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失的村庄:闸南村、闸背村和小堰村(作者:张玉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8-22 08:0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8-22 08:00:40 3428 0 看楼主


新运河于康熙六十一年开挖后,使水从新运河流经杨铁匠、龚渡口、前后索家、营房庄拐向东南与旧运河连接起来。河道畅通了,每到夏秋上游的洪水来势凶猛,经常冲毁堤堰,淹没庄稼。为使水害变为水利,常年使水能行船漕运,又能灌溉良田,不淹没庄稼,旱涝保收。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总河齐苏勒题准设泇口厅,整饬漕运,在运河上建河清闸(在今梁王城边),河定闸(在今滩上北大王庙)、河成闸(徐塘电厂正西,大运河中)。

闸背村是建在河成闸后的村庄,因清朝运河漕运,船只来往要过闸,船只一多过闸缓慢,滞留的船只停泊在闸的上游和下游,船民及船上用的日用品、工具下船随时可以买到,老百姓就在河成闸的闸南、闸北做买卖,形成了村庄,叫闸南村和闸背村。因庄在闸的后边,老百姓不叫闸北村,叫闸背村,是闸后边的村庄。1958年因运河行洪,从河塘内迁至今坝头村东北处,市农业示范园西南首,前为闸南(闸背)自然村(闸南自然村闸背自然村合并为闸南一个村),后为小堰自然村。听白叟说,民间流传《打蛮船》的故事虽发生在宿迁窑湾一带。在河成闸的运河里也发生过打蛮船的故事。最上口的是“……蛮子见血不敢打,侉子见血打的欢……”鲁南某地一苏姓公子生活无着,遂将妻子卖给南蛮子罗船主。武举人刘凤先得知妹妹凤莲落难后,不惜钱财将她赎回。遭到罗船主拒绝,于是刘武举聚众痛打船主,救出了刘凤莲,以及同船被拐卖的妇女,闹出一场血仗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集市上说书艺人经常演唱《打蛮船》的故事。

老红军刘振堂就是闸背村人。刘振堂,1910年生,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1933年去江西瑞金参加工农红军,当年加入青年团,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为兵士、司号长,后任中央特科团通讯队区队长,通讯学校校长,指导员。曾参加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虽负伤两次,依然坚持战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三区指导员、通讯站总支书记。此间参与新田战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冲破敌军重重封锁、包抄,挺进两河口,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在毛尔盖分两路过草地,刘振堂被分在左路军的西路军做通讯工作。到延安后,被派到抗大学习(三期学员),毕业后留任政治指导员。后调任中央总政华北考察团组长。晋绥四总三十五团政委。1941年,调回延安进军政学校学习,期满,相继任延安联防司令部科长,中央军委总务处处长等职。1946年,随战略转移去东北。1950年任轻工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四大兵站政治指导员,志愿军病院政委等职。1952年的一天,他冒着美国飞机轰炸,带病指挥抢运物资,成绩卓著,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末回国,先后任哈尔滨102厂副厂长兼技术学校校长。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镇江农机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刘振堂半生兵马,半生教育,于1980年离休,1983年10月24日病逝。

闸南、闸背、小埝三村原在大运河西,河成闸上下方和闸西300米,属赵墩镇所辖。1958年属赵墩人民公社中刘大队两个生产队。为保大运河行洪畅通,1961年迁往徐塘公社坝头大队为第十、十一生产队。1983年为徐塘乡坝头村第十(小堰)、十一(闸南)村民小组。1987年随坝头村划归运河镇。2014年为东湖街道坝头社区第十、十一居民小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42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