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徐州城北的驿马古道(一)百世津梁荆山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直播邳州 发表于 2022-7-31 20:2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直播邳州
2022-7-31 20:25:10 11106 0 看楼主
提到“古道”这两个字,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知名度较高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古道。而在咱们徐州城北,也有这样一条古道,它记载下了明清时期古徐州“驿马跑号”的繁盛历史。据徐州史志研究学者于克南介绍,乾隆四次来徐,每一次都从这条路上经过。那么乾隆会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诗篇吗?这条古驿道上还有留存下来的古迹吗?



追随乾隆走过的路,用脚步丈量历史。今天,我们将和这条现存约70里的古驿道亲密接触,听听尘封已久的故事,探一探它的前世今生。



徐州位于北京和南京两个古都之间,历史上对于北方来说,徐州是南国重镇,而对于南方来说,徐州被称为北国锁钥。徐州自古是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处,既是调运粮食的漕运要津,又是邮差和官员往来的驿递要道。明清时期的驿道,沿途设有驿站和递铺,在徐州城北就有一条“五里一敦、十里一铺”的古驿道,古时为传递公文的邮差或来往官员提供换马和食宿保障。这条古驿道城北第一个递铺叫石桥铺,在碧螺山庄的位置,现在已经没有古驿道的遗迹。第二个递铺是荆山口铺。



清朝和民国时期,荆山桥是取道徐州循陆路到达北京必过的一座桥梁,荆山桥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82年,它北枕荆山,南抵土山,腰部微向东弓,雄跨广阔的不老河,放佛一道长虹横越天险,又恰似一条巨龙在烟波浩渺的水面跃跃欲飞。这座桥是由慷慨乐义的张胆捐资重修的,关于他修桥的缘由,当地村子里代代相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没有桥的时候,南来北往的行人必须坐船渡河,有一天张胆因为接闺女,从这个地方渡船,当他坐上姚老黑的船以后,姚老黑拼命把船划到河中心,到了中心以后就抛锚停船。

姚老黑知道坐船的张胆是富豪,于是每到河中央便停船向他加倍收取过河费,张胆觉得不公平,于是赌气称要在河上修一座桥。



姚老黑心想,这河水面宽大,建座桥不是易事,于是跟张胆打赌,如果张胆真能在这里修建一座桥,他就把自己的渡船拉到荆山上去。没想到,张胆花了十余年时间,真的把桥建成了。古荆山桥堪称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奇迹,曾是我国最长的联拱石桥,全长1615米,桥孔169个。全桥由花岗岩石料砌成,桥面上铺有青砖,两侧石狮和石猴各160对。桥建成以后,姚老黑只好认输,一赌气把船拉到了荆山顶,把荆山刮了一道沟。



这样的传说,显然把张胆修桥的壮举涂上了幽默色彩。其实张胆修荆山桥,完全是出于他对家乡徐州的热爱,对老百姓疾苦的一种关注。可遗憾的是,1958年因疏通河流,荆山桥被拆除,现在留有北岸288米长的一段引桥、以及残缺的刻有“荆山桥”大字的三门四柱冲天式牌坊一座。雕刻着祥云图案的柱子、雕花精美的碑帽,向我们展示着荆山桥当年的繁盛。



乾隆皇帝南巡时,就曾多次路过荆山桥,并四次提笔写过荆山桥,其中有篇五言律诗《荆山桥》这样写道:“三里长桥开孔多,绿芒千顷浪婆娑。涨波未至春膏足,且喜农民获麦歌。”这块乾隆御笔的石碑,目前立在荆山小学的校园内。



这块曾立于荆山桥皇亭里的乾隆御笔石碑,细细数来,共有8块玉玺印刻在了碑心上,足见其重要性和价值。而旁边这块刻有《荆山桥歌》的乾隆御笔石碑,因年代久远,只找到了半块,另外半块不见了踪影。这首《荆山桥歌》不仅对荆山桥的形态、地理位置进行了描述,其最后两句“吁嗟民艰触目是,善后之策犹茫茫”更体现出了乾隆忧国忧民的情怀。



荆山桥是一座让徐州人联想翩翩的桥,它像一条彩虹高挂大河之上,它像一条长龙横卧中国北方。假如这座桥没有被拆毁,那么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格局也许会被重新改写,至少古代最长石桥的长度会再延长380米;假如这座桥没有被拆毁,那么中国古代建筑史将会多一件传世杰作,至少能留下一块3万工匠凝聚10年指挥的活化石;假如这座桥没有被拆毁,那么中国桥梁史将会多一段奇谈趣话,至少它的桥洞会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怎么数都数不清。然而,历史没有假如,这座桥只有不到三百年的时光。而今,不老河两岸,只留下一座斑驳与沧桑的过桥牌坊独向黄昏,但徐州这座城,不会忘记荆山桥长虹贯日的壮丽雄姿。

平地拔起磨刀石

从荆山桥往北走,驿道笔直地通往5里之外的岗头村,村庄的西侧有一座青石板铺设的小桥,桥上的青石板被来往行人踩踏得光滑无棱。据村民介绍,小桥有几百朝年了,是邮差必经的路子。过了小桥50米,路边有一块红褐色的巨石平地拔起。



这块石头在清同治《徐州府志》就有记载。这块横立在驿道上的巨石非常惹人注目,高度1米多,长度将近6米,红褐色,石头的东侧立面还隐约能看到刻有文字,整体呈斜三角形。方圆十里内的村民对这块石头都非常爱惜,从没破坏它,村民都传说它是关公的磨刀石。这被赋予传奇色彩的磨刀石,是古驿道上的一块路标,让邮差和过往行人不会走错方向,堪称徐州市古代遗留下来的巨石类第一个道路交通标志。

见证岁月古马槽

徐州城北第三个递铺是夏朔铺,夏朔村的南头遗留了一口老井,村民称其为“饮马井”,说是古代邮差在此饮马的一口古井。古井的东南角卧着一个饱经风霜的马槽,虽然已经苍白破旧,但是读懂了它,则会被它深深感动,因为沿着驿道一路走来,目前只发现这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马槽。



饱经沧桑的马槽,是古驿道历史的见证,一直被当地村民很好的保存着。马槽旁有棵树龄582年的古槐树,树干被岁月腐蚀,但却枝繁叶茂。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听上辈人说,老树在一百年前差点死掉了,后来枯树发新枝,长出来了两棵。如今,夏朔村把古井、马槽和老槐树作为村庄文化悉心加以保护,用不锈钢护栏围了起来,哪怕是老槐树脱落下的一块树皮,都会被村民用袋子装起来,从不轻易丢弃。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为古树敬一把香,祈福平安。



断墙残壁华祖庙

从夏朔铺继续往北,再过5里便来到了陈山村,陈山村在民国的时候叫华祖庙寨,因村里有一座华祖庙而得名。华祖庙的位置正好处在牛山和鸡毛山两个山口之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1765年经过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荆山桥记》,其中写着:“过北山口不一里许,则逮桥之北梁。”北山口指的就是现在华祖庙这个位置。





可以看出,华祖庙由片石垒砌而成,如今屋面已经坍塌,仅存三间主殿,四壁徒然,空无一物,可它却是徐州境内古驿道上唯一一座寺庙遗留。贾汪区政府于2015年在庙前立下石碑,把华祖庙评为不可移动文物。记者顺着村民的指引,在庙不远处还发现一口古井,名为华佗井,这是徐州继彭祖井、曾子井、楚王井、饮鹤泉以后,又一口纪念名人的古井,以缅怀一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华佗。村民介绍,华祖庙因位于古驿道旁,古时络绎不绝的行人使得寺庙香火绵延,也为村庄带来了繁华。



这些古迹,放佛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这条驿道繁盛的年代。这条古驿道继续北上,还会发现哪些遗迹呢?未完,待续……

无线徐州全媒体记者 张晓培 张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直播邳州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1110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