行创新改良,不仅环保时尚、美观实用,而且种类繁多、远销海外。目前有农用、家庭、花篮等系列共500多种,经常接到德国、法国、荷兰等国的订单。



今年受疫情影响,外销订单变少,吴立永的生意却没有耽搁。这些柳编一部分在网上销售,一部分在本地市场上零卖,销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售卖两三千只柳编制品。



吴立永的妻子孙玲,也是他的好帮手。她经常对吴立永编制的柳编制品进行“二次加工”,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装饰,让他们的产品更符合时下的审美和需求。“我准备了几十种布料,会在柳编筐里加上布里子,很多年轻人会买这种筐做园艺,他们很喜欢这种‘森系’工艺品,时尚又环保。”



手艺人愿无偿传授技


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像柳编这样的手工技艺,因为失宠于市场而归于沉寂,像吴立永一样的手艺人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吴立永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柳编手艺人,最鼎盛的时候,全村有500多人都会做柳编。而现在,从事柳编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自己的柳编事业做得红火,但他担心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门艺术,现在要有人想学,我就无偿教他们,希望这门手艺能在我这里继续传下去。”






对于吴立永来说

小小的柳条

撑起了他的生活

也承载着他的热爱

正是他的坚持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

传统手工艺产品中蕴含的

工匠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银杏大道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607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