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孕不育?可能是抗精子抗体惹的祸!有这些症状的人要警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ー简 发表于 2021-12-12 19:2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ー简
2021-12-12 19:28:08 4525 4 看楼主
今年28岁的小刘,跟老公结婚3年从未做避孕措施但从未成功怀孕,后面跟老公一起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小刘老公的精液正常,小刘宫颈粘连,输卵管堵塞,医生甚至还在小刘就体内查出抗精子抗体。



后面经过询问,小刘表示,自己在结婚前共交往过14个男友,数次流产,造成身体的损伤。医生表示:女性体内的抗精子抗体会使精子凝集或使精子失去活动力,从而导致不孕。只有约15%-18%的不孕女性体内有这种情况出现。


什么是抗精子抗体?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血液中是没有抗精子抗体的,但在特殊情况下(生殖道损伤、炎症、感染,或酶系统缺失),女性机体对精子、精液这一抗原进行“自卫”反应,引起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把精子当作“异物”识别并大肆进行吞噬,使精子难以生存。而子宫内抗精子抗体的存在,会将胚胎识别为异物,最终将胚胎排斥出体外,这是很多女性不孕和反复流产的重要原因。



不仅是女性,一些男性体内也可能出现精子抗体,导致男性不育。


据统计,做过输精管结扎或其他阻断术的男性人群中,约有50%~60%是抗精子抗体强阳性,手术炎症、附睾等副性腺感染等都可能引起精子输送管道的阻塞,导致精子在体内死亡、分解并释放出一些特殊蛋白质,因而体内的免疫系统对之发生反应而产生出抗精子抗体。男性体内一旦出现了抗精子抗体就可导致精子生成功能障碍,抑制精子的顶体反应,降低精子与卵子透明带的结合能力进而引起受精障碍。





抗精子抗体的高发人群



生殖道细菌感染是引起抗精子抗体的重要原因。有资料报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导致机体产生抗精子抗体。



此外女性生殖系统有炎症、创伤、出血等的人群在性生活后即可对精液、精子抗原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抗精子抗体。



有男性生殖系统手术史的人群 (如输精管结扎、吻合术);有生殖道炎症史的人群(如前列腺炎、附睾炎)会引起血睾屏障的破坏,最终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精子抗体。


抗精子抗体如何治疗?



免疫抑制疗法:临床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局部使用,低剂量持续给药,大剂量间歇给药和冲击给药几种方法。
免疫抑制疗法的目的是抑制体内免疫反应,使抗精子抗体滴度下降。不过,免疫疗法副作用大,一般不主张患者采用。



隔离疗法:该疗法是使用避孕套,避免和减少女性生殖道与精子及其抗原物质的接触,而不产生新抗体。
一般隔离6-12个月,并且随访血清及宫颈粘液中的抗精子抗体滴度,待恢复正常后可能受孕。


如何预防产生精子抗体?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男女双方应积极避免身体长期接触有害物质,避免生殖系统损伤和意外创伤,特别是男性,应预防避免生殖器炎症的发生,同时创伤期间尽量避免性生活。



2、切忌过度性生活
过频地性生活可使女方吸收大量的精液,反复接触男性的精液,可使某些女性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产生抗精子抗体。



3、注意卫生,预防生殖器感染
日常性生活注意卫生,避免生殖器感染,若已经发生感染,应及时、妥善、彻底地治疗,且感染期和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老衲要进来了 发表于 2021-12-12 19:30:0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老衲要进来了
2021-12-12 19:30:04 看楼主
乖乖!
这种透支滥用……
[黑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愿妹控皆有实妹 发表于 2021-12-12 19:31:49 | 只看该作者
见多识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深拥717 发表于 2021-12-12 19:32:12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深拥717
2021-12-12 19:32:12 看楼主
医学杂志统计资料显示:女人交往的男友越多,得病越多,只分时间来早与来迟。[左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宝贝马丁 发表于 2021-12-12 19:33:31 | 只看该作者
5#
宝贝马丁
2021-12-12 19:33:31 看楼主
有病了,不利于健康的事太乱了,苦找上了。引己为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ー简 当前离线
初级会员

查看:4525 | 回复:4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