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愁记忆|?胡敏:门前的小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1-4 17: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1-4 17:18:58 3558 0 看楼主



作者简介:胡敏,邳州州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在《当代作家》《徐州日报》《徐州晨报》《彭城晚报》《大风》(枣庄抱犊》《大运河文化研究》《邳州文联》《邳州日报》、北京头条等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过作品。


门前小路

文/胡敏




我家门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出门蹦个高,然后落下。小路南头一边是庄稼地,一边是通往畅通的310国道。北头对着山坡,在村口又横插一条东西路随便你去往全国各地。

乡间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间的夜晚也很宁静。除了浅浅的虫鸣蛙叫便是微风的低吟,静得仿佛能听到星星的低语,村里人早已习惯这种安静而淳朴的生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年代。我们这里家家住的是土草房。土坯垒的墙,麦秸盖的顶。几个小孩睡一个木架子床,晚上屋子里照明只有小煤油灯,夏天时又热蚊子又咬。所以每年进入夏季,大伙为了解热避暑,晚上都摆个木墩,或凉席,在这条小路上纳凉。因此我家门前的小路,就被村民们占满了。

那时的路,崎岖不平不说,又是土路。平时还好走,一到下雨天,路面就成了泥浆,人车都无法走。鞋底都会沾上厚厚的泥团,脚沉得像拖了一块石头,甚至都能把鞋帮一起拔掉。因此即便是天晴了,路也不好走了。收庄稼的时候,拉着粮食的平板车,轮子会陷进路面,人握着平板车车把,要使劲的拉,并且后面还要有人用力的推,才能在路上缓缓前行。留下很深的两道车辙,还把拉车推车人累的汗流浃背。

儿时的记忆中,孩子们的夏天是最丰富多彩的,也是最快乐的。那时候的夏天虽然还没有电风扇和空调,每年到了初夏时,孩子们就光着小脚丫,脱掉了上衣,只穿个短裤头,整天在门前的小路上玩耍,炎热也被快乐带走了。

因为没地方玩,所以最好的活动场所,就是我家门前的小路上。每天夕阳西下,天渐渐黑了的时候,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近处炊烟袅袅,大人们便开始乐此不疲的做饭了。而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就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用头顶着高粱秸编制的凉席,争先恐后的来到路上,嬉戏着抢占自己的一席之地,来晚了就占不上好位置了。就这样在我们的努力下,一条人睡的长龙路就这么的诞生了。

吃过晚饭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又没有电视、手机看,白天劳作,只有晚上才有空闲。也就在这小路上,休息时才能聚在一起。因此这条路一到晚上热闹非凡!大伙七嘴八舌,谈笑风生,全忘了白天的疲劳。有时候,还让我的父亲拉着二胡给我们伴奏,然后大家点什么歌,我和姐姐手舞足蹈的就唱什么歌。只有这个场景才是大伙最娱乐开心的时刻,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后,大家都高兴的前仰后合。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都变了,如今家家楼房高立,以往的土路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水泥路。路上有了路灯,路的两旁有整齐的树木。家家门口都种了鲜花,车辆来来往往,交通的方便,使我们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庄变得富裕了。现在我们这边兴建了工业园区,铸造业很有名气,很多老板都是南方来的庄稼人,生意兴隆遍布了全国各地。

长大了,儿时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已经从我家门前这条小路,走出了村庄,走向了全国各地。我也在外地谋到了一份工作,而每当回家来,我都会在这条小路上,来来回回走几圈。欣赏着这条越来越宽、越来越美的小路。然后我又顺着小路来到村口,深情的望着这个生我养我美丽的小村庄!

这条通向远方的小路,留下了我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一串串脚印。现在路美了,晚上却不再热闹了,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偶尔传出电视或音响的声音。

我在这小路上,看夜晚的风景。小路上,似乎又响起了儿时欢快的笑声……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55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