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海探奥:胡适与清末邳州反贪事件(作者:程荣华 崔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6-13 16:4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6-13 16:40:15 4195 1 看楼主


清代末叶,邳州发生一起反贪事件,震惊大江南北。其时就读于中国公学的胡适仗义执言,撰文支持邳州人民的反贪行动,并声言各省“要钱不要面皮的官儿”,“一齐叫他坐一坐蜡烛”。“坐蜡烛”这一邳州方言,因而流行全国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之一。

反贪事件是由知州应祖锡贪赃枉法而引起的。应祖锡(1855-1927),字韩卿,浙江永康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入官办上海广方言馆攻读外文,出任大清驻西班牙使馆二等参赞,获赠西班牙国王宝星勋章。回国后委任江苏通州(今南通)四品知州,光绪三十一年调知邳州事。

邳州地处苏北边隅,素有泽国之称。应祖锡走马上任那一年,徐州府境内水、旱、风灾接踵而至,邳州灾情尤为严重。应大人下车伊始,满眼皆是灾后萧条景象,饥民嗷嗷待赈,田赋有待蠲免。两江总督周馥奏报朝廷,包罗邳州在内的五州县,“应征光绪三十一年漕粮及改征折色银两均请缓至三十二年秋后分作二年带征”。然而三十二年夏,又遭大水,据《邳州志》记载,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三十三年春,徐州府属州县均闹饥荒,入夏又遭旱灾。连岁洊饥,官府赈济,杯水车薪,于是饥民逼上梁山,盗匪蜂起。

光绪三十四年,邳州城厢发生一起土匪抢劫案件。当时州城在艾山之阳(今邳州市邳城镇),一伙明火执仗的盗贼竟敢在知州大人眼皮底下作起案来,州城西厢(今邳城镇城西村)的一家农户被抢劫。民团(民间自卫组织)鸣枪而至,土匪落荒而逃,丢下赃物,其一匪徒被民团抓住。贼脏俱获,送交州衙处置。

适巧,应大人有个侄子随他在州衙当差,神通广大的土匪头子便花费银两,通过侄少爷打通关节。应大人玩弄手中的权势,非但放纵土匪,反将被抢劫的农户户主关押起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知州应祖锡“贪脏纵匪殃民”的事件。

应大人既得银两,又给足衙役侄少爷的面子,没想到本身却丢了面子。百姓义愤填膺,衙门被围得水泄不通,直呼应大人的名字,口口声声要应大人“坐蜡烛”。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此时胡适正在上海就读中国公学(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二年级,闻讯挥毫,撰文《好一个纵匪殃民坐蜡烛的知州》,刊载《竞业旬报》第二十九期(1908年10月5日出版)。全文抄录于下:

邳州知州应祖锡,到任已两三年,最喜放贼害人,贪赃枉法。邳州城西边有一个农家被劫,乡团拿住强盗一名,赃物多件,一并送往城里。知州接到案子,不单不办强盗,反把事主押起来。谁知其中有个原因,这强盗被抓的阿谁当儿,他的党羽早已运动知州的侄少爷,花了几文钱,所以大老爷的脸也就翻过来了。但老百姓不肯干休,于是一声号召,扶老携幼的,聚集几千人,手里各持纸元宝一串,白蜡烛一枝,纷纷拥到衙门,嘴里只喊:“应祖锡,应祖锡,你爱元宝吗?我们这儿多得很呢!你爱金条吗?我们这儿却没有了,有的是蜡烛,请你来坐坐吧!”应大老爷见势不妙,一溜烟躲到姨太太房内去了。好容易经许多绅士排解,才免于难。但不晓得这位太尊,以后可贪匪贼不贪了,更可惜不得,这许多蜡烛,令二十三省(按清代全国共二十三个省)要钱不要面皮的官儿,一齐叫他坐一坐。

这是胡适早期颁发于《竞业旬报》上的几十篇文章,总计十五万多字的白话文之一。写这篇文章时,胡适年方十八,两年前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进中国公学。入学不到一个月就加入竞业学会,会员中大都为革命党人。为了鼓吹革命,他们办了一个白话报刊,叫《竞业旬报》,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为其宗旨之一。1908年7月,胡适成了《竞业旬报》的编者和记者,从第二十四期起担任主编,到1909年1月22日第四十期因病终止。胡适主编期间,在第二十八期颁发报复清政府的时评《论中国的政府》,揭露清廷为欢迎美舰来访的种种丑态,愤怒地提出抗议;二十九期又刊载几则时文,其一就是《好一个纵匪殃民坐蜡烛的知州》。本文对于邳州百姓自发的反败北行动的生动描述显示其白话文学的才华,“坐蜡烛”这一地方方言也因胡适撰文炒作而得以广为流行。更重要的是文章充满“正义的火气”,在舆论上给清末败北官场注入强有力的震慑剂。

知州应大人难犯众怒,不得不畏缩起来,委托士绅在台前幕后斡旋,终以释放事主、惩办匪徒,并将通匪的衙役侄少爷驱回原籍为条件,民愤始得平息。

本文至此似乎可以结束。胡适说:“但不晓得这位太尊,以后可贪匪贼不贪了?”对于胡适曾经担心的问题,我们按照所知在此补叙一笔作为答案。

知州应祖锡贪脏枉法的行为受到及时而坚决的抵制,“坐蜡烛”的教训使他铭刻于心,以致幡然悔悟。毕竟举人出身并学过洋文,做过外交官,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有别于官场那些死不要脸皮、寡廉鲜耻之徒,“不消绳法身自正”。应大人以本身的行动赎回了“坐蜡烛”而丢掉的面子,在邳州知州的宝座上得以继续下去,由光绪坐到宣统,至宣统二年(1910年)调任高邮为四品知县。

应大人在邳州任上的政绩,史志可稽者,惟赈济与树艺。光绪三十二年,大灾之年,官府赈济而外,动员州人捐资赈济二万余缗。宣统二年复赈,州人捐资一万七千缗。在知州应大人的倡导下,创立洪福山树艺公司,发动州人集资,在洪福山(今邳城之城山)植树十余万株,名曰“万松岭”。在今日看来也是不成小觑的成绩。州人吕家骥以诗纪其事,曰:“百年谋树人,十年谋树木。愧我葑菲材,樗栎求欲速。上官办森林,树艺好名目。”又曰:“支持期十年,地利自献宝。”

民国肇建,应祖锡改任句容县知事,一连三任,清正廉洁,政绩颇著。致仕后回原籍,在故居创建毓秀女校,藉以教育女学。著作有《增广尚友录统编》二十二卷,《洋务经济通考》十六卷,西文手著《西班牙日记》三卷,与英国人合译《银矿指南》、《佐治刍言》等,为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作出必然贡献。近年入选浙江永康历史名人榜,故居被列为永康市级文物庇护单位,1998年省文化厅批准为“全国万里文化长廊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单位”。

行文至此,笔者陷入沉思。历史与现实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要钱不要面皮的官儿”又屡见不鲜,不知曾受胡适赏识并撰文推广的“坐蜡烛”尚可行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XTT 发表于 2019-6-13 16:41:0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XTT
2019-6-13 16:41:09 看楼主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19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