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耶鲁海归讲述:中国孩子太缺乏这种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520jm 发表于 2018-12-1 18: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520jm
2018-12-1 18:10:32 6147 20 看楼主
互联网第一留学公开课:留学爆米花

专业留学办事平台:信息/攻略/咨询/办理

关注微信订阅号:留学爆米花



作者:高雨莘,留学美高“先行者”,后考进耶鲁大学深造。现居北京,兼任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作者。

引言

在中国,一种现象成为潮流,常常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2005年,我去美国读高中时,国内的学生出国读大学尚属少见。前年,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实习时,为当时供职的美国杂志社写稿,发现出国读高中在大陆已经蔚然成风,本身当年申请的Deerfield Academy,每年的中国申请人已经翻了20倍不止。

如今身在北京,又是在一次写稿过程中,我发现本身采访的对象已经变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甚至刚满十岁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正趁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

与以往时代比拟,现在的低龄留学生最应该学什么?

1

留学低龄化已成趋势

电话那头稚嫩的童声,已经在向我描述黄石公园的优美景色和迪斯尼乐园的乐趣横生。不出意料的,许多父母送孩子早早出国是希望能帮手孩子增加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筹码。

然而在对话中,我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替孩子寻找的,是一种中国无法给予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

“我的孩子属于在学校挂上名了的淘气,”一位北京的父亲向我描述他十岁、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儿子。

“他喜欢的书读过几遍可以背下来,不喜欢的科目却无法强迫他学习。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合适。”

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多年,例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西方教育概念,也已经在家长脑海中逐渐具备了具体而实际的意义。“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

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从国外读书回来的留学生,目睹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十几年前家长在书店抢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心态,已经渐渐被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所取代。

比起学校的名声,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教育在每个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心态无疑也会对出国的孩子造成影响,改变他们的追求与对留学的理解。

加之现在的学生留学日趋低龄化,在他们兴趣与性格仍然十分可塑的阶段,便接触到西方的通识教育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他们吸纳西方教育的真谛会有意义深长的帮手。

通过个人经历,我感到这种吸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然而这正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国内教育为他们做出准备中最薄弱的一项,也由此成为他们在留学时往往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2

重要的人文教育

从国外回来,和中国的伴侣们聊天,有时大家会开玩笑,将我们新一代的“小留学生”和二十世纪初由清政府、达官显贵或书香世家送出国的那一代“前辈”做比力,说在东西方社会受教育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像那一代人一样,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合璧。

这样的比方总让我偷偷汗颜。

二十世纪初留学西洋的莘莘学子,成长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起伏动荡之中。他们在出国以前许多人已经饱读诗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国难当头,各种思潮争鸣,为中国寻找出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留学海外的行为,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而如今出国留学的新一代留学生,出国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和文化的积淀又来自于哪里?

是语文课堂上对古诗古文的大卸八块囫囵吞枣?是思想政治课上逐条铭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是各种不容置疑被塞进脑袋的定论和公式?

这样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虽然如今的学生对这样的灌输早已不是全盘接受,不外却也无法公然挑战,于是有口无心地跟从着书本,难以享受到人文学科本应带给思想的挑战和乐趣。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以前,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早已被中国教育磨灭。

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本身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力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留学也由此从开阔眼界、挑战自身认知的行为而变成仅仅是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砝码。

这从出国以后的中国人在学校所选择的学科与专业便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部留学办事中心不久前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办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的回国就业人数占了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导致这些领域求职人员远远供大于求。

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同样常见:和我一届毕业的来自中国的大学同学,现在绝大多数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大学里选择了经济学作为专业,原因是人文学科那时在我眼中虚无缥缈,纸上谈兵。



然而出国时间久了,我渐渐了解到,也正是美国学府中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学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

英文课上的圆桌讨论,让我逐渐抛弃了以往被动而死板的阅读方式,不再习惯性地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中心思想,而学会将材料当作文学作品去鉴赏,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将阅读变成一种立体而多元的体验。

写作课宽松的思维环境和严谨的逻辑训练,教会了我在写论文时如何就一话题本身立论、论证与总结,而并非像国内的议论文训练一般,文章能够采纳的角度和不雅观点早已被标题问题死死框住。

社会学讲座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用抽象晦涩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被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铭记,而仅仅被当作一种理论接受分析与质疑时,本来也可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我对这些学科迟到的兴趣,也帮手我在毕业后选择记者这一行业,将所学所想用来分析了解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

3

批判性人文教育

正是在走上这条路后,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具备与欠缺这种批判性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不同:

在我的美国同龄人、记者同行中,我发现许多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不雅观分析的本能。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现象时,会对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看法和固有的成见保持高度警惕,不竭去挑战它们,避免因为本身的思维懒惰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他们很少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将他的不雅观点不假思索全盘接纳,也很少会因为否定一个人而彻底拒绝去斟酌他的想法,而接纳与反对,又很少取决于对方的权威与身份。

当然,心理学有所谓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有选择性地拔取收集某些证据,忽略不利的不雅观点和资讯,用来支持本身已有的想法,这一点倒是在我接触的高学历背景美国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些。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这正是没有受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4

人文学科的宝贵价值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



本书与《江城》、《奇石》被称为何伟记录中国三部曲

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里。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几条:

1、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示出来;

2、他能够敏锐捕捉中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他的描写对象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一个社会与一个时代的特征;

3、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不雅观和道德不雅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不雅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

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大学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

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下,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中国人脑海中被广泛忽视,在美国这个有着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社会里也引起大众辩说。

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保留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



人们在问着本身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马克·艾德孟森(Mark Edmundson)八月初在《华盛顿邮报》上颁发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

“ 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

“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保留的讨论。”

艾德孟森写道,“这场讨论不该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抱负。

在留学日趋低龄化,教育不雅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家长和留学生们的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文章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了解更多留学申请攻略和成功案例

关注微信订阅号:留学爆米花

关注微信办事号:留学爆米花大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Coolf 发表于 2018-12-1 18:11:2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Coolf
2018-12-1 18:11:22 看楼主
拜读了,我没有去美国留过学,也没有就业的压力。近几年读了100多本书大部分是美国大学学者教授写的,很多还获过诺贝尔奖。主要是人文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类的。我发现我们国内很少有人写出这样的东西。它能更深层次看到问题分析问题,能提升认知和逻辑思维。比拟力,我们的学校太功利成了就业的场所。看似没用的东西,还是主宰社会的定海神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小糖糖 发表于 2018-12-1 18:12:0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小糖糖
2018-12-1 18:12:09 看楼主
教育形成于环境,存在有其合理性,抱怨种子不如研究土壤,无法改变土壤,只能因地制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科尔沁祥瑞 发表于 2018-12-1 18:13:07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科尔沁祥瑞
2018-12-1 18:13:07 看楼主
“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
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国内的教育出来的人遍及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只会被动地接受别人陈述的事实或定义,而很少用正确的思维逻辑去深入思考和批判地接受和修正。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思路存在明显的逻辑混乱,所以很多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或各种文章中的神逻辑会令人感到很无奈,感觉匪夷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Eudora 发表于 2018-12-1 18:13:53 | 只看该作者
5#
Eudora
2018-12-1 18:13:53 看楼主
国情不同,不要以简单的一个方面就否定所有。中国是人口大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如果采取美国式的所谓批判教育,起本质是精英教育,那么,无数的一般人将沦为无用之人,而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生产力的劳动阶层,这就需要对民众采取遍及性的,平均性的教育制度,以满足全面工业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提拔出色精英走入高端教育,从事高端工作,不然难以改变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美国产业空心化就是他们精英教育的结果,产业无法解决合格用工问题,是重要原因。大家可以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中国式的教育,老师整天抓着拽着你学习,你会堕落成什么样你本身最清楚。别跟我说中国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制度下,也有大量失去学习兴趣的人,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的优势,就是因为二战前后,国家实力强大,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为其工作,吸了世界各国的血。你可以看到,美国有大量外国精英为其工作。期中以华人居多,你还觉得中国的教育有问题吗?我不是反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但我主张教育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唯美国说事儿,我这算是批判性思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926484520 发表于 2018-12-1 18:14:20 | 只看该作者
6#
926484520
2018-12-1 18:14:20 看楼主
现在成绩很好的学生很少会选择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梦醒·时 发表于 2018-12-1 18:14:56 | 只看该作者
7#
梦醒·时
2018-12-1 18:14:56 看楼主
现在的大学生你去了解一下,大部分很有本身的见解,虽然不必然成熟,但对学习和生活会有本身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xvg2389 发表于 2018-12-1 18:15:37 | 只看该作者
8#
xvg2389
2018-12-1 18:15:37 看楼主
还是多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吧,人家技术先进首先是有好的思想和文化,而不能还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不雅观念了,百年前胡适先生就提出来了,现在很多人还总提倡传统文化,说实话传统文化精华有多少,大伙还不清楚吗,恐怕越提倡丢的越快,只有学习先进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不会丢,才能融合贯通,像日本一样学习西方自身文化也没丧失,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不然安分守纪,想从老祖宗那挖出什么,恐怕挖不出来了,必经老祖宗的思想是从农耕文明来的,现在已是工业文明了,能有多少适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xvg2389 发表于 2018-12-1 18:16:33 | 只看该作者
9#
xvg2389
2018-12-1 18:16:33 看楼主
具备与欠缺批判性的人文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不同。如敏锐的洞察力和客不雅观分析的本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对学生多年的熏陶,才能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我们当前的教育,需要努力补上这一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926484520 发表于 2018-12-1 18:17:17 | 只看该作者
10#
926484520
2018-12-1 18:17:17 看楼主
中国的传统教育不容许批判。也就不会出现否定之否定似的演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520jm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6147 | 回复:2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