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巡礼|贾传军:运河非遗 蓝花飘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7-15 07:4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7-15 07:45:59 3556 0 看楼主
美丽运河我的家(三十二)


运河非遗 蓝花飘香

贾传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鲁运河与中运河交界处,运河岸边千年岔河良壁古村,有一棵1400多年的老槐树,至今枝繁叶茂。

据唐代兴化寺庙古碑记载,唐朝贞观初年,朝廷审批在苏、鲁交界处的古村良壁兴建兴化寺庙,由尉迟恭(字敬德)监工兴建,大寺庙落成时,敬德带领村中民众在街道两旁栽上了家槐,以作纪念,日久年远,古槐以生命极强的本性存活至今。村民称为“敬德建庙监工栽古槐”。新中国成立初还剩三棵古槐,50年代中期农具改革砍伐一棵做农具,一棵60年代枯死,仅剩今存最大一棵古槐,称大唐槐,古槐三人合抱,高近二十米,腹空枝虬,但仍年复一年的枝叶茂盛。

唐代1400多年老槐树



  民间还流传一个更神奇的故事。这棵老槐树故乡在运河下游方向的南方,那里有他青梅竹马的恋人,自从人们把他栽在北方后两树天各一方,非常思念昔日的恋人。有一天他鼓足勇气去南方与恋人约会,这一走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间无论春夏秋冬,老树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未见长出一枝半叶。十年后一个春天,槐树回来了,又奇迹般地长出又嫩又绿的枝叶。从此人们对这棵树更加敬重,视他为神灵不可冒犯。

还有一说,200多年前,淮河发大水,民众患病灾,古槐为拯救淮河一带难民,离开槐体和故土,沿大运河到淮安一带开药铺做郎中,给民众治病解除这一地区民众的苦难,5年后又回到良壁故土复身,重新发芽复活,从此村民更加敬仰和爱护,古槐是良壁村的标志,也是邻近民众相依为命的老人和依靠。



  这尊石羊存放在古唐槐树下(2004年由村西沟边移至此),青石质地,重吨余,卧式汉代石羊,圆雕而十分温顺滑润。良壁村为万余口人的古村落,村西邻京杭大运河中运河,东边靠宋扬河沟、小汶河,土壤肥沃、百谷皆宜、古庙群立、古遗址遍布,是远近闻名的古集市。

传说汉代石羊,产生于古代人们对生儿育女的不理解和祈求传宗接代的欲望,以石羊为寄托,表达心悸情绪、情感。传说神羊是伏羲坐骑流散在良壁的,神羊靠偷吃村中百姓蔬菜和煎饼糊子生存下来,而且体膘圆滚。一天夜晚,村民杜大跟妻子推完磨,杜大回屋休息去了,妻子在锅屋烙煎饼。正烙着,只见一只白绵羊偷吃盆中的糊子,她赶了几次都未赶走,生气扬起煎饼批子向绵羊砍去,只听“咩”的一声跑了,她回头一看,地上有一块白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个羊尾巴。天明时,她把羊尾巴拿给杜大看,杜大说:“好肥的羊尾巴,正好你身子虚弱,我煮给你吃,补一补身子吧!”于是杜大就剥去皮煮给妻子吃了,谁知吃了羊尾巴以后,十多年没生孕的妻子肚子越来越大,十个月后生下个胖儿子,两口子可乐坏了。夜里杜大做了个梦,天老爷对他说:“要多谢绵羊恩公”,才知道妻子怀孕生子是因吃了羊尾巴的缘故。两口子为了报答绵羊恩情,好容易找到了躺在村西沟边上的石羊,两口子一看,石羊没了尾巴,并有煎饼批子砍的痕迹,便知道偷嘴的绵羊是石羊并且是神羊。于是,便摆供祭祀,每到春节这晚,两口子就来拜祭,她生儿子祭祀神石羊的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不生孕的和没生儿子的媳妇都来祭拜石羊,以祈求生育和生子,并且十分灵验,神石羊保生养儿的传说就这样传开了。



  在汉石羊、唐代千年古槐树东北方向200多米的地方有个百余年大染坊,现王如坤先生传承着这项蓝印花绝技,守护着人类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如坤先生1950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从小得到祖父、父亲口传手授蓝印花布印染、凿版,靛蓝提取的技艺,八岁起就痴心于印染技艺的学习,常跟随在祖父、父亲的身边,做小帮手,上学期间在放学后,寒暑假到染坊帮忙,18岁时就掌握了纹版绘制、凿刻,印染制浆、刮浆、浸染及靛蓝染料提取的一整套技艺,于是成了父亲印染的助手,成为本族的第五代传人。

遗撼的是由于疫情、气候等原因,染坊没有复工复产,没有拍到蓝印花布染布过程,以后会再访蓝印坊。



  蓝印花布当地称靛蓝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史书记载,印染最早始于战国,邳州战国时期印染已经普及,兰陵旬子有句话,“青出于蓝胜于蓝”证明了战国时期蓝印花的存在,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邳州有丰富的原材料生产,民间有种植蓝草和种植棉花纺线的习俗,解放后60年代良壁村还种植蓝草60多亩,给蓝印花布印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勾通了邳州与南北方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的交流和物资贸易,促进了南北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融汇与扩展,促进了蓝印花布印染的生产与销售。



  邳州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



  获奖奖牌



  自制的凿板工具



  凿版



  在老版的基础上创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避免祖传的明清、民国时期的100余片印花版遭到焚毁,把花版缝在两片床席中间,铺在床上,而得以保存至今。1991年后又走村串户收集了数十种图案花版和传统蓝印花布。2001年开始整理、修补、复制凿刻花版,并结合时代需求,设计了数十种花版图样,使图样达到200个品种,2002年筹备恢复染坊,2003年正式开缸印染,使邳州蓝印花布得以传承与发展。



  染坊不断地扩大产量和花色品种,现花布图样已达到百余种,有传统图样,也有新设计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图样,以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拓宽了传统蓝印花布的用途,赢得人们的喜爱。为使人们更多了解邳州蓝印花布,2007年在染坊建立了蓝印花布展室,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大学生、中学生前来参观,同时也成为了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教育基地。



  国内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邳州蓝印花布和王家蓝印花布作坊。



  2008年王如坤先生综合汇集了邳州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编辑出版了《邳州蓝印花布》一书。

  2008年至2010年邳州蓝印花布被列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2月邳州蓝印花布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王如坤被命名为邳州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

邳州蓝印花布受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继承了苏北、鲁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艺术风格,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内涵。

  邳州蓝印花布又因京杭大运河的沟通,融合了苏南、齐鲁等地区蓝印花布的造型、印染技法工艺,产品既粗犷豪放,而又细腻工整。

  邳州蓝印花布的纹样和表现手法极具特色,蓝白相间的纹样造型处理巧妙,与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有着明显的区别,风格独特,地域特色鲜明。

  邳州蓝印花布质朴素雅,花纹图案造型简练明快,粗放流畅,广泛地吸取了邳州民间剪纸,木板年画的造型艺术。

  简单的蓝白两色就创造出了一个纯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邳州蓝印花布虽然仅用两种颜色,但却创造出了无限的艺术效果。

  邳州蓝印花布图案构成结构主要以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积组成,纹样粗犷、简练、淳朴、亮丽、悦目。

  纹样题材内容,多取材于传统的花纹图案,突出吉祥、喜庆的寓意,蕴含深刻,使人一目了然,反应出运河两岸人民对延嗣、平安、如意、美满、财富的追求和愿望。

  王如坤先生介绍蓝印花工艺

00:30

  王如坤先生在染坊介绍印染过程

  王如坤先生恢复了邳州蓝印花布的印染作坊,坚持印染、展示,不断研究开发蓝印花布新产品,拓宽了蓝印花布的使用市场。

  王如坤先生建立了蓝印花布展室,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大学生、中学生前来参观,同时也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教育基地。

  先后被中国艺术学会聘为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聘为名誉主席,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当选为邳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蓝印花布作坊和个人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报、宝马集团等60余家媒体和专家、学者的肯定与赞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蓝印花布作坊得到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并拍成《王如坤和他的蓝印花布》专题片进行宣传。



  2011年12月被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评为"纪念建党90周年百名杰出成就奖"授予"杰出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王如坤先生不仅是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而且是一位兴趣广泛的文史学者、收藏家。他研究当地民俗和文史,编写的60余万字《邳州民俗》荣获第十六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他把收藏40余年的二万余件收藏品、文物,开办京杭大运河沿岸第一家私人"农耕文化博物馆",每年来馆参观人数数万人,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运河沿岸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贾传军,江苏邳州市人。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年9月应征入伍,1985年3月在济南军区67军138师奉命参加老山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并荣立三等功,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今古传奇传媒集团速读杂志邳州联络站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分享、多篇摄影专集在大秦岭、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国运河网等多家摄影平台和其它摄影公众号上推送,作品《夜航》获中国第二届"郎静山杯"大运河主题全国运河沿线城市巡展,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现就职于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邳州航道站)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5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55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