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报房子户型算什么!拼爹妈、拼祖宗,孩子教育面前,中产低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以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1-1 17:3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以爱相随
2018-11-1 17:32:54 3992 1 看楼主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思小妞
你家是自购房还是租赁房?
你家户型是什么样?
你家房价是多少?
本以为是某房产中介公司或相亲网站的调研表,没想到居然出自一家幼儿园。




都说新学期、新气象,没想到班级新学期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调查居然与“房事”有关,校方美其名曰“让幼儿了解本身周边的环境。”只是家长们实在摸不透,了解周边环境与家里的户型、房价有什么关系?
难怪惹怒了一众家长:




不外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了,毕竟调查身家背景已成为孩子入学考核的一项硬指标,查房子算什么,去年上海某知名私校做得调查问卷更狠,对考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延伸至祖辈,要求填写祖辈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学历、毕业院校。










赤裸裸的“查三代”,从根上寻找你的娃有没有牛娃基因。
拼妈、拼爹、拼祖宗、拼房产,是这个时代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必备品。中产们的焦虑早已不仅仅在房子和职场,孩子们的教育才是他们最大的焦虑源,也是他们看似风光背后最大的软肋。
知乎上有一个长盛不衰的提问:“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受到了贫富差距?”回答八门五花,其中一个回复是人到中年有娃之后最让人扎心的:




别的孩子家里有菲佣、有“管家”、有马场……好吧,我们不想让孩子有攀比心理,并且富养的含义不该该仅仅局限于物质,但类似这样的话家长心知肚明,一半真心、一半无奈。
本以为这些调研是小概率事件,没想到身边的一位伴侣就被赤裸裸地问过“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资源?”这样的问题。




学校的调查问卷、介绍活动“一不小心”让中产家长们表露了本身的身价,而家长群更是成为家长们新的“厮杀”战场。
我们采访了数十位家长在家长群的保留现状,这些家长有一些共性:身处一二线大城市、孩里的孩子准备幼升小或已经在小学就读(均为较好的公立学校)、本身受过高等教育,最低学历是本科、家庭年收入算得上真正的中产。
这些家长在家长群的“明争暗斗”让一众宫斗剧汗颜,他们因家长群引发的焦虑和心塞让人心疼。
总体说来,家长群已经成为老师、以及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渠道(没有之一)。通常,老师会在群里发布作业要求、比赛通知、培训事项、活动照片、行政事宜等,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极大便当。
除了接受信息外,家长群还能顺便“窥视”一下别人家的孩子的情况,避免错过资源。




所以,家长们还是认同家长群的存在。
只是,凡事没有完美。享受了家长群带来的便当,就不得不忍受一群中年人凑在一起的难看吃相:










还有一些担忧是身在家长群外的人未曾想到的:










参加这次调研的一位伴侣说,家长们谁不是一边在手机屏幕前翻着白眼骂其他家长“马屁精”、一边本身手指不竭地敲着键盘,想方设法撰写给老师的马屁文。










当然,家长群里唱大戏的主角们是家长,但“幕后大boss”是诸位老师。在老师眼里,家长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呢?




我们问了几位老师,首先老师们都承认家长群的重要性和便当性:




但是,也被家长群带来过不少困扰:










当家长群里发生“是非官司”时,解决者也必定是老师。事关本身的孩子,这时往常毕恭毕敬的家长们可不是“好惹”的:




至于那些复制粘贴,排队一样的“收到辛苦了”和洋洋洒洒的“屁文”,老师们心意领了,但内心还是想说一句: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为了孩子家长们无所不消其极去搞定老师,马屁是入门,红包、送礼实属正常。小时候我们瞧不上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业奔波、送礼、低三下四,现在,我们为了本身的孩子也长成了父母的模样。这大概是中产家庭的一次集体“沦陷”吧。
类似的情况会发生在美国家长身上么?
托没有微信的福,美国家长不搞“家长群”这一套,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往来全靠邮件。每个班也会有一个家长委员会的负责人,但平时不会出现,只有当老师离职、过节号召大家给老师凑份子送小礼物时才会冒出来。礼金完全是自愿、不记名的,礼物通常是全班十六个家长凑100刀(约人民币700元),买超市购物卡给老师。注意,100美金分给全班5个老师。
上个月班里的一位老师要离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的负责人给家长们发了邮件,为表示对离职老师的感谢,号召大家在感谢卡上给老师留言,送的小礼物是一盆小植物,贺卡+植物,总价不超过10美金。




这位家长还在邮件结尾处再三申明请大家自愿,以及如果有谁不肯意接收类似邮件请务必告知,她以后不会再发送。
总之,一切feel free.
这么说来,美国的学校是一片“净土”喽?我原本也这么以为,直到比来和一位身在加州、曾同私立小学申请“厮杀”完的伴侣聊过后才知道本身天真了。
伴侣的女儿申请湾区一所著名的私校,孩子要参与的考核内容高达八项,包罗编程和矩阵推理这类非常烧脑的逻辑题,并且报考费非常贵,一年级以前600刀(4200元),年级越大费用越高。然后,还要带孩子去专门的测试机构测验智商(费用2000元),出具官方IQ证明。(也是非常“残忍”了……)
这还没完,完成上述“硬实力”后,孩子本身还要写两篇作文:都是“用两个词描述本身”、“你是如何战胜一个困难”这类没有标准套路,又很反应自我认识和价值不雅观的标题问题。(想想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没搞清的人生难题,却要6、7岁的孩子搞定考官……)




对家长的考核也是相当残酷。
首先你得有钱,这是底线;其次,还要考核一下你是不是什么“关系户”,伴侣申请的那所学校里就有一项问家长“请列出您的任何亲人曾经为我校校友的,包罗其名字、班级以及与您的关系。”(潜台词是:同一个圈子当然最好啦,捐钱也是便利省事嘛);当然,关于身家背景事无巨细的调研是必需的:职业、年收入、学历、曾做过什么公益/慈善事业、对社区的贡献……
别着急,还没完,家长也得写作文呐!要回答“描述本身的孩子为什么值得被录取,是否和学校的价值不雅观吻合”这种“形而上”的问题。
伴侣说,孩子申请个学校,感觉比本身当年出国做签证背景调查还“赤裸”、比他做个几百万的项目还累。
所以啊,全世界父母在面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时,都是一样疲倦而又疯狂的。就像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Wednesday Martin在畅销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里写的:
为了买学区房能让孩子就读好学校,家长必需通过小区家委会的层层面试。申请表上的调研内容包罗你大学的成绩、你父母毕业的院校(也是看祖宗基因)、你每一张信用卡的卡号等等,估计只剩下每周作爱次数没有上报了。




孩子是单纯的,但在非乌托邦的社会里,供他们成长的环境恐怕鲜有“净土“。无论是国内的中产阶级家长、还是纽约的精英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都有不顾颜面的讨好和低头认怂的时候。身为家长,我们对别的家长和本身都更理解、宽容些吧。
也许,这是唯一能让本身好受一点的办法了。
作者【思小妞】:著有《焦虑突围: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 坐标美国,媒体人,专栏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你与我相似 发表于 2018-11-1 17:33:1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你与我相似
2018-11-1 17:33:1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以爱相随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992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