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乡旧事:说书人的故事(作者:程树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6-21 17:0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6-21 17:03:54 3328 0 看楼主


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靠近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古老的村寨。早些年,乡亲们一个最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便是到的集镇上“赶集”去听说书人说唱“鼓儿词”,俗称“听书”。每“逢集”日,人们便围坐在一个贴近“闹市”的空旷而又为绿荫覆盖的场子里,静听一位专门从事演唱“鼓儿词”的艺人(俗称“说书的”),说唱一些按照通俗小说演绎的故事。

说书的人是一位中年汉子,光溜溜的秃脑袋瓜儿,戴一顶带沿的黑毡帽。他的面前放着三条腿支撑的鼓架,架上是一个圆圆的小鼓:他的左手高扬一对铜简板,右手挥动一个长长的鼓槌;用嘹亮的歌喉,动人的旋律,唱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似乎是“序曲”。之后,便接着唱起他上次已经开始的故事。我记得他最拿手的是这几个唱本:《薛仁贵征尔》、《罗通扫北》、《岳家军》、《杨家将》、《刘镛私访》等通俗演义。

他在演唱时,绘形绘色,声情并茂,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听起来十分过瘾。并且,他对演唱的内容也把握得很好,爱憎分明。每当正义的一方获胜、故事进入高潮时,他便慷慨激昂、手舞足蹈,鼓声急骤如珠落玉盘;遇有坏人得势、好人遭难时,他则哀思唏嘘、哽咽不已,鼓声亦由强而弱,由弱而息。故他的表演对听众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位说书人很会掌握火候。当故事进入一个大的悬念时,他便骤然打住,然后脱下毡帽,走到每个听众面前,收取“小费”。听众多半都慷慨解囊,投进去几个铜元,作为报答;而我在这时往往溜之大吉,因为实在是“囊中羞涩”。他似乎也不计较我的举动,故作视而不见……

不幸的是,不久,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家乡,并在县城里驻扎下来。他们经常到乡下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搞得到处鸡犬不宁,人们四处避祸,不得安生。我们家乡的百姓们深受其害,也纷纷逃离他乡。因而到集上听“鼓儿词”的人大大减少了。

没曾想,说书人倒照演不误。我实在经不起他的“诱惑”,避着家人,鼓起勇气又前去听书。不外,令我奇怪的是,他现在说唱的不再是那些古代的“老古董”了,而是抗日战争中发生的“新鲜事”:什么“马占山白山黑水斗倭寇”、“八百壮士守上海”、“平型关八路军显神威”……等等。虽是这样,他还忘不了“收小费”。按例从头上取下破毡帽,走到众人面前,用一种不好意思的声调说:“老少爷儿们,我知道大家的日子都很艰难,随便赏几个铜元吧!让我吃顿饱饭。”人们纷纷解囊,把铜元扔在他的帽中……

但是,他的这种演唱未能持续很长。一个汉奸向附近镇子的日本鬼子告了密,说“这个唱大鼓的私通‘八路’,在这里说书蛊惑人心,煽动抗日,对抗皇军……”于是,就在一天逢集时,当说书人刚刚支起鼓架,便被两个不期而至的持枪的“黄皮子”绑架走了;而他的鼓架子却依旧支在那里,过了很久也没有人去动它。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他。有人说,他被狗汉奸抓去后,鬼子对他严刑拷打,但他什么也没说,便生生地被鬼子活埋了;也有人说,在鬼子押解他去县城的路上,他趁机一头扎进运河,随波逐流,逃得不知去向……

童年的好多往事都已经忘却了,惟独这位说书人说唱的那些动人的故事,也在我的记忆深处扎了根,它成为我在创作的上青枝绿叶。因此,我总是忘不了这位说书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32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