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只小龙虾下肚,她被紧急送医!运动过量也会导致这种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也曾相识825 发表于 2020-9-18 08:4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也曾相识825
2020-9-18 08:41:11 4294 0 看楼主
小龙虾马上下市,趁这几天,不少夜宵一族想着,再好好饕餮一把,麻辣的、冰醉的,悉数上桌。



这不,这周五,周女士和家人在杭州一家龙虾馆好好吃了一顿,周女士只吃了四只小龙虾,但回家,躺下没有多久,睡在一旁的老公,就被周女士的呼喊声惊醒,周女士直喊腰疼腿疼。

送往医院之后,周女士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助理张可表示,这一周来因为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人一下增多了,一周接诊了七八个,都是杭州本地的患者。

这些患者年纪大多在30岁左右,男女各半,其中有两人是吃了同一家店的小龙虾送入院的,还有人是自己家里烧了小龙虾吃出毛病的。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一系列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通俗地说就是肌肉因为某种原因发生溶解现象。溶解的肌肉会产生大量的肌酸激酶,肌肉细胞里的肌红蛋白就会进到血液里,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经过血液循环,引起肾脏肾小球堵塞,造成急性肾功能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急性肾衰竭。




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哪些?


横纹肌溶解病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如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热、药物、毒物、感染等。

上面的案列中就是由于食用细菌超标小龙虾,导致病毒和细菌感染引发的横纹肌溶解。

除了病毒和细菌感染,长期卧床等所致肢体受压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不运动后的突然运动导致的,称之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

高温环境或高海拔地区进行剧烈运动,会增加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风险。他汀类降脂药可能产生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




有这些症状,要小心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可见肌肉疼痛、肿胀、肌无力等肌肉受累情况。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尿外观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

有些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是轻微的肌肉酸痛、关节酸胀,或伴有脱水、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认为运动后疲乏、中暑等而被忽视。任其发展下去,会出现肢体肿胀、肌肉酸痛加剧等情况,同时伴有茶色尿或酱油色尿等。如患者出现高热、心律失常、少尿、无尿等表现,就要高度重视,立即将其送医就诊。



食用小龙虾应注意5点

因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的案例时有发生,建议大家吃小龙虾最好做到以下5点:

1.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不要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龙虾进食,也不要购买非养殖的龙虾。如洪水期间接触江水,未进行有效防护还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风险。

2、不要进食死虾或不新鲜的虾。龙虾烧煮以前应该尽量清洗干净,多在干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去除腮部及肠道。

3、烹饪时应煮熟煮透。由于龙虾在自然环境生长,其体内可能存在细菌和寄生虫,且龙虾外壳较硬,不容易蒸煮,所以烹饪时应蒸煮时间长一些,以有效杀灭细菌或寄生虫。如未煮熟就吃,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肺吸虫病。进食龙虾时,尽量不要进食头部不干净的地方,同时抽掉尾部虾线(肠道)后进食。

4、进食小龙虾量要有度。小龙虾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含有丰富的嘌呤核苷酸,多吃会诱发痛风。如果再搭配啤酒就更不健康,因为啤酒含有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催化剂维生素B1,两者一起吃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导致血中尿酸增高更快。所以不要一次大量进食小龙虾。且过敏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吃小龙虾。

5、凡进食小龙虾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说明进食史。




运动如何预防运动性横纹肌溶解?

1、平时不太运动的小伙伴们,切忌突然开始过度激烈的运动,应循序渐进,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运动量。
2、尽量避免易出现大汗淋漓的中高强度运动方式,以免造成脱水及中暑等,可选择游泳、瑜伽、慢跑等轻松舒适的运动方式。
3、避免在烈日和高温环境下进行锻炼,建议在傍晚室温偏低和通风环境下进行运动。
4、夏、秋季高温易出汗,因此无论是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都应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
5、无论是运动中还是运动后出现相应不适症状后均应暂停运动并尽早就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也曾相识825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29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