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蕴积知识风貌 拓宽文化视野——谭丰华散文印象记 | 作者 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女壹号 发表于 2022-6-26 07: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女壹号
2022-6-26 07:11:48 7761 0 看楼主


图左一为谭丰华,左五为本文作者周波

谭丰华老兄长我一岁,我们都进入古稀之年。我与谭兄相识相知较晚,真正的熟悉了解,还是从“舞文弄墨”开始的。

近几年来,谭丰华老兄散文创作颇丰,不仅数量可观,更重要的是质量引人注目。读他的散文,给我最深印象是,其内容有知识风貌,其意境具文化视野。
从他的散文看,他的知识累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读书,通过读书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为创作创新奠实基础;二是生活,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的创作素材。这些最本质的“金矿”,更成为其创作的某种参照,更多地却是他创作灵感的触发点。
据我了解,谭丰华老兄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炼,文意畅达清净,整体布局比较考究。无论是文中的表现力,还是修辞的推敲打磨,都已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气韵、句式,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
他的散文,多是有感而发,少有空泛的抒情、叠床架屋的议论和苍白的无病呻吟。无论是抒发胸意,还是论析事理,都有所凭附。谭丰华同志很善于动用自己的知识库存和积累,笔墨的驰骋,想象的活跃,都无不以此为依据。在多数情况下,他总要把写作对象研究透了、琢磨透了,甚至可以说了然于心、烂熟于心了,才肯落笔。
特别以最近(6月17日)写的《最后一缕炊烟》为例,足以证明作者“知识风貌、文化视野”的开拓表达功力。该文从地理位置写起,追溯“炊烟”的往事,然后依次写了“炊烟”各个历史时期的变革过程。既写出了“炊烟”苍凉沧桑的静态美,又拓展了作者的文化胸襟与文化视野,悬出了作者的文化体验与沉思,进而悟出“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道理。
读谭丰华同志的散文,不仅抒情、议论会见出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就是写什么,不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怎样写等等,都无不外化着、体现着作者的文化眼光。还有作者写艾山风景区的散文篇章,也都有作者文化判断和文化意蕴的生动显示。
散文作品,哪怕是纪实,也都同时在把写作对象化作作者自己。写散文的人,越是挚诚真率,愿意真正在读者面前袒露襟怀,就越容易进入境界。因此,无论是被描写的对象中的文化品位,还是作为描写者的文化眼光、选择、判断等,都可以归结为作者本身的知识风貌和文化视野,都体现作者的能力和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女壹号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776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