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长的考核也是相当残酷。
首先你得有钱,这是底线;其次,还要考核一下你是不是什么“关系户”,伴侣申请的那所学校里就有一项问家长“请列出您的任何亲人曾经为我校校友的,包罗其名字、班级以及与您的关系。”(潜台词是:同一个圈子当然最好啦,捐钱也是便利省事嘛);当然,关于身家背景事无巨细的调研是必需的:职业、年收入、学历、曾做过什么公益/慈善事业、对社区的贡献……
别着急,还没完,家长也得写作文呐!要回答“描述本身的孩子为什么值得被录取,是否和学校的价值不雅观吻合”这种“形而上”的问题。
伴侣说,孩子申请个学校,感觉比本身当年出国做签证背景调查还“赤裸”、比他做个几百万的项目还累。
所以啊,全世界父母在面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时,都是一样疲倦而又疯狂的。就像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Wednesday Martin在畅销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里写的:
为了买学区房能让孩子就读好学校,家长必需通过小区家委会的层层面试。申请表上的调研内容包罗你大学的成绩、你父母毕业的院校(也是看祖宗基因)、你每一张信用卡的卡号等等,估计只剩下每周作爱次数没有上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