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一定要做肠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登州渔夫 发表于 2020-8-14 14: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登州渔夫
2020-8-14 14:14:45 4668 0 看楼主
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美国2019年肿瘤统计报告》显示,1991~2016年这25年来,美国肿瘤死亡率总体下降27%,相当于死亡人数减少262万人,其中结肠癌死亡率下降了53%。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表示,过去美国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对象是50岁及以上的人群筛查,这部分人群的结肠癌率得以下降。“美国人2018年结肠癌筛查的普及率达到80%,美国结肠癌患者降低50%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与筛查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大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容易漏诊,而肠镜既是大肠癌的筛查手段,又是其确诊的“金标准”。


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历经三个阶段:息肉→腺瘤→大肠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张凯曾表示,从息肉发展到腺瘤再到癌变,一般需要10年左右,称之为“黄金十年”,因为在这十年之内检查都可以做到早发现甚至癌前阻断。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生。


但是在我国,结肠镜的普及率很低。很多人对肠镜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有的人觉得痛苦,有的人嫌麻烦,甚至明知自己有肠胃问题,也不愿意进行肠镜检查。


李兆申院士2018年7月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位患者:“因为有肠癌风险的患者,我建议他做个肠镜检查,他说做肠镜太难受了,坚决不做。我提出他加入我们的研究项目,医院派车接他去免费检查,还提供免费的早餐,可是他都一口拒绝,最后我们再三要求下,他才去做了肠镜检查。当时,我的心里其实很难过。这也是老百姓的通病,让没有胃肠症状的人去做检查,太难了。可是这是个误区,许多消化道癌症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没有症状的,而一旦出现贫血等症状的时候往往都是晚期,再救就来不及了。”



这7类高危人群,一定要去做肠镜检查


2020年4月,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对大肠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和筛查建议作出详细提示:


一、高危对象:


1、45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 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 20 岁。


二、筛查建议


1、符合1~5的“一般人群”筛查:


(1) 大肠癌筛查从 45 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 ,每 10 年 1 次肠镜检查,直到 75 岁;
(2) 76~85 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 10 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 85 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符合 “有大肠癌家族史” 直系亲属筛查:


(1) 1 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 60 岁)、2 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 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 10 岁开始)筛查,每年 1 次 FOBT 检查,每 5 年 1 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 1 位,且发病年龄高于 60 岁): 40 岁开始筛查,每年1 次 FOBT 检测 , 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3、符合 7 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对 FAP 和 HNPCC 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1)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 岁以后,每 1~2 年进行 1 次肠镜检查;
(2) 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登州渔夫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66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