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姓彩照:安得广厦千万间(王以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3-22 16:0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3-22 16:01:23 2892 0 看楼主


”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大诗人杜甫在《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的千古名句,表示了诗人的博识胸怀和伟大抱负,道出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遍及愿望。值得庆幸的是大诗人的抱负和广大人民的愿望,今天得到了实现。因此也就有了王爱全总工程师、总经理建得广厦千万间的壮举。

王爱全是邳州八义集镇王庄村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毕业于南京建筑学校,国家统配到宁夏银川市房产开发建筑公司工作,从技术员做到总工程师,由一般职员干到公司总经理,七十多岁时才从总经理位子上退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竞竞业业,手里掌管资财十多个亿,固定资产7个亿,国家贷款3个多亿,开发房产项目几十个,盖得楼堂馆所千万间,为宁夏、为银川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出了力、流了汗、建立了功勋,也为本身的家乡挣得了荣誉。

我和爱全老的家同属一个生产队,现在叫一个村民小组,虽然他比我只大几岁,但在家族中却长我两辈,我称他二老爷。小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开朗、活跃、善言语、喜交往、乐善好施又疾恶如仇。我比他小几岁,当时我还未上学,他和王毅老、以瑞哥己是有文化的学生了,自然比我见多识广,所以我总想跟他们一起玩,听他们讲新鲜的故事,也能长长本身的见识,因此我在心里是很佩服他们几个人的。记得有一天上午,我们又聚到一块谈天说地,我有点沾沾自喜的告诉他们:”我也要去上学了。”他们一听高兴的问这问那,爱权老忽然问我:”你去上学叫什么大名?”上学前在家里都叫小名,哪有大名。我说:”还没起呢。”他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似乎当仁不让的立即说:”我给起。”他瞇着眼若有所思的想了半天”有了、有了。”刚想说出来,忽然又吞了回去:“不行、不行。”他又自我否定,毕竟他也才是正上小学的学生,文化水不高,但他的热情很高,肯动恼子,你看他一仰脸,灵感来了:”就叫王以太吧。”他用手朝天上一指:“太阳又明又亮又温暖,你是以字辈,就叫以太。”其他几个人也异口同声附和:”好、好”。好人吉言,我的名字自此定了下来。

我上学以后,和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只有在假期里才能见到。1656年暑假,我考取了八集初中,爱全老这时正好从八集初中毕业,考上了“南京市建筑学校”。王毅老也从八集初中毕业考进了运师,以瑞哥从徐州一中考取了徐州师范学校。应该说我们住在一起的爷弟四个人,学业上都上了一层楼,有了共同语言,当然相见甚欢了。这时忽见爱全老拿出一张报纸,反复不雅观看和念着报上本身的名字,有感而发的赞叹道:“王爱全这三个字印的多显眼。”当时凡南京市大中专学校录取的名单都在《新华日报》上公布,然后再别离发通知书给本人。也许这是鉴于当年教育水平低,录取人数少,而采取的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鼓励的办法吧。报纸上的名字大小都是一样的,但对于有着无限喜悦表情的爱全老来说,感觉本身名字的字印得特显眼,那是可以理解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幕仍历历在目,因为当时我刚考上八集初中,心里也十分高兴,毕竟我们一个村8人报考,只录取了我和英之姑两人。

自那次见面别离后,以后再也没见过爱全老。听说他南京建筑学校毕业后,国家统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房产建筑开发公司了。不仅专业对口,对于性格开朗,精明能干的他来说,如得甘雨、如沐春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凭借着房产开发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台,施展拳脚,大展宏图,从一个普通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总工程师的岗位;从一个普通职工踏实苦干,逐步跃升为公司总经理。不仅业绩赫赫,并且清政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爱全老已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在相隔数千里外的塞北大漠深处,把宁夏银川当成了第二故乡,奋斗发展,公而忘私,得到了本地各族人民的欢迎,他虽置身乡外,但他从没忘记过邳州老家,更怀念生他养他的八集镇王庄村。他十分孝顺,家中兄弟二人,哥嫂去世后,他曾想把老母亲接到身边侍奉,但白叟家恋土难移,不肯年高时再离开家乡故土。他没办法只好咛嘱在家的侄辈,好好侍候奶奶,我不仅会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并且答应只要把奶奶侍候好,将来我会好好安排你们出路的。果然侄子们尽责尽孝,早晚嘘寒问暖,使得老母亲得以安度晚年。后来白叟家去世后,他把几个侄子全家,全部安排到银川。现在他的儿女、侄子一大家全部安身宁夏。为了宁夏,为了祖国边陲的发展,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到今天成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白叟,从只身一人到全家祖孙几代人,为国家、为人民、为边陲建设拼搏奋斗,生生不息,正是风雨沧桑人未老,献了青春献子孙呵。

爱全老不仅爱边陲,更爱他的家乡,他因工作忙捞不到回家,但又想念家乡,于是便出资邀请他的族叔和族弟二人作代表,专程前往银川他工作的地方,使他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温暖,他不仅盛情接待,倾听乡情乡音,欣赏家乡的故事,感叹家乡的变化。由于他不能不时伴随,便亲自安排他们去附近旅游,以欣赏“大漠孤烟直”的边塞风光,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让他们亲身体验现在的大西北再也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地,而是”西出阳关有故人”塞外江南了。

一九九七秋,他因公出差途经家乡,顺便看望时年92岁高寿的老母亲,到家后听说村里王氐堂公支家族正六修族谱,他二话没说,立即专门找到编修族谱的小组,认真的说:”修谱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全力支持,但又不能亲自参与,只好在资金上表示一点心意吧。”说完从身上掏出2000元人民币郑重的交给了修谱小组,要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元可不是小数目。当时修谱小组正为此发愁呢,他的慷慨解囊可谓及时雨,解决了资金缺口的问题,修谱小组深受感动,为此写了一篇专稿,附在家谱里,以记盛举。

以上文字,只是残存在我脑海中的另碎片断。至于爱全老当时是怎样进军大西北、大战房地产的;是如何运筹帷幄、调兵遗将来描绘蓝图、规划抱负的,那要等下一回分解了。

我想虽相隔数千里,但有着今天无限发达的交通,又有着浓浓无尽的亲情,总是会有见面的机会的,下一回的文章也就只是举手之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89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