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树到底有多顽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0-22 08:0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0-22 08:04:33 2976 2 看楼主
致敬,大漠胡杨

宋智




戊戌年秋,我第三次来到美丽的新疆。十八岁那年,我参军入伍第一次来到这里,部队驻扎在戈壁深处。从那时起,边关冷月、大漠胡杨、戈壁驼铃、天山骏马便烙印心田,伴我成长。如今,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的新疆情结依然绵绵无尽。古稀之年,再一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热土,倍感亲切。这一次,我们是从中、俄、哈、蒙、四国接壤的阿勒泰山开始,然后越过天山,到达中巴边境的喀喇昆仑山,行程6000公里。虽然山高路远,舟车劳顿,但是,每一天,我们都被新疆的辽阔壮美和独特的西域风情所震撼。然而,最能打动我心扉的还是那些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树。

是的,就是大漠胡杨。

每一次走近它,面对它,触摸它,我的心头便为之一颤,油然而生敬意!

胡杨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10月6日,在游完天山神秘大峡谷之后,前往阿拉尔市。这个城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部边缘,紧靠沙漠。途中,我发现路边的沙漠上有一片望不到边的胡杨全部枯死,我赶紧让司机停车。下了车,拿着相机直奔胡杨林。

夕阳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胡杨全部死亡,好像是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它们虽然被摧残的遍体鳞伤,头断肢残,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天地之间,继续保持着众志成城、奋勇抗敌的壮志豪情。它们昂首挺胸,相互支撑,死死地坚守在那里,继续为人类遮挡风沙。有少数的虽然倒下了,但是风骨犹存,死而不腐,用铮铮铁骨阻止沙漠扩延。此时,大漠落日把最美丽的余晖洒进这片胡杨林里,场面极其悲壮、凄美。我似乎看见了它们与大自然奋勇抗争的惨烈情景,仿佛听到了它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此情此景,无论谁见了都会为之一震。面对昂首屹立、宁死不屈、笑傲苍穹的胡杨,我心潮翻滚,热血沸腾。司机多次按喇叭催促我上车,但是,我迈不开脚步,久久的在胡杨林里伫立徘徊。

晚上回到宾馆,我怎么也不能入眠,那片枯死的胡杨不时浮现在脑海里,我非常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枯死的。我早就听说过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那么,这片胡杨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拿来手机,在百度上搜寻。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侯条件下的树种,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够忍耐极端最高温45℃和极端最低温-40℃的袭击,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林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来,胡杨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胡杨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既然胡杨的生命那么顽强坚韧,对人类的作用那么大,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枯死。有的资料上还介绍,近年来,在新疆不断发现很多片枯死的胡杨,但死因成迷。

我不死心,一定要为枯死的胡杨讨一个说法。我不顾夜深困乏,继续在网上寻找答案。

中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蜷缩于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极旱荒漠”的区域。

在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胡杨。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

但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塔里木盆地胡杨林面积由52万公顷锐减至35万公顷,减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更是锐减70%。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胡杨及其林下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为新疆沙尘暴两大策源区之一。

答案已经非常清楚。

造成胡杨的死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人类的过度砍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就是胡杨的“死亡之谜”。

然而,那些死而不屈的魂灵,至今还坚守在那里为人类造福,难道不足以感动人类么!

代价是如此的惨重,我们应该猛醒!

阿拉尔之夜,成了我的不眠之夜,使我对胡杨和人类有了新的认识。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的下一站是和田市。司机小焦告诉我们,明天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全程500多公里,全是沙漠公路,一路没有卖吃的和喝的,要我们做好思想准备。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流动性最大的沙漠。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有诱惑力的一个。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变幻莫测,上无飞鸟,下无寸草,被称为“死亡之海”。

次日凌晨,我们早早起床吃饭,备足好矿泉水和西瓜,在晨曦中驱车前往沙漠南端的和田市。

这是一条平坦而笔直的沙漠公路。它是死亡之海中的一条生命通道,也是中国最美的千里画廊!

车子在公路上飞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浩瀚无垠的沙漠,但车上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更没有人聊天,相机和手机都聚焦在沙漠中的胡杨。

大漠中的胡杨美的令人窒息!

这里的胡杨和我们在塔里木河两岸见到的不一样。那里的胡杨长得高大魁伟,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遮天蔽日。而这里的胡杨则稀稀疏疏。由于环境极其恶劣,它们大都长得粗壮低矮,树干皴裂粗糙,坚硬如铁,像大型盆景一样。这些胡杨能够在大漠里繁衍生存下来,实在是生命的奇迹。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族语意就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大沙漠腹地极其干旱,年降水量仅有 16 毫米 ,而年蒸发量竟高达 3800 毫米 。特别是到了盛夏,这里的地表温度高达 67 度以上。酷暑季节,胡杨面对的是 33 万平方公里沙漠的炙烤;隆冬,又要忍受零下 40 多度严寒的摧残;同时还要遭受特大风暴和龙卷风的频频袭击。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生存,胡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在沙漠里,我见到了一棵从根部被大风折断倒地的胡杨。但是,就在这极其干旱的沙漠里,从它的根部和梢部又发出很多枝条,可见胡杨的生命多么顽强,真是不可思议。

有人赞美胡杨是沙漠中的“精灵”,是“树魂”,是“英雄树”,此话不虚。

但是,在我眼中,胡杨远远不止这些。

大漠中的胡杨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给“死亡之海”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有了它们的陪伴,寂寞苍凉的沙漠变得如诗如画!春天,胡杨准时吐绿,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盛夏,胡杨成了片片绿洲,让沙漠变得生机盎然,它们竭尽全力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秋天,是胡杨最美的季节。积蓄了一年的能量瞬间释放,叶子变得金黄透亮,甚至火红,耀眼夺目。淡黄色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点缀着一棵棵金灿灿的胡杨,像油画一样,精美绝伦,谁见了都舍不得离去。我们的一位团友激动地抱着一颗胡杨大喊:“胡杨,我爱你!”到了冬天,胡杨不畏风雪,昂首挺立,枝头挂满霜雪,成了玉树琼花,宛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荒芜死寂的沙漠变得美轮美奂。

大漠中的胡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 “死海”。它们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让经过这里的人们丝毫感觉不到苍凉和恐怖。大凡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这些胡杨,就看到了希望,会不由得精神抖擞,力量倍增。

大漠中的胡杨像一座座战斗的堡垒,巍然屹立。在茫茫的沙漠中,你会发现,每一棵胡杨大都生长在一个个小沙丘的顶部,周围低凹,非常突出。它的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延伸到周围几十米。它的很多根都被狂风吹得裸露在外,密密麻麻。据说胡杨的根能够抓住半亩大一片的黄沙不被狂风吹走,可见它的防沙固沙能力多么强。有了这些生生不息而倔强的胡杨,才使肆虐的沙漠变得慢慢收敛,在它的面前望而却步。

大漠中的胡杨像一面面火红的战旗。它在召唤,它在呐喊,它在引领,它在呼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它在向人类吹响向沙漠进军的号角。正是有了这些胡杨的存在,才使人们增强了战胜大自然的决心和信心。行车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人类正在力图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公路两边布满了防沙固沙的篱笆和种植的红柳。这些红柳已经成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片死亡之海一定会造福人类。

千年屹立,千年寂寞,千年坚守,千年奉献,这就是大漠中的胡杨!

千里沙漠之行,我们忘记了喝水,也忘记了疲劳,更顾得不上吃饭,我们一直被胡杨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

千里沙漠之行,让我们激动不已,感慨不已,收获满满。一个人只要到过新疆一次,只要见到过大漠中的胡杨,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

到达和田,朋友们都去玉龙喀什河拣玉去了。我没有去,心中依然不能平静,还在想着那些大漠中的胡杨,它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挥之不去。

看到这些胡杨,我立即想到了那些驻扎在边关高原、大漠深处的军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49年10月20日,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大军星夜兼程赶赴新疆,随即新疆和平解放。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驻疆10万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就是这个充满激情而又富有诗意的命令,彻底改变了10万官兵的命运。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编为10余个农业建设师和工程建设师。他们分别驻守在新疆各地,肩上担负着开荒生产和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

记得是1998年9月,我到乌鲁木齐参加国家发改委的一个会议。会议期间,组织我们到石河子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博物馆。

在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兵团人铸剑为犁,在戈壁荒滩上开荒种地的雕像。

大漠落日像一块烧红的钢铁渐渐黯淡。6个近乎赤裸的身体弯成牛的形状,血染的肩膀拉紧绳子,一人倾身推着犁杖,把炮弹片打造的犁铧深深插进板结的石砾浅土。更多的战士没有犁杖,只能挥动砍土镘慢慢前移。到了收工的时候,很多人发现自己看不清路,看不清周围的一切,眼前只有朦胧和无边的黑暗。开荒一个多月了,官兵们啃咸菜蘸盐水就辣椒面,很少见到青菜,愈来愈多的人患了夜盲症。

他们只好将拉犁的绳子连接起来,让一个能看清路的年轻战士在前面带路,大家紧紧抓着绳子,一路踉踉跄跄向数里外的地窝子营地走去。

大漠月夜,一条绳子串起来的盲人军队在大漠上艰难行进。他们衣衫褴褛,肩头染红,手脚上全是伤痕和血泡。他们脸色黝黑,肤色黝黑,眼前更是一片漆黑,他们扯着嘶哑的嗓子齐声高吼:“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走在队列最前面的那双眼睛此刻充满泪水又无比明亮。

这尊雕像,曾感动过无数人。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件已变成铁灰色的破旧军棉衣,是老兵王德明捐赠的,数十年戈壁风尘渗进每根纤维,上面补丁摞补丁共计146块,无数参观者面对这件“百衲衣”都驻足良久,泪流满面。

讲解员还为大家讲述了很多撼人心魄的故事。

开荒时,神枪手孙春茂被毒蜂子蜇死在大田里;副连长吴永兴夜里巡查时牺牲在水渠里;饲养员宋常生累死在牛圈里。

150团一个班的战士为了种活10棵小白杨,自己喝了一个星期含有芒硝的苦水,却把百里之外运来的食用水全部给了小树苗。29团官兵为了让上千株树苗在盐碱滩上活下来,硬是用铁锹大镐挖出1200公里长的排碱渠。碱地变成了沃土,许多战士倒在工地上再也没能站起来。47团官兵开荒时,人人掌上的血泡一排排,砍土镘木柄被染得血红,每天早晨只好到河边去清洗,否则会黏手,数百上千的木柄把河水都染红了。 生于广西的壮族老兵陆振欧,1954年在新疆成了家,有了孩子后,母亲执意要把祖传的背孩子的背囊送过来。老人不懂汉语也不识汉字,陆振欧只好先寄回一个白布片,上面注明母亲的名字和目的地,请沿途的人帮助她。母亲把白布片缝在胸前,背着包袱从广西百色出发,只身横穿整个中国,28天后终于找到新疆。看到战士开荒种地非常辛苦,母亲含着泪说,我不走了,你们都是我的儿子,我要守着你们,哪怕帮你们烧烧水做做饭也行啊!母亲就这样跟着战士们把一生献给了新疆。

为实现畜牧业良种化,农六师104团的吴德寿等4名战士赶着从青海购买的300头牦牛,翻山越岭穿过沙漠冰原,一路风餐露宿,战豺狼斗风雪,途经3省12县,行程8000多公里,野外生活400多天,当他们衣衫破烂乱发如草满脸胡须抵达场部的时候,战友们以为冒出4个雪山野人。出发时带上的100发子弹只剩了1颗,而一路生崽的牦牛却增至420头。 大漠老兵,哪个不是擎天一柱!

上世纪90年代,兵团首长到47团慰问这些老兵,问他们有什么要求?老兵们说,我们从进驻和田那天起,50多年了没走出过大沙漠,没坐过火车,没见过城市,甚至没到过60公里之外的和田,首长顿时泪流满面。经兵团安排,1994年10月,尚能行动的17位老兵终于坐上火车,到达 “戈壁明珠”石河子新城。面对广场上矗立的王震将军雕像,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命令,步履蹒跚的老军人自动列队,颤抖着老手向将军行了庄严的军礼,肃立在最前列的李炳清激动地大声说:“报告司令员,我们是原五师15团的战士,你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接着,老兵们扯开苍老而嘶哑的歌喉,唱起一支老军歌《走,跟着毛泽东走》,歌声中,老人们泪水纵横,围观者无不动容。这是一尊活生生的一排流泪的英雄群雕!

后来中央领导又请这些老兵到了北京,上了天安门城楼。 军垦第一犁开出的是一片惊天伟业。如今,拥有14个师、176个团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昂然屹立于天山南北和千里边境线上。“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兵团人”,这是对兵团战略布局的生动概括。茫茫大漠曾湮灭了西域古三十六国,历朝历代的屯垦戍边大都一代而终,而三代兵团人薪火相传,一手拿枪一手拿镐,钢浇铁铸般坚守在那里,发展经济和镇守边关两大使命一肩挑,成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他们在两大沙漠边缘地带造林近百万亩,兴修大中小型水库上百个,建起一个个良田万顷、渠网纵横、林带如织的农牧团场和戈壁绿洲。在他们粗粝的大手上,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等一座座新城悄然崛起,6所大专院校、近千所中小学、数十所医院和文化场馆分布于各个师团,上千个大中型企业遍地开花,一片片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迅速崛起,修筑的水渠总长度可绕地球两圈多。兵团还是全国最为广阔的棉花产区,每年秋天,内地数十万农民工乘坐火车汽车,潮水般涌入新疆摘棉花,成为天山脚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兵团人”创造了人间奇迹,书写了人类最壮丽的诗篇!他们就是大漠胡杨!

“顽强坚韧,铮铮铁骨,生生不息,执着坚守,无私奉献!”这就是“兵团人”和大漠胡杨的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

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感天动地,催人奋进!

我们一定要弘扬和传承这种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迎来伟大的复兴!美好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致敬,伟大的“兵团人”!

致敬,大漠胡杨!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胡辣汤 发表于 2020-10-22 08:05:2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胡辣汤
2020-10-22 08:05:28 看楼主
都是家乡文人!万年胡杨千年鳖!新疆的胡杨就是多,到处都是,我每天都能看到!真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中国农民 发表于 2020-10-22 08:06:2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中国农民
2020-10-22 08:06:22 看楼主
[赞]写得真好[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976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