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小因“我”而精彩|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王亚南、陈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11d44u61r 发表于 昨天 1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p11d44u61r
昨天 11:43 92 0 看楼主
三尺讲台承载星辰大海,一支粉笔书写岁月鎏金。当晨光漫过琅琅书声,当暮色浸染案头教案,总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在时光褶皱里悄然生长。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与责任感,本学年,华山路小学开展“华小因‘我’而精彩”为主题的讲述教育故事活动,用故事点亮教育之光。本期让我们一起在王亚南、陈姣两位老师温暖人心的教育故事中,感受那份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的力量。

王亚南老师深耕少儿美术15年,独创“游戏化色彩教学法”。江苏省美术协会会员,徐州市油画协会会员,荣获“邳州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质课一等奖,优秀备课一等奖,多次荣获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学生作品获省级展览金奖3次。

我的教育故事

各位老师,不知道您是否读过一本叫《点》的绘本。书中一个不会画画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从愤怒地戳下一个点开始,到最终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个美好的童话,直到我成了故事里的老师,而在我的教室里,也有这样一个“瓦斯蒂”。
前段时间我在给儿子整理绘本书时,无意中瞥到了这本书,不禁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十几年前......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的秋天,距离我踏入教师岗位已经是第三个年头。这一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遇到了一个学生,他叫刘益宁。
他坐在教室最角落的位置,总是安静得像个影子。每到美术课,当别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打开画本时,他却把头埋得低低的,对着一张白纸发呆。他的课桌上,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把他和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隔开了。
“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他最常对我说,也是唯一会对我说的话。
我先把他调在一个很活跃的男生座位旁,再尝试教他:“我们来画一棵树吧,先画一个棕色的树干……”他却连笔都不愿意动。我也曾鼓励他:“随便画什么都可以,画错了也没关系。”回应我的依然是沉默和空白的画纸。那段时间,我感到无比的挫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美术老师?为什么我无法点燃这个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直到那个下午,我在书店看到了彼得·雷诺兹的绘本《点》。
那一刻,我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教他“如何画”,却从未像书中的老师一样,真正地“看见”并“尊重”他当下的状态。我需要的不是灌输技法的“教”,而是赋予勇气的“点燃”。
第二天美术课,我走到了刘益宁的身边。他依旧对着白纸发呆。这一次,我没有说“我们来画……”,而是拿起一支棕色的油画棒,在他洁白的纸上,轻轻地点了一个点。
他惊讶地抬起头看我。
我微笑着又拿起一支红色的笔,在旁边点了第二个点。接着,我换了一支绿色的,点了第三个点。
“小宁,”我轻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开始。一个点,可以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你愿意试试看吗?什么颜色都可以。”
他犹豫了很久,手指在画笔盒上徘徊,最终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支他最喜欢的蓝色笔。先是放下,最后又拿起,他用尽全身力气般在纸上戳下了一个小小的蓝色的点。
就是这一个点!
我的内心雀跃不已,但我努力保持平静。我做出了和书中老师一模一样的举动:“太棒了!真是个了不起的点,请你在这里签上你的名字,这是你的作品。”

他签下名字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这张只有一个蓝点的画纸,贴在了教室最显眼的“艺术大师墙”上。孩子们很好奇,但我说:“这是刘益宁同学艺术之旅的伟大起点,让我们期待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奇迹,真的从那天开始发生了。
第二天,我发现那个蓝点的周围,多了几个不同颜色的点。一周后,那些点变成了一条由点组成的彩虹鱼。一个月后,小宁创作了一幅用无数棉签点蘸出来的、惊艳无比的星空图。
刘益宁的眼睛里有了光。他依然话不多,但他的画笔,开始替他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
而我,也真的变了。我不再只是一个教技巧的美术老师,而是“创造力的守护者”和“自信心的点燃者”。我的价值,不在于孩子画得多“像”,而在于他们有多“敢”。我更像一个“追光者”,努力地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画作里那个独一无二的“点”——也许是色彩,也许是线条,也许是天马行空的故事。然后,用我的肯定和赞美把它贴展出来。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会有我手写的“棒”或是个数不同的星星,每到学期末我们都会有孩子们期待的数星星游戏。

今年暑假考上中国美院的刘益宁回来看我,他变得性格开朗很多,侃侃而谈。他说:“谢谢您,王老师,谢谢您看到了我的那个‘点’,它现在变成了我心里的太阳。”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作为老师的幸福感大概就像吴校长开学第一会所说的那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欣慰吧!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想分享的不是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一个关于“看见”的故事。有时候,教育的力量,并不在于我们教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看见了什么。有时候,改变一个孩子,也许只需要我们给他一个“点”的机会,并为他裱上一个金色的画框。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曾苦苦思考如何“唤醒”,现在我才明白,唤醒不是咆哮,而是低语;不是塑造,而是等待。我愿永远做那个第一个为孩子的“点”而欢呼的人,因为我知道,那个点,就是一颗被唤醒的灵魂,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我的故事讲完了,但无数个关于“点”的故事,正在每一个教室里静静发生......

陈姣,中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华山路小学四(1)班语文老师。


从班主任到语文老师,初心始终未改

站在四(1)班的语文课堂上,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总会想起刚进入教师行业时,第一次以班主任身份站在讲台上的模样。那时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班级管理计划,心里满是忐忑,却也藏着一股“要带好这帮孩子”的热望。如今虽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班主任,但在班主任岗位上沉淀下的初心——“教书先育人”,始终扎根在我每一节语文课里。

还记得刚当班主任那年,班里有个叫小诺的女孩。她语文成绩不算突出,上课总缩在座位上,连朗读课文都很小声。有次讲《秋天的雨》,我让大家分享“家乡的秋天”,小诺却红着眼眶没说话。课后我找她聊天,才知道她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生活,总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玩的秋天可讲。
那天晚上,我翻出自己小时候在乡下捡银杏叶、摘柿子的照片,第二天特意在语文课上加了个“家乡记忆”环节。我先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秋天跟着外婆晒玉米的故事,再慢慢引导小诺:“老师记得你作文里写过,奶奶带你去河边捡过枫叶,能跟大家说说枫叶落在水里像什么吗?”在我的鼓励下,小诺终于开口了,开始声音很小,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大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光。后来,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留出让孩子们分享生活的时间,小诺的作文里,也慢慢多了奶奶的皱纹、村口的老槐树,文字里满是温暖的烟火气。

去年开始,我不再担任班主任,但这份“关注孩子内心”的习惯,却成了我语文课堂的“标配”。有次讲《司马光》,讲到“司马光砸缸救友”,班里调皮的小宇突然嘟囔:“要是我,肯定吓得跑掉了。”其他同学哄笑起来,小宇脸一下子红了。我没有批评他,反而笑着说:“小宇很诚实呀!其实遇到危险,先保护自己也很重要,不过司马光的智慧,在于他没慌着跑,而是想办法帮忙,咱们可以一起想想,除了砸缸,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朋友?”
那节课后半段,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小宇也举了好几次手,提出“喊大人来帮忙”、“用绳子拉”等主意。课后小宇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原来诚实也不是错呀!”看着他雀跃的样子,我更加确定:语文课本里不只有生字词和段落大意,更有做人的道理,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道理藏在故事里,藏在和孩子们的对话里,让他们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勇敢、诚实、善良。

如今在校园里,我依然会在课后被孩子们围着:有的分享新写的日记,有的问:“老师,下次还讲您小时候的故事吗”。虽然不再每天处理班级琐事,但看着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知识、学会成长,我知道,自己从未离开“育人”的初心。
讲台方寸间,从班主任到语文老师,身份或许有变化,但我始终相信: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真心点亮真心,用成长陪伴成长。未来的日子里,我依然会带着这份初心,在华山路小学的语文课堂上,陪孩子们一起读好每一篇课文,走好每一段成长的路。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在华小这个大家园中,她们既平凡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初心,为学生成长点亮自信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p11d44u61r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9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