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告文学|张法民:永远的九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0℃ 发表于 2022-6-16 08:47: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0℃
2022-6-16 08:47:59 4759 0 看楼主

永远的九岁(报告文学)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旧的死亡,新的生长;在这个世纪,屠杀、掠夺、战争、贫困,一切人类的苦难都创造了历史上空前残酷惨痛的最高记录;在这个世纪,人类为了拯救自己,反抗强权,反抗暴力,处处都表现了最英勇、最果毅的精神!”

  70多年前,在歌乐山这块土地上,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身陷囹圄,惨遭酷刑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义无反顾,大义凛然,在铁窗黑牢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血与肉无情的嘲笑了敌人的疯狂和愚蠢,表现了对共产主义执著的追求和勇敢。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磅礴天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个伟大而崇高的形象。

  1949年10月1日,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天安门前礼炮震撼大地的时候,歌乐山却仰天长啸,悲声壮绝!被关押在军统集中营里的200多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之前。“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革命先烈们在与黑暗和反动的较量中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坚贞不屈。他们斗敌顽,正气凛然,锻铸了中华英魂;他们洒热血,英勇豪迈,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他们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红岩英烈,一个史诗般的称号!歌乐山,一个聚集烈士英灵的地方。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小萝卜头”宋振中是红岩英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同时也是新中国乃至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父亲叫宋绮云,原名宋元培,字复真。1904年出生于江省苏邳县八路乡(今邳州市八路镇)杲堂村。幼年在峄阳小学读书。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清江)。1925年7月毕业后返回邳县。先后在峄阳、土山小学任教。1926年11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3月,在武汉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任南京警察训练所第二中队副队长。1928年初,回到邳县任警备大队第一中队长。1928年4月,中共邳县特别支部在邳城成立,宋绮云任组织干事。1928年9月,中共邳县特支改组,建立中共邳县县委,宋绮云任组织部长。1929年初,宋绮云为邳县县委委员。1929年8月,宋绮云来到北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旁听生。同年12月去国民党杨虎城部队,任《宛南日报》主编。1930年11月,随杨虎城去西安,任《西安日报》编辑主任。1931年,任《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中共西北特支建立,宋绮云为特支委员,兼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做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1939年11月,组织上又派宋绮云到晋西南中条山第四集团军总部,他的公开身份是总部的少将高参。被任命为总部干训班副教育长兼政治教官,后又被委任为总部干训班国民党的特别党部书记长。

  “小萝卜头”宋振中,1940年3月15日出生于古城西安。1941年11月,随母亲徐林侠被捕入狱,先被关押在西安大雁塔胡宗南司令部。同年12月,被关押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白公馆”监狱。1943年3月,被关押在贵州息烽县“阳郎坝”监狱(即贵州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被押回重庆,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1949年1月,被关押在贵阳“麒麟洞”监狱。他在敌人的魔窟里度过了童年,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由于他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生活长期缺乏营养,头大身细,面黄肌瘦,身体发育不良,七八岁的时候只有四五岁的孩子那么高,而且头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六、七岁的时候,正是享受着父母的疼爱,长辈的宠溺,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又有同龄小伙伴的陪伴,每天快快乐乐、 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小萝卜头”宋振中在花朵一般的年纪,却承受着他不该承受的磨难。

  “小萝卜头”虽然在襁褓中就不幸被捕,但母亲徐林侠却从没忽视对他的教育。她经常给“小萝卜头”讲革命故事,让他从小就拥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在徐林侠的教育下,“小萝卜头”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8年多的监狱生活,他受尽了人间的凌辱和非人的折磨,在他的头脑里,监狱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监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受尽折磨、一生都生活在皮鞭声、铁镣声和特务的嚎叫声中的孩子,却聪明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难友们难以完成的革命任务。


艰苦的学习环境

  “小萝卜头”长到6岁时,正是他上学的年纪,可生长在监狱里的他,却无法去外面读书。后经多方斗争,特务才同意“小萝卜头”在监狱里读书,由“政治犯”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等教他语文、算术、俄语。“小萝卜头”跟老师学的第一课就是“我,爱,中,国,共,产,党”。从读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热爱学习,墙和地面是上课的黑板,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没有纸和笔,父亲宋绮云将树枝磨尖当笔写字,妈妈徐林侠就把破布棉絮烧焦放在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有时妈妈就在床头的地上铺一层土,“小萝卜头”用一根长钉子在上面写写画画,学习条件这么艰苦,可“小萝卜头”学习还是那样刻苦认真。

  据史料记载,“小萝卜头”的老师黄显声,辽宁凤城人。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大学毕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第119师师长、张学良卫队旅旅长、东北军骑兵师师长兼副军长、东北讲武堂教育长、西安王区训练班教育长、东北军参谋处处长、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代理北宁路局长、北平军分会总务处长、53军副军长、东北义勇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首先组织义勇军抗日,任总司令,协助张学良策划“西安事变”。1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运往延安,并组织了许多青年去了延安抗大。为了抗日救亡,他以一个军人的职责,勇敢地开展各种活动。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被特务告密,在武汉被捕。先后被关押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和息烽集中营。

  黄显声将军既是“小萝卜头”的老师,又像长辈那样关心着“小萝卜头”的健康成长。除了每日的必修课以外,还教他拳术、体操,让他锻炼身体。

助人为乐的品质

  有一次,黄将军通过黄彤光买了一瓶乳剂鱼肝油,送给“小萝卜头”。徐林侠充满了对黄将军的感激之情,但她没有给“小萝卜头”服用。她考虑到狱中有很多难友因缺乏营养身体极度虚弱,他们比“小萝卜头”更需要营养。



  自从葛雅波和李碧涛母女俩被关进监狱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孩子就瘦了许多,身体愈来愈瘦,徐林侠觉得李碧涛更需要营养,就把那瓶鱼肝油叫“小萝卜头”送给葛雅波,葛雅波推让不要。“小萝卜头”第二次又把鱼肝油送给了葛雅波,此时葛雅波把可爱的“小萝卜头”搂在怀里,眼泪漱漱地滴在“小萝卜头”的脸上。

  1947年,胡春浦被抓进“白公馆”后,由于受到严刑考打,加上又患严重的胃病。根本吃不下糟糕的牢饭,只能躺在阴暗的地板上,两天都不能动弹,当时,仅7岁的“小萝卜头”从门缝里看到了这种情况后,便告诉了妈妈,徐林侠遂把自己做苦工挣钱买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小萝卜头”给送胡春浦。(后来,经组织营救出狱,解放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统战部部长、四川省委统战部顾问)。1977年,他从报纸上看到“小萝卜头”有两个哥哥和4个姐还活着的时候,便给“小萝卜头”的家人写信,在信中,他曾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我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疯老头”华子良越狱前,“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把做好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一个白布袋里,让“小萝卜头”宋振中送给“疯老头”,使“疯老头”华子良顺利的逃出了监狱。

“小萝卜头”浇水长大的石榴树

  一天下课后,“小萝卜头”从男牢走下楼梯,看见一个人在院子的墙角下挖坑。他好奇地走过去。“小萝卜头”认识他,他就是威震敌特的许晓轩伯伯。他原是中共川东特委的负责人,1941年他刚来“白公馆”时,就和宋绮云关在一起。他们一同转到息烽监狱,一同去"渣滓洞",又一同转回"白公馆”。

  许晓轩在特务面前公开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是息烽监狱有名的"红帽子修养人”。为了制造“狱政改革”的气氛,周养浩要许晓轩在院内的两棵大核桃树上,分别刻上“先忧后乐"和“忠党爱国”8个大字。许晓轩把“先忧后乐”刻好后,就故意从楼梯上摔下来把脚扭伤,“忠党爱国”4个字就没有刻成。如今在“义斋”女牢旁边的核桃树上,刚劲有力的4个大字“先忧后乐”仍清晰可见。

  许晓轩在难友中有极高的威信,他英勇机智地粉碎了敌人的一个又一个阴谋的诡计。"小萝卜头”打心眼里佩服他。有一天,许晓轩在“白公馆”监狱楼下的院子里栽上了一棵小石榴树,从此“小萝卜头”的生活中又多了项新内容。一有机会,就去给那棵石榴树浇水,使那棵小石榴树正常生长,枝繁叶茂。



监狱地下党组织的“小交通员”

  “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监狱里,他是一名小交通员,机智勇敢,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把地下党交给的关怀和胜利消息传递给难友,完成党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他助人为乐,救助过许多狱中难友;他是难友们心中送温暖、传喜讯的“小天使”,他给难友们带来了快乐和笑声;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做人的品格,成为一名正直、善良、爱憎分明的好孩子。

  “小萝卜头”年纪最小,但是在父辈的熏陶下,小小年纪已经有了很伟大的革命理想,憧憬着能跟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江竹筠这些叔叔婶婶一样,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在敌人的监狱里,“小萝卜头”做了许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工作,为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白公馆”监狱,党组织制定了一个越狱计划。在实施这个计划前,需要摸清所有被关押在这里的革命志士的情况。为不让国民党反动派起疑,党组织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还是个孩子的“小萝卜头”。他年纪虽然很小,但是在监狱中他已经是一个老革命者,而且在我党革命志士的多年教导下,“小萝卜头”很聪明,遇事不会惊慌,懂得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当时狱中党组织领导都是国民党反动派重点关注对象,没有行动的自由,而小萝卜头却可以自由的走动,因而,他就被赋予了替党组织联系狱中革命志士的重任。后来,“小萝卜头”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替党组织逐一联系到了狱中的革命志士。

  “小萝卜头”入狱后,他不仅是一个在战争年代生活在监狱中的小孩,更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活泼、人见人爱的革命战士。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小萝卜头”利用这个好机会,开始做起了“小小联络员”。有时,在牢房门口帮着放哨,让地下共产党人放心地商量革命的事情,只要看到特务过来,就立刻把手里攥着的小石子扔进牢房,人们收到信号就会立刻停止讨论。有时,如果哪个牢房进来了新关押的犯人,他也会打听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被抓进来?然后,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给爸爸妈妈和老师难友们。“小萝卜头”还是狱中党组织的“小交通员”,史料记载,从息烽集中营转到“白公馆”后不久,他帮助同被囚禁于此的中共重庆地下党《挺进报》的特别支部书记陈然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把爱国将领黄显声摘录的消息提供给陈然,由他进行简单编发后,再把这些写有消息的小纸片,送到各个牢房。这些小纸片后来被称为“狱中挺进报”。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机智、隐秘地周旋在敌人中间,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各种联络任务。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在挽起的袖口里藏着写有革命情报的小纸条,并秘密地送到指定的牢房,为革命同志传递消息。在铁窗黑牢里,“小萝卜头”度过了8年多的童年生活,1949年9月6日,年仅9岁的“小萝卜头”与他的父母一起被杀害于乐山松林坡戴公祠。死时手里还紧紧攥着他的老师(抗日英雄黄显声)送给他的一只红蓝铅笔头,这一小截铅笔头是他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血腥险恶的环境,使“小萝卜头”过早地成熟了起来。他聪明、懂事,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他憎恨黑暗、向往光明,是为地下党的小情报员;他天真、活泼,乐于助人;他有理想、有抱负,认真刻苦地学习。可是,万恶的敌人却杀害了他,杀害了这个苦难的孩子,杀害了这个可爱的孩子。

  “小萝卜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他留恋的人间,离开了充满希望的人间。他的一生是短暂的,活在世上只有9个春秋,而其中有8年的时间,是在人间地狱—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度过的。他没有进过充满阳光和欢声笑语的校园;没有体会到合家团聚的温暖;没有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没有品味过人世间的甘甜;他不知道什么叫幼儿园;什么叫电影;什么是公园;他不知道水果糖的滋味;他没见过儿童玩具;他没去过生长谷物的原野;更没到过海鸥飞翔的大海。这短短的9个春秋,那是苦难的9个春秋,艰苦奋斗的9个春秋,顽强战斗的9个春秋。这9个春秋,他为共和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生命历史上的恢弘。他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之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故乡人民为了永远怀念“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江苏省邳州市在风景秀丽的岠山脚下兴建了“小萝卜头”纪念馆。该馆占地90亩,投资800多万元,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主体两层,一层为主展厅,二层为报告厅和休息室,主展厅分别展示“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被捕后关押在监狱里残遭迫害的图片和部分实物。纪念馆门前有“一门三烈”塑像,馆前有可容纳万余人的红梅广场,广场上有“小萝卜头”塑像。纪念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阳终于出来了!重庆解放了!人们欢欣鼓舞。“小萝卜头”在狱狱中的葛雅波阿姨和李碧涛姐姐等亲人,没有忘记“小萝卜头”,解放军一进城,他们就步行十几里去打听“小萝卜头”的消息。她们多么希望“小萝卜头”能活着啊!可是,他们失望了!噩耗使她们战栗,她们的心流血了,眼泪哭干了。

  重庆解放的第二天,军管会就找到了烈士的遗体。杨虎城将军与儿子的遗体,被埋在一座花台下,上面还栽上了花木;“小萝卜头”和他爸爸、妈妈的遗体,被埋在戴笠的警卫室内,上面打上了三合土。险恶的敌人,企图毁尸灭迹!

  1950年1月15日,重庆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沉痛悼念杨虎城将军及“小萝卜头”一门三烈。2月7日,烈士的灵柩被运到了西安南郊杜公祠,人们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随后又建立了烈士陵园。“小萝卜头”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小萝卜头”宋振中是重庆红岩先烈中的一小份子,他身上的孝亲尊师、刻苦学习、坚强乐观、奋发图强等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水深火热,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为挽救民族危亡、劳苦大众,敢于牺牲,勇于斗争。“小萝卜头”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他们追求远大、信念崇高、理想伟岸;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信唯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有的高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的铁骨铮铮“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红色基因。

  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打开一段历史的最好营养剂,值得当下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和咀嚼。铭记那些形象高大、精神闪光的人,更要铭记那些人承载的信仰力量、传递的使命担当,从他们身上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奋发向上、勇毅开拓。

  “小萝卜头”是千千万万个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的一生是在敌人的监狱里度过的,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我们要学习“小萝卜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热爱学习、奋发向上、机智勇敢的思想品质,他的名字应该铭记,他的英雄事迹应该被歌颂,他的革命精神应该被传承。

  如今,我们虽已不再经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不在目睹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但战争所留下的历史,还将永存于心。难忘那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难忘那浴血奋战的侠骨豪情。忘不了多少生命荡然无存;忘不了多少骨肉生离死别;忘不了多少家园残垣断壁;忘不了多少花草枯萎调谢。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百舸争流,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革命历史文化是无数先烈舍生忘死、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缅怀历史、传承理想、锻炼作风的宝贵财富。弘扬爱国主义,诠释和宣扬新时期的“小萝卜头”精神,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小萝卜头”和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心灵的涤荡、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学习英雄事迹,践行英雄品质,传承“小萝卜头”精神,是新时代的追求!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色基因代代传,虽然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革命精神始终不褪色,愈发厚重而令人敬仰,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我们要弘扬革命先烈精神,让他们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红岩英魂永驻,青山忠骨长存。打开封尘的记忆,回顾那段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人们感悟到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在“白公馆”“渣滓洞”“息烽集中营”监狱里,狱中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把监狱当战场,与敌人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书写了一个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感人故事。

  在红岩,还有太多烈士们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他们消失在红岩上的黑牢房,却永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在红岩,一群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风雨如磐斗争岁月。他们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国民党统治区艰险复杂的环境中,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非凡的政治智慧,英勇斗争。

  红岩,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地标。红岩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艰苦卓绝斗争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各个革命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时代使命不同,就必然导致各革命精神在实践基础上的区别,由此造就革命精神和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内涵?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推动红岩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我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一行行悲壮的诗句,是无数红岩英烈用生命熔铸的铮铮誓言。

  烈士鲜血染红了歌乐山。在黎明前最深重的黑夜,他们在狱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并给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给为之奉献了的热血和生命的党组织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这是红岩英烈们为党留下的血与泪的嘱托,是他们献给新中国的最后一份礼物。

来源:邳州市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张 法 民
张法民,男,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北京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地方志》《江苏炎黄文化》《世纪风采》《徐州日报》《彭城晚报》等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刊发、播报消息、通讯、言论、报告文学等作品2000余篇。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现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理事、《邳州文化研究》理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75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